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姑娘来泰宁开启了两岸乡创产业交流的征途
2019-01-02 10:08:24陈静来源:三明日报责任编辑:林张清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报泰宁记者站陈静文/图 上月18日,泰宁“耕读李家”的设计团队上趣智业团队代表、台湾创业青年张欣颐经由省台办推荐,作为青年才俊代表赴京,参与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活动,亲历与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张欣颐,这位来自台湾南部的姑娘,2014年从研究所毕业后,便跟随团队从台湾出发,在泰宁际溪村创办了工作基地,开启了两岸乡创产业交流的征途。 一切都要从四年前的那场美丽蝶变说起。 量身定制 2014年,泰宁县委县政府决定打造“五朵金花”旅游村,生态自然人文俱佳的杉城镇际溪村名列其中。而泰宁动车站开通后,际溪村便有了明显的区位优势。 在先后接触和比较了多个专业规划团队后,该镇决定与张欣颐所在的台湾上趣智业团队合作,并开始着手讨论关于际溪村的改造与愿景,因际溪村拥有独特的丹霞田园风光和深厚的岩穴文化内涵,所以定位为“耕读李家”。“耕”指的是这里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文化,“读”指的是泰宁特有的岩穴文化,“李家”顾名思义,因为这里是兵部尚书李春烨的故乡,而且当地老百姓大多姓李,所以称为“李家”。 进驻,是上趣智业团队认识际溪村的第一步,张欣颐和陈玮纶等人便在际溪村住下了,烧柴生火、吃饭、打水,同村民们一起经历了“耕读李家”从无到有的过程。 “要了解一个地方是需要在当地生活一段时间,才能发现他们的需求,并配合与地方的双向沟通,唯有如此,你才能发现,哪样的设施、哪样的业态、才是最适合这个地方,进而就能做出最适当的规划。”张欣颐介绍道。 梦想花开 规划结束后,便是新的开始。 2015年的春节还没结束,张欣颐等人就回到“耕读李家”准备开始动工。之前错落的居住群,团队构思由农民自建、政府出资并进行立面改造,新建的仿古民居与保留下来的木结构民居融为一体,灰瓦红檐在青山翠柳间,显得格外抢眼;李家祠堂附近为“尚书故里”,是李春烨出生地和成长地,团队计划将此处打造成乡村民宿群。 再加上引入青年创业者创建的“香草馆”和本地手工艺人开设的“李家编造”、漆器工坊的进驻,更不时举办体验课程,小朋友的科普教室、科学实验馆也就有了。 小山村的变化也逐渐影响着这里的居民,李家院子的业主李宗应便是其中之一,他将自家祖屋改造成了民宿,并积极参与民宿业主培训,学习民宿经营知识,随着“耕读李家”名气越来越响,游客越来越多,李宗应等人的民宿生意也是日益红火,到了节假日,客房往往供不应求。 愈发成熟 在打响了“耕读李家”这张乡村旅游名片后,张欣颐一直在思考,下一步,她和她的团队还能做些什么,可以把“耕读李家”打造的更响亮,把闽台两岸交流中心平台搭建的更好更广。 从2016年开始,张欣颐和她的团队持续推动合作台湾高校,每年接收两批相关专业的台湾实习生跟着扎根乡村,张欣颐坦言,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台湾实习生实习期多为半年甚至更久,他们需要对接台湾的相关院校,负担台湾实习生的薪资、食宿、交通等一切费用。 但是张欣颐却认为非常值得:“有时候你在一个环境待久了,你很难跳出你所认知的那个既知框架,但是做文创类的就是要基于当地的文化特色,用不同的角度、形式或者用现代人所能接受的一种方式不断去策划调整,最后来呈现。” 林佶亿来自高雄实践大学,在“耕读李家”和村民的所有互动活动,都由他自己企划,在这里他和际溪村的村民一起农耕,一起上山采野菜,村民也对他视如己出。 临走的时候,林佶亿留下了自己的实习心得:“我在这里生活了半年,我觉得我的收获很大,尝试让自己的思维不被轻易束缚。而当我再回头看看自己的家乡,希望自己要更加努力,回馈孕育自己的土地。” “泰宁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在这里,像我一样的台湾青年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让我们对未来投入乡建工作更具信心,也期待有更多人发现和参与乡村的美好。”张欣颐和我们分享了自己四年来的感悟。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