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红色薪火相传锦绣林畲如画

2019-08-06 12:02:39来源:三明日报责任编辑:林张清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伟人故居,红色摇篮,家家挂红旗,村村有烈士。89年前,清流县林畲镇这块红色革命之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了林畲的每寸土地。

青山环抱,碧水长流,丹桂飘香十里,春茶享誉九州。89年后,曾经的红色之地,如今建成了百顷冷泉、千亩桂园、万亩茶田、四季花海……

从“风展红旗如画”的红色画卷,延展到“多彩风景如画”的红色旅游小镇,今天的林畲,红色故事仍在薪火相传,锦绣画卷正徐徐展开……

听!那是红色的征程……

沿着毛泽东旧居广场拾阶而上,一尊神采奕奕的毛泽东铜像矗立在广场中间。铜像身后即是毛泽东旧居,系邱氏祖厝,堂名“诒燕第”,始建于清光绪三年,为两进三厅式木构建筑,占地面积1836平方米。

踏过长满青苔的石砖路,左厢房的毛泽东卧室立于眼前。

一张床、一盏马灯、一张木桌,毛泽东卧室陈列简单、朴素。

今年54岁的邱梅香,是林畲人。1965年1月1日,她出生在毛主席曾经居住过的那间屋里。

“‘诒燕第’是我家老祖宗留下的房产。当年,毛主席来到林畲的时候,这个祖屋里只住着我的祖父、祖母和祖太。毛主席住进这间屋子时,由于主席身材高大,祖母还将结婚时刻有雕花的‘两面床’让了出来。可惜的是,这张床最终没能保存下来。”从有记忆起,邱梅香就常常听父亲讲述那7天祖父、祖母与毛主席相处的故事。

1930年1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经连城入清流,途经沙芜、余朋、温郊抵林畲。

“那时,祖父祖母不知道红军是什么队伍,心里有戒备,祖母和祖太就藏了起来。住进家里后,毛主席和警卫都很和善,还和祖父聊了很多有关红军的政策,后来祖母和祖太才返回老宅。返回家中后,祖母一直都在厨房里忙活着,给红军烧水煮茶。”邱梅香回忆着。

从懂事起,邱梅香就不断从身边人的口中,听到那段红军故事。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的种子也在邱梅香的心中悄悄萌芽。

10岁时,懵懂的邱梅香就用红色画报,将毛主席卧室外一幅写有“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墙保护了起来。

随着邱梅香渐渐长大,每逢过往游客路过此地时,看着他们困惑的表情,邱梅香都会主动上前为游客义务讲起毛主席和红军的故事。

休整部队、筹集军饷和补给、研究分析朱德部队行动方向、制定进军武夷山下的战略决策、宣传党和红军的宗旨纲领、帮助贫困群众救治病人、构思《如梦令·元旦》词……在听完林畲镇副镇长、宣传统战委员黄德秀讲完毛主席和红军在林畲逗留7天的红色故事后,明溪县公安局森林分局教导员聂建文深有感触。

“革命先辈走过的足迹,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的主题党日活动走进林畲,不仅创新了传统红色教育的接受形式,也能升华我们的爱国理想,着实是生动的一课。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学习党的红色文化,把党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聂建文感慨道。

看!红色基因代代传……

除了是“诒燕第”老宅的后人,邱梅香现在还有一个新的身份——“当地导游”。在她看来,如果连发生在自己老宅里的红色故事都淡忘了,以后该如何跟子孙后代们交代?

于是,2016年,她花了半年时间,挨家挨户搜集红色故事,凭借勤奋和好记性,她将这些故事熟记于心。如今,成为专业讲解员的邱梅香,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讲解方式,让游客印象深刻也受益匪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同加入这支导游队伍的还有村里的18名村民。通过他们在“诒燕第”内讲述的故事,游客们仿佛回到了毛泽东率红军驻扎在此的那段烽火岁月。

除了有这支导游队伍,林畲镇还有一支由29名村民组成的“如梦令文艺宣传队”,他们以歌舞剧的形式,演绎发生在林畲的红色故事,节目接地气、雅俗共赏,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宣传队员全是林畲的村民,他们白天干农活,晚上排练节目,练习基本动作,自导自演,林畲逐步形成了人人讲红色故事的良好氛围。

