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促产业,以改革增动力,以文化聚人气,地处偏远的永安青水乡实现美丽蜕变—— 这里是青水,这里是畲乡 东南网10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魏兴谷)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过去因为山高路陡位置偏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居全市下游,有人戏称“青水青水,清贫如水”。 作为边远的少数民族乡,如何谋求振兴?11日,记者到青水采访,看到的是山绿、田绿、人忙碌,座座乡村公园和片片畲族民居交相辉映,如在画中。一对来自北京的夫妻来乡里寻找老民居要投资建民宿,一名来自厦门的文化人在这里组织畲族乡亲搞剪纸文创,他们都发出“来了就不想走”的感叹。 今天,全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超1.76万元,跃居永安全市前列,并先后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生态乡镇等国字号荣誉。永安市委书记蒋先东告诉记者,作为全省19个畲族乡之一,青水能实现美丽蜕变,靠的是不甘落后的赶超意识,是改革创新的积极探索。这也是当前落实省委全会精神,推动乡村振兴最需要的作为。 创新市场建设,为产业振兴壮底气 入秋后,许多地方的山区田和人就闲下来,可在青水,夜幕降临时,记者发现田间地头闪烁着点点“星光”。一问,才知原来都是帽子装有“手电筒”、连夜种植莴苣的菜农们。 在青水,一年四季没有闲田闲人。“自从有交易市场,这里的菜不愁卖,全国很多客商指名要青水的菜,价格比别人高却卖得比别人快。”说话的是钟垂江,乡里第一批靠种菜富起来的农民。 虽然区位偏远,但青水的青山绿水保护得较好。为此,乡里坚持把特色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这些年,国家惠农政策频出,各级党委政府花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四好农村公路”修到田头,目前全乡蔬菜种植面积3.8万亩。 然而,菜农也曾深受市场波动之苦,有时只能眼睁睁看着蔬菜烂在田里。钟垂江毅然外出,当起经纪人,就是想为解决卖菜难出份力。 “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各家各户分散种植,一是容易跟风,哪种好卖就种什么,二是与其他产区比体量偏小,没有话语权。”在乡党委书记温永有看来,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要振兴,而现阶段农业产业升级的堵点,还是组织化、品牌化程度偏低。 多方调研听取意见,建交易市场被温永有认为是抓手。尽管资金有限,乡里咬咬牙,征集5500多平方米土地无偿用于建市场。接着,又联合起乡里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300多万元,在蔬菜产量第一大村龙吴村建设青水畲寨农产品交易市场,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恒温保鲜贮藏库、农产品检测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一应俱全。这样的市场连接省内外众多批发商采购商,成规模、抗风险,也好打品牌。 去年8月1日青水畲寨农产品交易市场开业,钟垂江任理事长:“各村产品集中分拣、打包、装车,我们集中统一发货,方便得很!” “青水畲寨”高山蔬菜品牌正在全国叫响,青山绿水的价值在价格优势中体现。在交易市场内,一名广东佛山的客商说,我们那的主妇就认福建青水的甜玉米,虽贵一些,但只要有货,大家就抢着要。 在建设交易市场的同时,乡里也在悄然进行一场生产组织化变革。青水畲寨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3个合作社组成联合社,共同出资入股建设、运营这个交易市场,由此,原先各自从事生产、销售的人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共同分享产业质量变革带来的新红利。 创新“福田贷”,为农民创业聚财气 乡村振兴,需要村民创业。而村民创业,需要资金支持。原来很多畲族群众手头紧,解决资金难题是乡村振兴的必答题。 记者在龙吴村碰到种植户蔡立杆,他正忙着种植莴苣。今年起,他买农资不再赊账了。“自从有了‘福田贷’,手头多了5万元的周转资金。付现款比赊账买总价便宜超过10%,我们几户人一起团购还能再打折。” 针对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永安市在青水试点“福田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资源、互利、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鼓励全乡范围内的农业经营户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合作社向永安农信社推荐信誉良好的农户,并以社员依法取得的土地经营权及地上(含地下)附着物作为抵押,向永安农信社申请办理。社员通过授信,可在3年内获得5万元贷款支取额度,贷款月利率最高不超过5.9‰,同时能享受永安市普惠金融贴息政策,农户可享受贷款月利率3.82‰的低利率。农户在手机上即可办理,按日计息,随借随还。 具备贷款资格的社员只需申请,并出具土地经营权有效证明材料,合作社将联系永安农信社提供上门一条龙服务。贷款流程只需六步:农户贷款申请、核实土地经营权、合作社评级评分、签订合同、土地抵押登记、贷款支付。 得益于改革激发的活力,青水全乡上万农民正在45个合作社和5个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带领下,朝着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迈进。目前,已形成蔬菜、茶叶、烟叶、笋竹、养殖等五大特色产业,总产值超1.5亿元。 文化助力,为畲乡振兴聚集精气神 “小青瓦、白灰墙、坡屋面、翘屋脊,畲族古建筑看不够,大腔戏听不腻。我们的客户来到这里都赞不绝口。”今年初,泉州小伙张文动所在的公司在多地考察选址后,决定投资近百万元在青水集镇修缮一座旧祠堂,开设剪纸艺术馆。 据了解,青水全乡260多座古民居和多个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里,洋溢着浓郁畲乡风情。然而,畲乡风情独特,但破损严重,加上年轻人大多外出。“没有人气的农村,谈不上振兴”,这是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 聚人气,首先要把畲族文化立起来。乡里进行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和畲乡民居修复。乡里请来东南大学、福州的设计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对全乡进行整体规划提升,通过“建一批、改一批、拆一批、保一批”的方式划定、完善各种功能区,满足群众需求,逐步形成统一的畲族风格建筑,让畲族文化保护传承有了载体。 自2016年起,青水已连续举办三届“三月三”畲乡文化节活动,最多时一天有超过3万人次游客来到乡里,却没出现无处停车的问题,让村民们深感保护与规划之重要。曾经封闭保守的畲乡,开始以自信和开放的姿态迎接游客的到来。 青水畲族乡不仅有畲族文化,还有闽王文化。1100多年前,被誉为“开闽第一”的王审知征战福建,其母徐氏夫人去世后,就安葬于此。在龙吴村,还保留着马厩、校场、罗兜祠等遗址。2016年,乡里组织修缮了村里的罗兜祠,并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一定为王氏宗亲祭祖日,来自海内外的开闽王氏后裔、宗亲朋友相聚青水举行“开闽三公入闽”庆典活动,有效提升了青水的知名度。 “家门口就能挣钱,乡里的学校和卫生院水平也跟上来了,孩子回来上学也放心了。”传承发展畲乡文化,引来了游客,也让不少外出务工村民纷纷返乡。到外地当了十几年厨师的龙头村村民吴发泉,把家里的老房子装修后开起民宿“龙泉森林人家”。到周末节假日,客人往往订不到房间,他自豪地告诉客人:这里是青水,这里是畲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