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行迹 | 明溪玉虚洞的诗文和摩崖石刻
2022-06-15 12:12:07来源:东南网、三明市社科联责任编辑:练为泉 |
分享到:
|
|
明溪县城东北的风景名胜区玉虚洞,又名滴水岩,与将乐玉华洞、永安桃源洞被徐霞客称为“武夷三绝”,现为国家3A级景区,正在冲刺4A级。 明溪玉虚洞(资料图片) 玉虚洞景区虽然规模不大,景点不是很多,但挺精致,神奇之处不少。特别是文化气息浓厚、摩崖石刻众多,是岩洞中不多见的,而历史上写过玉虚洞的诗文和游览过玉虚洞的名人,要比摩崖石刻多得多。 然而,令人不解和遗憾的是,从明嘉靖年间至今近500年来,却无人对玉虚洞的诗文和摩崖石刻进行全面收集、整理、研究,以致许多珍贵诗文永远消失了,摩崖石刻不少字迹由于岁月沧桑、石壁风化而无法辨认。流传下来的明正德、明万历、清康熙、民国和当代5种《归化(明溪)县志》,收录包括摩崖石刻在内的玉虚洞的诗文都很有限,收录最多的《民国·明溪县志》也只有少量作品,不到30首(篇),许多名篇佳作都遗漏了。 什么原因呢?首先可能因为古代信息闭塞,查阅书籍和资料不便,再则,修志时摩崖石刻部分字迹已难辨认,为慎重起见,便不收录。因此,尽管清代进士、学者、归化知县黄崇惺与其友沈兆圻对滴水岩情有独钟,整理出玉虚洞七十二景,编成《滴水岩纪略》(一名《滴水岩志》)一书,但也只提及少量诗文,而且基本上只有题目和摘句。 清代进士、学者、归化知县黄崇惺石刻(资料图片) 玉虚洞开发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原名滴水岩,得名于仙源洞中的“滴水晶帘”奇观。明万历年间,福建按察副使、进士王乔桂游览滴水岩,觉得滴水岩之名不够文雅,便将其改称玉虚洞。但如今能见到最早写滴水岩的作品,已经是明成化十三年(1477)归化县训导张恂的一首七律《题滴水岩庵壁》。 对滴水岩(玉虚洞)文化建功最大的当属梁世骠、宗臣、王乔桂3人。 梁世骠(1495—1544),广东顺德人,明朝文学家梁有誉之父,正德十五年(1521)进士,历任河南道御史、浙江按察司佥事、福建漳南道兵备佥事。嘉靖十一年(1532)春,梁世骠游览滴水岩后,写了一篇游记《游滴水岩记》和一首诗,特别是命名了滴水岩10个景点:天泉石、仙桥石、虚鸣窍、隐鹊岩、佛头岩、祥云洞、跃鲤石、狮子岩、蜂窝石、申阳小洞。 宗臣(1525—1560),字子相,江苏兴化人,明朝著名文学家、“后七子”(“嘉靖七子”)之一,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吏部稽勋员外郎、福建参议、福建提学副使,有《宗子相集》。嘉靖三十七年(1558),宗臣游览滴水岩后,也写了一篇《游滴水岩记》,也命名了振衣亭、垂莲石、中天柱、左天柱、右天柱、鼋梁、冕石等一批景点,影响最大的是他那篇游记,称滴水岩“兹岩之奇,天奇之也”。清康熙年间编印的《天下名山游记》一书,收录北魏至清初千年之间的游记精品219篇,福建省仅入选8篇,宗臣《游滴水岩记》即是其中之一。 王乔桂(号味玄道人)不仅将滴水岩改名为玉虚洞,写了两首诗《题玉虚洞》《雨中游玉虚洞》和一篇文章,还在仙源洞口上方题写了“玉虚仙洞”4个苍劲有力的擘窠大字。 为玉虚洞写过诗文的还有一大批历史名人,如庞泮(明朝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陈卿(明朝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刘应授(明朝进士,官至福建按察司副使)、白贲(明朝进士,官至云南巡按)、海瑞(明朝著名清官,官至南京右都御史)、陈宗夔(明朝进士,官至福建、广东巡按御史,抗倭名将)、陈谨(明朝状元,著述颇丰)、郑汝璧(明朝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著述颇丰)、裴应章(明朝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吴安国(明朝进士,官至宁波知府)、张文耀(明朝进士,官至四川参政)、顾元镜(明朝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伊秉绶(清代进士,著名书法家)等等。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