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瓷”钩珍将乐“窑”想
2019-01-24 10:55:18方炜杭 通讯员 沙观球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报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沙观球 连日来,走进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参观“乐土瓷韵——福建将乐文物展”的人络绎不绝。展览由133件(套)完整器和200多件将乐窑标本组成,首次系统完整地展示了将乐窑的发展历史和制瓷工艺。 这场计划持续到3月底的展览,是塞克勒博物馆的开年首展,也是该馆首次与福建考古界联合举办的展览。馆长、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告诉记者,研究表明,将乐是福建重要的陶瓷之乡,历代精品迭出,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展览将有助于学术界和社会关注将乐窑的历史文化内涵。 揭开面纱自成一派 看着展馆里人来人往,50岁的余学云很欣慰,多件展品是他搜集并捐赠的。无论在哪,只要辨出是将乐产的瓷器,他都想办法买回。后来,他还把不少藏品捐赠给县市两级博物馆,让更多人知晓将乐的瓷器之美。“收藏瓷器,其实也是收藏中国古老的文化。”他说。 1988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揭开了将乐窑的神秘面纱,标本采集、遗址踏查、墓葬发掘均有所发现。2016年至2018年,当地先后对万全碗碟墩窑、南口下瑶窑进行考古发掘。截至目前,将乐已公布确认古窑址15处,为研究其源流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17年9月,由中国古陶瓷学会主办的“将乐窑暨中国南方地区宋元青白瓷学术研讨会”在将乐县召开。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得益于丰富的瓷土、燃料资源,加上金溪便利的水运交通,唐宋以来,制瓷业迅速发展,生产的陶瓷种类有青瓷、青白瓷、酱釉瓷等,品种齐全,质地优良,自成一派,由此得名将乐窑。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莉英认为,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中心的青白瓷生产技术在中国南方地区扩散传播,形成一个庞大的华南青白瓷生产区。与中原地区、长三角地区的窑相比,将乐窑从造型、釉色、工艺技术、装饰技术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有专家表示,将乐窑宋瓷在知名度和技术难度上虽不如当时的五大名窑,但能以小见大,从中看出宋代中产阶级的极简审美情趣。故宫博物院文博研究馆员冯小琦认为,将乐窑竖条纹的装饰、温婉的造型感是它独具特色的地方,给人一种新鲜感。 提及将乐,不能不说擂茶,它是中原汉人南迁带入并留传至今的饮食习俗。2009年,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将乐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发现专门烧造擂茶系列器皿的古窑址,填补了我国古代擂茶具窑址的空白,揭示了将乐擂茶历史从五代时期至当代发展的完整链条。 借助丝路联通海外 除了民间文物搜集和窑址发掘,近年来,在海外多地也陆续发现了将乐窑的瓷器。 “将乐窑近年来在水下考古中多有发现,这些重要的考古依据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的意义。”孙庆伟表示,2017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与将乐县签订“县院共建”战略合作协议,一年多来,北大师生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多次赴将乐实地考察。 2007年至201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海域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了五代至清代不同时期的沉船或水下遗存地点,出水遗物以外销陶瓷器为主,其中宋元时期福建地区不同窑场生产的青白瓷器尤为多见。漳州半洋礁一号沉船出水的一批将乐窑南口下瑶窑的青白瓷,胎质细密,釉色青白,口沿处刮釉成芒口,内壁多模印花卉纹,印纹清晰。此外,将乐窑青白瓷、黑釉瓷在菲律宾地区也有发现,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古代的南海贸易路线。 这些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青白瓷的外销概况,也表明将乐窑是宋元时期福建地区的代表性窑口之一,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陶器贸易的重要基地。 国家博物馆文博馆副研究员胡朝晖表示,自宋元时期,地处闽江支流金溪中下游的将乐窑,因器型优美、做工精细、品种繁多,得益于水运的便利,从闽江通达海外,为东南亚和更远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作出贡献。今天,我们要通过研究将乐窑历史,发挥它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孙庆伟透露,北京大学不久前启动了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三大项目,其中就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研究,下一步,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将与福建、将乐开展合作。 据悉,为进一步推动将乐窑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将乐县先后与福建博物院、中国社科院、福建省考古所等开展合作考察研究,提升文化保护工作的水平和层次、扩大福建文化的影响力。千年窑火的文明之光,亟待绽放。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