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如画丨英雄,云深之处长为家——追寻已故老红军曾繁益的革命足迹(续)
2019-07-18 11:00:19来源:三明日报责任编辑:林张清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红军长征路上,他只有乳名。跳崖失散之后,他有了大名。到老寻回故里,他得以正名:曾繁益。 “长子啊,就是那个在广西跳崖的老红军!”小暑时节,走进宁化县治平畲族乡社福村福坑自然村,村里年长的老百姓一听这乳名,就个个点头。 在老家,曾繁益成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1934年,中央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绝命后卫,舍身忘死,曾繁益冲过湘江的枪林弹雨,从灌阳县最高峰轿顶山的山崖纵身跳下。这一年,他才18岁! 此后,幸运获救的他,一生与海拔1651米的轿顶山为伴。如今,他的后代仍然生活在轿顶山中,那里是西山瑶族乡下涧村大江岭屯…… 打工三年为报恩 “父亲跳下山崖后受了伤。因为扎进脚里的竹签有毒,受伤后的他疼得昏死了过去。”曾繁益的儿子曾祥玉回忆往事。 “幸亏在山里,他遇到了两个救命恩人。”他不停地庆幸。在大山里呆了一辈子,71岁的曾祥玉不会说普通话。对往事的讲述,全都需要身旁的乡里乡亲帮助“翻译”。 曾祥玉的外公叫彭元吉,正是曾繁益遇到的第一个救命恩人。那时,曾繁益倒在山林里,完全失去了自救能力。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彭元吉刚好前来取捕猎的夹子。看到受伤的曾繁益,彭元吉二话不说,迅速将他背回了大江岭屯。 可是,很快家徒四壁的彭元吉犯难了,曾繁益受伤很重、身体虚弱,别说给他看病,给口饭吃都成了难题。万般无奈,彭元吉只好将曾繁益转移到马家小庙里。 彭元吉安顿好曾繁益后,便找到下涧村的谢家求助。谢辛臣不但略通医术,而且颇有地位。那时,私藏红军可是要掉脑袋的。幸好,淳朴的村民心底,却对红军另眼相看。谢辛臣决定冒险救下这名红军战士。 每天,谢家差人往庙里送去一日三餐,并且精心为曾繁益的脚伤调制药剂……在谢家的精心照料下,曾繁益慢慢地好了起来。几个月后,曾繁益伤愈。 “潜入群众之中,尔后设法找到党组织。”这是跳崖之前,红三十四师100团团长韩伟对他最后的叮嘱。可是,敌人依然在当地对红军四处搜捕,曾繁益根本找不到机会走出大山寻找部队。 “父亲没有读过书。”曾祥玉说。但是,曾繁益懂得做人的道理。知恩图报!曾繁益身体刚有些起色,立即提出要给谢家打工。耕地、插秧、割稻……曾繁益干起农活来,样样都是一把好手。三年时间里,曾繁益没要过一分工钱。 其实,救命之恩,曾繁益记了一辈子。后来,谢家因故挨批。曾繁益站出来坦然直言:“谢辛臣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他,就不会有现在的我……”这话一出,曾繁益惹来不少苦头,可他怎么也不肯改口。 “谢辛臣是我的救命恩人”。他就认这个理。只是,此后身为红军失散之事,曾繁益再也不愿提起。 年近七旬得真名 “长子”的红军故事,已经成了曾繁益老家的传奇。但是,老家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曾繁益,只知道这里有一个名叫“长子”的红军战士。 早已成为平地的曾家老宅,一片焦芋长势正好。曾家老宅背后不远处,就是挺拔的云霄山。翻过这座千米高山,就到了长汀县境内。 “叔公家本来有两兄弟,但因为父亲去世得早,日子太过穷苦,所以弟弟从小被送了人。家里只留下他这个独子,与母亲相依为命。”曾繁益的侄孙曾令传说。 寡母独子,可是红军部队来到治平时,母亲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让自己此生唯一的依靠参加红军。1933年,17岁的曾长子拜别母亲,离开老家,成了一名红军战士。这一别,便是一生不复相见。 “长子!”在轿顶山中被救起后,大江岭屯人也开始叫着这名红军战士的乳名。