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三明频道>本网原创> 正文

三明行迹 | 古迹口:尤溪沿岸古老码头

2022-09-09 09:03:40张宗铝来源:东南网、三明市社科联责任编辑:练为泉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古迹口是闽江重要支流——尤溪河段中上游的一个码头,下有雍口、源湖两个码头,上有街面码头(终点站)。历史上,从福州船运回来的货物,到古迹口码头卸下,经大坪、华园、肖坂陆路运往德化县。

古迹口古民居

古迹口,方言“护德口”,位于尤溪干流古迹支流的出口处,是坂面、街面中间地带,也是尤溪与德化货物往来的重要港口。古迹支流从青坑、常山缓缓流出,途经古迹口注入尤溪。中游的常山村洋面宽阔,呈圆形,接近古迹村时突然收窄,然后又逐渐开阔。两个村子连起来,呈宝葫芦状,古迹村处葫芦口。因此“护德口”原名极有可能是“葫芦口”,因古今语言差异和外来人员直译偏差,“葫芦口”便成了“护德口”。

尤溪干流的仁厚(原名林后)、古迹口两个村庄交界处,因蓬莱山山脊延伸,形成一个大转弯。拐角处,水面宽阔,水深莫测。传说,有龙出没,大旱年头有百姓到潭边求雨,而龙王总是不负众望,干旱季节总能降下甘霖。当地百姓为感谢龙王,奏请皇上恩准,敕封“龙潭”。随后,皇帝派凌御史(凌辉,坂面人)运送皇上亲笔题写的“龙潭”石碑至古迹口。

与古迹口“龙潭”石碑同时运来的,还有台溪乡凤山村吉祥寺的圣旨石碑,吉祥寺的圣旨石碑至今还在,但只剩下一小部分。后人为纪念皇帝御笔题写的“龙潭”,便把“护德口”更名为“古迹口”。

尤溪干流古码头自下而上虽多,但唯雍口、源湖、古迹三个码头是货物集散码头,其余均为目的地。雍口码头和源湖码头有“前走(跑)后走,不如雍口”“前蹲(方言[kú])后蹲不如源湖”之誉。其中雍口码头最为繁华,因其地处尤溪县城至尤溪口中间段,往来船只大多在雍口过夜。货物抵达雍口后,一部分销往溪尾、洋中、中仙,另一部分继续往上游运输。源湖也在尤溪至尤溪口中间段,同样是船夫、过客食宿之地,货物可运往玉石、下堡、墘美、丁地、百丈漈,直达沙县,但因所经村庄人口较少,生意不如雍口。

古迹口在地理位置上比雍口、源湖更具优势。主要是尤溪干流在这里有一个大转弯,水面宽阔平静,是天然船坞,可同时停泊吃水较深船只,每天有十几艘木船停靠,且避风性能好,方便商贸往来。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古迹口还一直是船夫卸货、休息的好处所。

古代,从省城福州运往尤溪的货物主要有食盐、洋油(煤油)和生活用品。古迹口是食盐、洋油(煤油)和生活用品集散地,是远近闻名港口码头。于是,许多客商纷至沓来,古迹口也成了多姓氏客居地。据了解,古迹口曾经有林、庄、李、郑、张、罗、陈、黄、兰、雷、王、潘、卢、谢、刘、钱、徐等18个姓氏(目前个别姓氏已迁移或消失),他们大多是泉州、晋江、永春、闽清等地客商及其后裔。

古迹口老街

至今,古迹口还存有古茶楼,也叫古茶行。从古迹口老街步入客店巷,不远处就是古茶楼。据古迹口《林氏族谱》记载,茶楼与林氏宗祠“植德堂”均建于清康熙己酉八年(1669年),距今已有353年历史。古茶楼为两层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上下两层各有一个客厅和四个房间。一楼客厅天花板用竹篾、泥土建造,更好隔音、防尘;二楼客厅精致典雅,穿枋刻有花草图案。房间墙上,还留有当年茶客、茶女名字。屋檐下,“毛长寿到此一游”字样清晰可见。

古茶楼

如今,古迹口的古堡、古民居、古官道、古井、古学堂犹存,具有较好文化旅游、商业贸易、船政码头等考古价值和开发前景。

(作者:张宗铝 文/ 图)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