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秋:追寻茶韵三十年
2018-01-15 12:15:29张丽勍 范日樑来源:三明日报责任编辑:蔡晓卿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王世秋(右)在新建的大棚茶园内。 鹤翔春茶园一角。 ●三明日报宁化记者站 张丽勍 范日樑 文/图 走进宁化县中沙乡半溪村翠子山,只见远处层峦叠嶂,俯视山下,茶树成片,绿意环绕,一排砖瓦房置身其中,屋边圈一塘水,养几尾鱼,波光摇曳,又鸡犬相闻,真是修养安生的好去处。 这就是鹤翔春茶庄,庄主王世秋年过花甲,寒风凛冽中却精神矍铄。他将我们迎进茶室,一副“茶园飘香进雅室,君子之交品清茗”的字幅映入眼帘,据主人介绍,这幅书画是当地一位村民朋友赠送,“他常来泡茶,又喜欢书法,而茶室之中缺一幅字,他送,我就收下了。” 我们天性喜欢亲近温和、内敛的人或物。和王世秋交谈,温文雅静,让人说不出的自在,一杯热茶下肚,去除了一路的风尘,屋外是清冷的早冬,屋内却温暖如春。虽然只是初次见面,主宾却相谈甚欢,一杯香茗,听他诉说着他的茶园故事,从荒山到茶园,茅屋到茶室,人也从壮年到须鬓斑白,以茶会友,让人忍不住对茶叶品评一番,中国茶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历经无数文人骚客的文化加持,无形中给茶贴上了一种高雅的标签,我们让王世秋说茶,他微微一笑,“喝了30多年茶,我只知道好茶入口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具体是什么我是说不出来的。” 而这说不出的韵味却一直让王世秋追寻了30年。 王世秋早年曾做过水果运输,走南闯北经常熬夜,待客,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次在与湖南农大的教授朋友一起品茶,叙谈良久,教授点拨:茶饮于盛唐兴起,在中国流经千年而不衰,是一个可以长远发展的行业,改革开放,国家蒸蒸日上,茶的盛行在以后将是必然。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很快王世秋在家乡辽宁海城开起了全市第一家茶楼,慢慢改行经营起茶叶生意,“全国绿、红、黑、白、青、黄等,各类茶我茶楼都有,每天一大早,排队的茶客就在店门口等候了。” 一晃20年,诚然,在茶楼、茶生意里,王世秋有起有伏,无数雕栏玉彻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失了颜色,但茶还是那茶,而王世秋独爱铁观音。 上世纪末,茶叶果如那位湖南教授所言盛行起来,并如日中天,好的铁观音估价数万元,而求之不得,王世秋作为旁观者,哪有不心动的。 2000年起,经数省多地多年的寻访,2007年,王世秋在宁化中沙乡半溪村找到了他中意种茶的宝地。“这里土质、环境、水肥条件都好,可以种出好茶来。” 这一年,他在这个村租下2000亩地开始了他种茶制茶的岁月。 在王世秋的心里,要种出心目中铁观音的韵味,不但要有好山好水好空气,还要有好肥。 为了让茶叶更绿色,无污染,2008年,他为茶山配套了10万羽的自动化养鸡场,用鸡粪沼液给茶山施肥,建立鸡——沼——茶生态种养模式。在宁化中沙半溪一呆10年,王世秋投入近2000万元。 如今,王世秋经营的鹤翔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已建成绿色茶叶基地1000亩,茶叶加工厂房1800平方米,“鹤翔”牌铁观音还通过了QS认证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获评“尚书品”优质茶,并获得2项国家专利奖,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和国家级养殖示范基地。 “我在安溪开了个销售分店,只要我的毛茶一到安溪,很快就会销售一空。”王世秋自豪地说。 富贵不忘稼穑。王世秋的这座茶山,往来者商贾白丁皆有,半天功夫不到,有上门谈收购的,也有前来询问是否需要帮工的,他皆热情接待。对于当地的贫困户,鹤翔春还实施“基地托养型”扶贫模式,推行优先就业、优惠奖补和保底工资“两优一保”扶持政策,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我们让王世秋给自己现在的成绩打个分,他说成绩还谈不上,如今人人都追求着柴米油盐酱醋,购茶的人是多了,但真正喝茶的人却少了,他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是因为爱喝茶而购茶,也希望自己种出的茶叶品质越来越好。 冬至来了,真是种茶的好时节,王世秋已经备好了100亩钢架大棚,打好了窝,施下了底肥。“大棚种植,可以提高茶叶的品质,增加茶叶产量就是可以多采摘一季茶叶,可以提前20天采摘上市,避开雨水,杂草减少,减少劳动力。” “冬季种下去,一个冬天根就能扎牢,来年春茶就能采一季。”王世秋对这片茶山满怀期盼,我们也希望老王的茶“道”越走越宽。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