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行迹 | 宁洋古道
2023-08-07 17:41:41来源:东南网、三明市社科联责任编辑:练为泉 |
分享到:
|
|
明景泰三年(1452年)永安始设县治后,有史可查“官路”有5条。此5条为:永安至清流、永安至尤溪、永安至明溪、永安至沙县、永安至宁洋。 永安山岭重叠,溪涧纵横,所谓官路实为蜿蜒曲折山间小道。此类“官路”大抵以地方官员为首倡修而筑,且连接乡村,沿山傍河,通达邻县。路面以块石、卵石铺就,或土路,宽不及1.5米。小路或坎坷泥泞、羊肠屈曲,或拾级登阶、坡岭绵亘,桥多简易搭成,倘遇山洪暴发则路毁桥断,行旅受阻,极不方便。世道沧桑,时代变迁,上述“官路”有的古为今用被辟为公路,有的则蚕眠于世或荒废作古。 穿越历史时空,永安最具代表性且尚存“官路”是“南宋古道”,即民间俗称的“宁洋古道”。这条古道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距今已845年。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廷在原路上重修“宁洋官道”,起于今永安市,出南门、过桂口、环蚌口、绕蚌溪、抵林田、到坑源,达宁洋县城。其为永安、宁洋两县交通要道,亦是古代贩运茶叶、食盐、布匹、药材等商品唯一通道。古道宽约1米,跨沟壑、过山涧、越山脊、穿林海,犹如镶嵌在大岚山身上一根筋骨,若隐若现在莽莽大山中,见证着岁月沧桑,诉说着历史变迁。 据明万历本《永安县志》载:古道设有铺,从永安县城出南门至西洋镇内,设有桂口铺、林田铺,铺有驻兵,许是古时传递文书、官员往来及运输等途中补给、换马驿站处所。 据考证,北魏时期林田就有先民居住,“木木为林,多口并田”而取其村名。林田村为“宁洋古道”最南端中转站,是漳平、宁洋、永安三县交界处与通往闽南中心枢纽,而“宁洋古道”最南端紫云山,又是闽江水系与九龙江水系分水岭。隋恭帝杨侑年(617年),西洋林田柯姓人氏即在林田一带定居,至今已1400多年。该村宋代有“九子十登科”美誉,千年文脉在此传承。林田村北端古道上,有南宋熙元年摩崖石刻——“淳熙立大田高平室主黍娘奉施谨题”,为颂黍娘奉施筑路功德,由时人镌刻于崖壁之上。 明崇祯元年(1628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日晨,四十二岁徐霞客背着行囊,一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行走在宁洋古驿道上,从永安抵林田,进宁洋坑源马山抵达宁洋。明崇祯三年(1630年)农历八月十五,徐霞客再次游闽,途经宁洋古道抵漳州,留下了“千古奇人”徐霞客身影与足迹,以及岩崖石中“碧水丹山”墨宝。 宁洋古道红军路。三明市社科联供图 1934年4月,红九军接管林田红色政权,林田村设立了红军临时指挥部。同年7月18日,寻准洲率领红七军团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和罗炳辉率领的红九军团等万余名红军将士,先后穿越宁洋古道进入西洋,奔赴北上抗日。1935年3月,林田成为游击基点村,留有当年红七军团在林田詹氏祖屋设立的临时指挥部旧址,以及红军在村民墙壁上留下的许多宣传标语、漫画等。(作者:余尔望)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