讲红色故事,传红色基因。在林畲,红色教育从娃娃抓起,已成为学校、家长的共识。通过祭扫烈士墓、参观红色文化遗址、学唱红色歌曲等活动,学校让学生们感受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坚定自身信念,做新时代有为少年已成常态。

“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知识,为祖国的将来贡献一份属于我的力量。”在参观完毛泽东旧居广场后,林畲学校学生温华俊有感而发。

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也让林畲逐渐成为各级媒体宣传的“重地”:

4月18日,大型红色革命题材纪录片《如画林畲》在此拍摄,讲述毛泽东率红军第二纵队驻扎林畲7天6夜的红色故事。

5月14日,央视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拍摄组走进清流县林畲镇毛泽东旧居,以“致敬英雄”为核心主题,讲述1934年红34师师长陈树湘的英雄事迹。

……

如今,红色基因正根植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中,传承于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这成为林畲人民精神的归宿、初心的原点。

做!这是一份美丽的事业……

5月15日,在清流县美丰花卉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非洲菊、玫瑰花、向日葵等鲜花被分门别类地铺在地上。

官福荣是合作社理事长,他和妻子正忙着打包花卉。“我们今天已经打包了1500扎非洲菊,300扎玫瑰,价值近万元。”官福荣笑着说。而在踏入种花行业前,他还只是个没下过地的毛头小子。

2010年,在外打拼的官福荣决定回到林畲老家,在这片红土地上种下自己的“美丽事业”。“当时清流的鲜切花产业刚起步,市场前景广阔。”官福荣说。

2011年,官福荣流转了近30亩地,成立了美丰花卉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

万事开头难,从没下过地干过活的官福荣体会到了种植的不易。“种花的头两个月,我每天都在地里忙活着,皮肤被晒得黝黑。”回忆起那段日子,官福荣感慨万千。但他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看着自己亲手搭建的大棚,官福荣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因为夫妻俩都是农学专业出身,对种植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官福荣的合作社越做越大,加入的成员也越来越多。去年,他还帮助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来自林畲镇石下村的张惠正是其中一名贫困户,她的丈夫因残疾丧失劳动能力。2014年,身无分文的张惠来到合作社,官福荣分给了她5亩地,教她鲜花种植。

“头两年,她在合作社的收益都是负数。她的种苗、化肥开支都是我们预先垫付的。有时她急用钱,我们还会给她预支货款。”官福荣回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官福荣的带领下,张惠的种植水平很快提升,不但种植规模扩大到十几亩地,还发展起养殖业。去年,张惠家里还盖起了新楼,买来新车,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官福荣的合作社已有农户34户,种植面积230余亩,带动就业创业200余人,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至8000元。今年4月,官福荣还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荣誉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对于未来,官福荣打算整合现有合作社,成立“花卉联合社”,规范鲜花种植,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结合清流县丰富的红色资源,发展鲜花旅游,让更多游客体验鲜花采摘的乐趣。

记者手记

弘扬革命传统,创建最美乡村,展宏图,攀高峰,锦绣林畲美如画……正如这首琅琅上口的林畲之歌所唱,89年后的林畲小镇,被冠以福建省桂花特色小镇、红色旅游小镇、福建省养生游览休闲基地的头衔,它正自给自足不断书写华丽篇章。

如今的林畲,不仅有看不完的风景,还有说不完的故事。这段红色故事正薪火相传。让当地村民加入保护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队伍中来,不仅大大增强了保护力量,在提升乡村“颜值”的同时,也提升了乡村的“气质”。

在加大红色文化传承和挖掘的基础上,如果林畲镇能将原始档案研究整理、走访老革命等所获得的鲜活素材,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在增强红色文化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上多下功夫,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将更加扎实。

在红色文化发展这棵大树中,人才好似急需营养的树根。如何吸引人才,让人才扎根,破解“人才渴”的瓶颈?政府还需从用工、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让青年创业者尝到“甜头”,真正彰显红色文化底蕴,促进老区经济发展。

(三明日报记者 刘莉婷 郑丽萍 朱丹宇 清流记者站 杨颖)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