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黄赐福:千锤百炼铸人生

2017-12-13 11:43:37林丹来源:三明日报责任编辑:蔡晓卿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千锤百炼出精品

农具上记号彰显一位匠人的自信

●三明日报永安记者站 林丹 文/图

始于战国年代的冶铁,伴随着文明进程,已走过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如今,即使在乡村,打铁声也逐渐消散,成为一种正在逝去的文化记忆。

在永安西洋镇街道尾桥路有一家外表并不起眼的铁匠铺,甚至没有店名,但是,这家铁匠铺的生意却十分红火。店内的镰刀、锄头的价格是其他铁匠铺双倍,永安、三明、泉州等地的竹农、林农等都慕名到此铁匠铺选购。

带着好奇,循着叮叮当当的声响,笔者走进这家铁匠铺,一探究竟。

拜师学艺 学成归来

铁匠铺内,烘炉、空气锤、磨刀石、砂轮以及各个型号的铁锤、钳子应有尽有,10来平方米的空间里堆满了打铁的工具和材料。

铁匠铺的主人——黄赐福,是永安市燕南街道永浆村人,出生于1962年。因为家庭贫困,黄赐福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在村里的打铁铺当起学徒。黄赐福的老师——颜自立,是一位知青。

生起火炉,烧红铁块,抡起大锤,叮叮当当,铁花飞溅。一顿猛捶后,便将通红的铁器放进水桶里淬火,“嗤”的一声,冒出一股青烟……当学徒的日子,黄赐福每天都在师傅教导下重复这些动作。渐渐地,黄赐福掌握了选料、加温、锤打、淬火等打铁的各个工序。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由此看出打铁这个行当的艰辛。无论春夏秋冬,黄赐福都要围在火炉边,打铁时被火星溅着、被铁烫着自然也免不了。一次,他正在打铁时,一不小心,一片绿豆大小的铁渣飞溅到黄赐福腿部,他只觉得腿部被火烧般的疼痛,之后,黄赐福到卫生院治疗,医生将铁渣取出,至今仍可见伤疤。多年来,黄赐福的衣服不知被烫过多少个破洞。

对于黄赐福来说,最难熬的日子是夏季。每到酷暑,在熊熊大火边挥舞铁锤,火炉旁的温度高达40至50℃,实在是难以忍受。铁匠铺不能安装空调,仅靠几台风扇来降温,黄赐福只觉得口干舌燥,不停地喝水来补充体力。

虽然如此,打了40年铁器的黄赐福却在劳累中享受着打铁带来的快乐。

技术过硬 客源不断

打铁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要打造出好的铁器,经验很重要,材料的可锻性、打铁的火候、起锻、打铁位置都有讲究。为了练好本领,黄赐福潜心钻研。

黄赐福说,各种铁器,尽管外形好看,但是如果淬火技术不过关,就是中看不中用:要不就是钢火硬了容易缺口,要不就是钢火软了容易卷口。

黄赐福店铺里的镰刀、锄头之所以能卖出其他铁匠铺双倍的价格,其秘诀是:选材和工艺。

“选用45号以上的钢材作为加工原料,打造出来的山锄、镰刀更加耐磨,不容易卷口。”黄赐福说,林农上山砍毛竹,如果镰刀不够锋利、耐磨,容易卷口,只能回家换工具,费时又费力。

“在打铁这个行当,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过硬的行规,铁匠会在自己打造的每件铁器上铸上记号,铁器质量的好与差,顾客自然心中有数。”黄赐福一边说,一边拿起自己打造的一把镰刀,上面刻着“10”。

黄赐福为了便于区分打造出来的山锄、镰刀的品质,分别在山锄、镰刀上面刻着“10”或者“1010”。

40年的打铁生涯,黄赐福从原来的纯手工打铁转变为半手工打铁,结束过去辛苦抡锤的历史。他说:“以前打铁,一个抡锤,一个夹铁,两个人配合着打铁,后来我买了一台空气锤,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好农具自然会说话。黄赐福打造出的山锄、镰刀畅销三明地区,个别顾客还将山锄、镰刀带到日本、美国。

当了40年的“打铁人”,黄赐福至今仅收过一名徒弟,这名弟子学了半年,就改行了。黄赐福说:“打铁这个手艺是一个辛苦的体力活,又脏又累,恐怕将来没有年轻人愿意学打铁了。”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