直到几年后,他在一户曾姓人家做工。因与这家人的儿子曾广辉年龄相仿,于是他们便为其取了大名:“曾广益”。 1984年,他的女婿谢序鳌,陪着他一路寻回宁化治平老家。查阅族谱后,谢序鳌才知道自己的岳父,其实应为“繁”字辈。于是,女婿帮岳父按规矩正名:“曾繁益”。那时的曾繁益,已是68岁的老人。 1984年,也是曾繁益参加红军长征之后,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回家。“岳父没读过书,刚来这里的时候,语言也不通,别人问起来,他连自己老家具体的地名都说不上来。”谢序鳌说。 1988年,曾繁益过世。1995年,曾繁益之女、谢序鳌之妻去世。虽然农忙时节,农家没空常来常往,但是谢序鳌一听到与曾繁益有关的事,马上热上心头。7月2日,得知岳父老家有记者千里迢迢赶来采访,他一大早就特地赶了过来。 “岳父为人老实忠厚,一辈子都想回老家。”谢序鳌回忆起岳父唯一的那次回乡经历。当时,灌阳县民政局、党史办等部门寻访失散在当地的红军。在寻访到曾繁益时,根据老人提供的零星线索,不但帮他找到了老家所在的确切地址,而且提出可以帮他联系回老家去看看,并给予部分返乡资助。 听说找到了老家,曾繁益十分高兴,连话都有些说不利索了。在这深山之中生活了50年,曾繁益平时最远也就只到过西山乡里赶个圩,连灌阳县城都没有去过。 此刻,老家的信息一下子清晰明朗起来,这个在深山里困了半个世纪的老人,却又突然有些慌了,哪怕那是回家的路。“我陪你回去!”读过书、出过远门的女婿谢序鳌给了曾繁益信心。 买票、转车、联系……一路上,都是谢序鳌在操心和张罗。辗转几天之后,曾繁益终于回到了故乡。一到了治平,曾繁益脑海中的记忆终于完全复活。“叔公从乡政府走路回福坑,2个多小时的路程,一路边走边说,每个地方都觉得很熟悉。”曾令传说。 18岁离开故乡,再回家时已是年近古稀。治平乡音虽然都能听懂,只是已经基本说不上来了。 千里相隔情更浓 杀只鸡、宰条鱼!支起一个火炉,放上一口铁锅,食材往里一炖,四条方凳一围,这就是大江岭屯最高规格的待客之道。 而在老家宁化县,曾家的侄亲们早已经从深山里的福坑,搬到了社福村的聚集点。曾令传家里盖起了新房,添置了小车,孩子今年大学刚毕业,正准备着参加司法考试。 今年5月,曾令传特地跑了一趟灌阳县,看看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系却始终未见的家人。坐在亲人烟熏得焦黑,却没有灶台的厨房里,曾令传的内心百感交集。 2000里之外,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曾繁益,因为85年前的红军长征,失散在比老家还更偏僻的深山里。直到现在,曾祥玉仍然居住在当年曾繁益盖的老木屋里。山遥路远,只能步行,一个月到村里也没有两趟。 为了生计,曾繁益唯一的孙子曾令杰长年外出打工。前些年,曾令杰的二女儿出生后,他和妻子董小玉咬着牙,背上孩子,一块到广东省去扛木头挣钱。没日没夜扛了5年,夫妻俩回屯里买了块地,总算盖起了新房。 离村部看似近了一些,其实需要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哪怕雇上一辆摩托车,到村部来回一趟也要50元。当时背在身上打工的二女儿,如今已经读完四年级。再过不到两个月,新的开学季,小小年纪的她就只好到乡里寄宿求学。 而她的弟弟2014年出生,照理应该要上幼儿园中班,可是因为家离学校太远,至今未进过一天校门。“尽管生活很困难,但是韩爷爷、张奶奶,还有不少好心人,一直在关心着我们。”就读于南宁师范大学的曾丽梅说。 曾丽梅是曾令杰的长女。她口中的韩爷爷、张奶奶夫妻俩,正是当年与她曾祖父曾繁益一起跳崖的韩伟的儿子和儿媳妇。韩伟之子韩京京,自从得知父亲生前跳崖的战友后代还在西山乡,就一次次地来到这里。他亲切地喊曾祥玉为“曾大哥”。 7月4日,韩京京再次来到西山乡,和曾祥玉一起为中国工农红军灌阳湘江战役红军小学授旗揭牌。金秋9月,待到桂花飘香,曾祥玉的二孙女就要来到这里上学了…… (三明日报记者 曾凤清 李顺亮 李远明)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