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三明频道>焦点图片> 正文

“民间医术野生草药是无价之宝”

2020-05-29 09:25:53陈雨丽来源:三明日报责任编辑:肖晓敏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普查队在将乐县光明镇山地合影。

访将乐中医传人杨延松

三明日报将乐记者站 陈雨丽

4月21日至27日,由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系教授范世明带领的团队,在将乐县开展为期7天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当地中医传人杨延松为团队做向导。“认识了更多草药,还跟范教授交流将乐本地草药疗法。”说起这次的收获,杨延松感慨良多。

杨延松传承祖传医术,40年坚持自采当地野生草药给人治病,在当地小有名气。

祖上七代行医

杨延松今年48岁,将乐县光明镇人,祖上七代行医,从小耳濡目染,继承祖传医术。

从8岁开始,每逢节假日,杨延松就跟着爷爷上山采药。“带上干粮上山,有时一座山、一条沟都要爬好几天,背着几十上百斤重的草药。一路上,爷爷跟我讲解药名、药性和药用功效。”他回忆说。

杨延松保存有9本祖传医书。他翻开其中一本:“你看,清肺败毒散的药方,跟新冠疫情期间,电视上公布的差不多。”

杨延松的病人,主要是患风湿、肝炎、颈椎病、腰椎病等慢性病。2018年,为了方便县内外患者上门看病,他将药铺从光明镇搬到了县城。

去年底,在将乐务工的黄先生,突然便血。“他是天天在外面吃饭,胃出血。”经过诊断,杨延松为他开了5天的草药,治好了。

“祛伤祛毒,风湿、颈椎、腰椎等都可以用,每年用量约1500贴。”杨延松有一款祖传自制膏药,由茶油、松节油、细辛、七叶一枝花等草药熬制而成,“有一家养生馆,每个月都会买50贴,客人按摩后贴到颈椎上,缓解酸痛。”

“我小时候就长过疔子,草药一敷就消掉了。”去年8月,在县城修车的于师傅,后背长疔子,疼痛难忍。杨延松为他针灸后,贴上膏药,第三天就消掉了。

自采当地野生草药

“除了少数几味本地没有的药材,我都是用本地的草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杨延松认为,本地的新鲜草药,纯天然,无污染,功效更强。“比如卷柏、茵陈和夏枯草,山上长得多,平时也常用。泄火清热解毒的白花蛇舌草,利尿消肿,活血止痛,一次就好。”

“作为中医,不认识药,没尝过药,不会采药,不懂药性,学到的中医药知识永远是理论上的。”杨延松说。

40年来,每逢晴天,杨延松都辗转行走在县里各个山头采药,“哪座山上长哪些草药,我都清楚。”每年他上山采药近100天。

跋山涉水,采药艰辛,“受伤,摔倒,是常有的事。”有时,下雨路滑,或踩到石头脚打滑,脚扭伤了。“回家后,马上扎针、贴膏药,新伤好治,第二天就好了。”

每次回来,第二天,杨延松就将采回的草药,用清水洗掉泥沙,细的切段,粗的切片,再粗一些的,手工砍断。处理好后,用竹匾晾晒在自家庭院里。

杨延松还将一些常用、急用的草药挖回来,移栽到自家菜地、附近空地。至今他已移栽了杜仲、石斛、大血藤、金钱草等30多种草药备用。

“现在采草药比以前更困难,要走更多更远的路。”野生草药有减少趋势,中药材面临的困境让杨延松忧心。

“如今的竹山、田埂、河滩,很少看到草药。”杨延松说,草甘膦对植物的破坏很严重,草甘膦一喷,植物就不再长了,这是野生草药减少的主要原因。

“我们采药,都是采一部分,留一部分。”杨延松说,“前几年,贵州人、广西人过来大量采摘黄精、金线莲、七叶一枝花等珍贵药材,一次性就把整座山挖采完了。好在这几年政府管得严,野生草药资源恢复了一些。”

杨延松在采集珍贵药材黄精。

中医药需要传承保护

“中医在养生、预防疾病、治疗慢性病方面,有优势。”杨延松介绍了几个能提高免疫力的养生食疗方:葱白7根、香菜头7根、姜3片,切成米粒状,加上鸭蛋、鸡蛋各1个一起炖,连吃3天,对风寒感冒初期有效;石橄榄炖排骨汤,对治疗咳嗽有辅助作用;盛夏时节,将鱼腥草、海金沙或刘寄奴煮成汤水喝,清热解暑。

对于杨延松来说,行医采药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过程。“有些病人,久病成医,我经常跟他们交流,有时也能得到意外的‘真传’。”

“我有个治疗喉咙痛的药方,是祖上传下来的,送给你吧。”一位60多岁的婆婆,患风湿多年,膝盖疼,杨延松免费为她治病用药后,收到了这份礼物——这药方只有2味药,经验证确实有效。

“现在没人做木匠,药方也用不上了,真担心在我手上失传了。”一位80多岁的木匠,将2味药组成的接骨秘方“鲁班药”送给了杨延松。木匠说:“伤到骨头,只要皮还连在一起,敷药后,十几天就长好了。我以前做木工受伤,自己用过。”

杨延松非常希望祖传医术、民间秘方能一代代传下去。儿子小时候,也被他带上山采药。现在儿子20多岁了,在外务工。杨延松希望儿子能回来接班。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