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三明频道>聚焦> 正文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2024-08-16 09:06:41曾凤清 章龙来源:三明日报责任编辑:练为泉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平静的金溪河面,墨绿如玉,连绵群山与水中倒影的连接处,几只白鹭翩然掠过,水墨山水画瞬间就灵动了起来。站在河岸对面的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村口,看着眼前这样的景象,更觉得村口石碑上篆刻的“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几个大字显得尤为相得益彰。

三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之一。1997年4月1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常口村调研,作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的科学论断和重要指示。

27年来,包括常口村在内的三明全市上下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争优、争先、争效的高度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民生任务和底线任务摆在全市工作的重要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相协调、相促进的新路子,树立了生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典范。

当下正值全市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之时,2024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于8月15日在我市举办,这也是三明市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在唤起大家助力建设美丽中国成就感和自豪感的同时,更激励着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关注生态环境,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绿色是三明的最亮底色,生态是三明的最大优势。三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绿都”,不仅仅是因为拥有满眼苍翠绿意浓的自然禀赋,更因为有着闪耀光芒的思想领航,在一次又一次关于保护和发展的抉择中,坚定地引领着这座年轻而古老的城市迈向绿色发展之路。

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兴的三明,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1958年开始建设的新兴城市。但是,这片土地上却积淀着厚重的人类文明——万寿岩遗址作为旧石器时代遗址,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8.5万年前,古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约4万年前,中国最早的“室内装修”在这里完成。

20多年前,由于三明钢铁厂的矿产开采,万寿岩险遭破坏。在“一炮炸掉”还是“原地保护”的抉择中,时任福建省代省长习近平作出的批示一锤定音:“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

从“炸药包”下抢救出来的万寿岩遗址,如今已经成为福建省唯一的旧石器时代专题博物馆、福建省最早挂牌的一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发布的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中,

万寿岩遗址成为全国5个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考古遗址。

不老的青山见证着,思想伟力穿透时光,点亮着未来的征程。

从当年纠结要不要砍树换钱,到如今靠“卖空气”赚钱成为中国“碳票第一村”,常口村让村民们在家门口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2021年5月18日,全国首批林业碳票在三明市签发,常口村领取了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村民从中受益14万多元。

二十几年前,家底几近“一穷二白”的常口村,也曾有村民动过念头卖山砍树。但是,一早就把“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写进村规民约的常口村,最终拒绝了这样一个“赚快钱”的办法,脚踏实地地守着这片青山,终于唱响了一首首绿色致富经。

如今的常口村,不仅让村民们拿到了林业碳票分红,而且依靠做好“山水田”文章,村里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培育珍贵苗木、中药材、红菇、竹笋等产业,建设以纽荷尔脐橙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基地800余亩,成立常青康养研学公司,与福建省旅游集团合作,共同建设森林氧吧、金溪畅游和“两山学堂”等旅游项目,开发云衢山漂流、水上威尼斯乐园,打造皮划艇训练基地,每年可吸引10万国内外人士在常口集训比赛、休闲旅游。

2023年,常口村集体经济收入21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3万元,同比1997年分别增长了55倍、13倍。

万寿岩的故事、常口村的发展……三明有着太多这样的绿色发展好故事。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1次到三明调研指导,留下了“一条鲤鱼”“一个传说”等感人至深的故事。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来三明考察时,再次强调“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一句句殷殷嘱托,成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和独特优势。

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来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三明人民始终带着更深感情和更大责任学思践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与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把握、融会贯通、深入落实,全力推动美丽三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东南生态屏障和闽江源头,三明始终将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自身当仁不让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列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每年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倒逼“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到位。同时,创新考核督查机制,对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8个县取消GDP考核,把生态环保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办事项,作为政治监督、专项巡察的重点内容。

与此同时,《三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1~2035年)》《三明市关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守护青山绿水提供着坚强的政策保障。

如今,站在三明城市地标的麒麟山上向沙溪河对岸眺望,西岸连片厂房打造的“十里钢城”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景致,工业发展与城市生活就这样交融在一起。有着鲜明工业印记的三明市,诞生过福建省的第一炉钢、第一台载重汽车、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第一台收音机和洗衣机。深刻的工业烙印,不仅给这座城市带来过发展的辉煌,也一度让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市民们甚至形容“一年要吸进一块砖”。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认识,三明市壮士断腕坚决关闭高污染企业,抓住机遇推动三钢绿色升级改造。“把环保放在首位,当生产与环保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为环保让步;当资金周转困难时,优先保障环保资金的投入。”三钢集团将这句话写入发展战略整体规划。

