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区合并以后,“梅列”会没了吗? 当然是不会的呀。作为地名,“梅列”由来已久。 梅列,旧称“尾历”,早在唐朝时就已经成为完整的村落。 那么,尾历为什么改称“梅列”?真的是1983年才有“梅列区”的么? 来,看看档案怎么说。 为什么改称“梅列”? 相传,在清朝时有一位官员到尾历视察,见杨梅垅(现梅岭)杨梅成行排列,回朝后就请旨更名为“梅列”。 传闻难以考证,但是“梅列”作为地名确实由来已久。在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梅列”作为地名首次记录在册的时间是1930年,而首次以“梅列乡”出现则是在1940年。那时,三元县设县不久,尾历由沙县划至三元县,取谐音称三元县梅列乡。至今,在三明本地方言中,“梅列”仍保持着“尾历”的发音。 “梅列区”始于1983年? 其实,这种提法并不准确。事实上,“梅列区”这个称呼早在1950年就有,而且辖区并不比现在的“三明市梅列区”小。当时的全称为永安专区三元县梅列区。 1950年1月,三元解放后,三元县划分为梅列、莘口、居阳、星桥四个区。现在的城关区域,在当时称三民镇,隶属三元县梅列区管辖。 1959年2月,正在进行工业基地建设的三明成立了人民公社管委会,梅列区(含居阳区,1956年并入梅列区)、莘口区合并为城关人民公社。 1959年,梅列远眺 三元县梅列区的称呼由1950年至1959年,沿用了近十年。 不称“梅列区”的时候,是怎么称呼梅列辖区的? 列东公社、列西公社 随着建制的不同,每个时期的称呼都略有不同。刚开始,称作列东公社、列西公社。 城关人民公社成立后,一般以列东、列西、陈大来称呼现在的梅列辖区。1961年8月,城关人民公社管委会改称城区办事处,下辖城关、列东、列西三个分社。列东、列西两个分社以河为界,分别管辖6个生产队:列西分社下辖列西、陈墩、大源、棕南、长溪、碧溪6个大队;列东分社下辖列东、徐碧、碧口、廖源、洋山、茶元坑6个大队。 城区公社、陈大公社 1963年,三明改地辖市后,取消了列东、列西公社,设立城区人民公社。此时,三明市(地辖)下辖城区办事处和陈大、岩前、莘口、中村四个公社管委会以及荆西镇政府。现在的梅列区区域(不含洋溪镇),在当时分属于城区办事处和陈大公社管委会。 列东街道、列西街道 1975年,地辖三明市设置城关和列东街道办两个街道办事处,列东街道办的辖区与现在的梅列区大致相同,只不过洋溪此时还由沙县管辖。五年之后,地辖三明市增设了列西、白沙等4个街道办,其中列西街道办管辖包含陈大、碧玉在内的10个居委会。 1983年5月,三明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地市合并,设置梅列区(县级),同年6月,洋溪由沙县划入梅列区。 80年代,三明市农药厂区外景 灯火里的三明,青春婀娜 梅列区(县级)设置于1983年,为什么1998年才立界碑呢? 这是位于新泉路的梅列、三元两区界碑,立碑的时间是1998年。 为什么设区的时间是1983年,却等到1998年才立碑呢? 事实上,不仅是两区,全国的省、县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基本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进行的。1996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边界争议、维护社会稳定,国务院启动了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计划用5年的时间完成陆地界线勘定任务。两年后,三元、梅列两区的勘界工作顺利完成,因此在1998年设立界碑。 隶属三元县、三明县、三明人民公社、三明市(省辖)、三明市(地辖)……通过梳理档案,我们不难发现,行政区划设置并不是一次设置定终身的事情,为了适应城市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行政区划也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无论称呼怎么变化,自1963年起就作为三明地区行署驻地、三明市委、市政府驻地的梅列,在行政区划调整以后一定可以汇聚更加磅礴的发展动力,开启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东南网、三明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