2000年以来,仅三钢集团三明本部就投入30多亿元用于环境改善,新建环保设施或完成环保升级改造项目350余项。通过坚持精细管理、创新驱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引领企业发展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三钢集团完成从传统老工业企业向新型制造服务型企业的转型,打造出钢铁企业与生态城市和谐共融的“三钢模式”。

这是一家钢铁企业与城市共融共生的使命担当,更是一座城市为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美好愿景的奋斗身影。近年来,我市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积极发展以氟新材料产业、石墨和石墨烯产业、稀土新能源材料产业、生物医药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走出一条生态与产业共进、保护与建设并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青山绿水中找出路、向生态环境要效益。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随着一场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实施,一个“水净、河清、天蓝、地绿、居怡”的美丽三明正不断提升着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今年1月,三明相关部门牵头编写的《“政协委员河长”民主监督规范》省级地方标准正式发布,成为全国首个政协民主监督规范标准。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上,三明坚持问题导向,并不断从基层实践中获取制度创新的力量和源泉。

坚持依法治理,在福建省率先出台地方饮用水源保护法规《三明市东牙溪和薯沙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牵头起草《福建省河湖长制工作管理规范》,先后出台《三明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三明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多部涉及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地方性法规。

坚持协同治理,聚焦生态保护“九龙治水”等难题,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态综合执法,成立市生态执法与司法保护智慧治理中心,配置河道警长,创新“林长+司法护航”等联勤协作机制,推动执法与司法同向发力。

坚持系统治理,通过“示范带动、以点带面”,以闽江上游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整体修复为核心,围绕尤溪、沙溪、金溪三大流域,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立足“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以环境优美为导向,推动山水气同治同修,努力打造全国具有山区特色的城市更新样板。

坚持科学治理,创新企业排污权交易、环境信用评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园区整体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开展畜禽养殖和水电站环境信用评价,探索推出“水质指数”责任保险,全市排污权出让累计成交额超5.9亿元,居全省首位。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和省对市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连续4年获优秀等次。市区(三元区)和各县(市、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均为100%,为福建省唯一100%达标的地级市;全市主要流域55个国(省)控断面各项监测指标年均值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

不断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奋力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相促进的路子,既不借发展之名破坏环境,也决不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在三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顶层设计引领与基层探索创新之间的“双向奔赴”。

沙县区夏茂镇是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的发祥地。在当地人风风火火走四方,把一碗碗扁肉、拌面做成国民小吃的同时,村里大片的林地没人管、没钱管、不会管,成为新的难题。

林改的风重新吹活了片片山林。2003年,夏茂镇梨树村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将流转期到期,村集体依法收回的“桥仔坑”山场643亩林地托管给沙县官庄国有林场经营,双方分别占股85%和15%,林场按保底主伐出材13立方米/亩测算利润。林农的收益一下子翻了一倍多,国有林场的专业技术优势也有了用武之地。

一花引就百花开。这些经过实践证明的好做法,很快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开来。

在三明,林改始终是纳入中心范畴的重要工作。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领导小组的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一抓到底、贯通协同的责任链条。

以国家林草局批复的《三明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实施方案》为遵循,三明市逐步制定完善《关于进一步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措施,构建起持续推进林改纵深发展的“1+N+X”政策体系。

围绕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权登记管理机制、林业金融机制、林票制度、林业碳票制度、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国有林场绩效管理激励机制、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等8个方面,三明林改持续突破创新,向纵深发展。

林权“按揭贷”“福林贷”“支贷宝”“益林贷”……一系列林业金融产品的推出,为推动林业发展注入活力。通过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绿色融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绿色金融政策支撑等四大体系,三明全力推进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与此同时,EOD、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工作的成功推进,也大力助推着三明的绿色发展。

青山环抱千重浪,喜看绿水万里波。

我市多项林业特色改革做法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办局肯定,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推进会在三明召开,林票、林业碳票等6项创新成果被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吸纳和推广,林改经验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作重点推介,被列入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碳票”变“钞票”案例在党的二十大新闻发布会上发布。

生态高颜值也换来了发展高质量。全市累计制发林票超7亿元,惠及林农近8万人,“林票2.0”实现全国首发,累计开发林业碳汇项目49个、减排量112.2万吨。“生态+”产业迅速发展,农业集群初具规模,林业质效持续增强,“绿色+文旅”多元发展。2018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2023年达1299亿元。去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5638.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9.8亿元,分别比增44.4%、52.3%。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三明正助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筑牢现代化建设的生态根基,把青山绿水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凤清 章龙)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