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黍,猕猴桃、葡萄 明溪南山遗址先民的食谱
2017-11-27 09:37:29谢海潮 沙观球来源:东南网责任编辑:蔡晓卿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专家们在鉴别明溪南山遗址出土的文物。 ▲将乐岩仔洞遗址文化层年代距今4800年~4300年。 东南网三明11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海潮 通讯员 沙观球 文/图) 11月初,在将乐举办的“中国东南及环太平洋地区史前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外近140位专家学者参加,“区域考古新发现”“南岛语族的扩散”“海峡两岸史前考古”……议题精彩纷呈。 近几年,随着漳平奇和洞、明溪南山、将乐岩仔洞以及平潭岛史前遗址群等诸多重要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福建史前考古学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此次会议上,明溪南山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成果,无疑是一大热门话题。 发现史前人骨材料 明溪南山遗址发现于1986年,1988年与2005年、2006年进行了三次考古试掘和山顶钻探。2012年至2017年,福建省博物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南山遗址进行了三次正式考古发掘,重点发掘区域为3号洞、4号洞、山顶发掘区。 截至目前,山顶发掘区发现蓄水池2个,墓葬3座,灰坑数十个,以及一批柱洞等重要遗迹;3号洞发现火塘、人类活动面等遗迹;4号洞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4座,商周时期墓葬一座,这是福建省内除昙石山遗址外最为丰富的史前人骨材料。同时,还发现数个史前人类活动面、火塘等遗迹。 遗址中发现有石镞、陶纺轮、陶网坠、石斧、石锛,以及大量陶片。其中,4号洞内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发现大量磨光黑陶陶片,这一发现独具特色。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周振宇博士介绍,3号洞和4号洞整体的年代可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至第三期属新石器时代,第四期属商周时期。山顶发掘区的文化堆积年代分属商周时期与新石器时代。 关于南山遗址部分样品的碳十四年代测定,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雪莲研究员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前,福建地区年代数据测定数量较少,仅有一二十个数据。与此相比,当时的中原、长江流域和西北地区通过年代数据已基本建立起本区大的年代框架系列。从这一方面来说,福建的测年数据情况起步较晚,且本世纪初以来实验室测定的福建样品,年代相对较晚。 近年来,福建考古年代较早的有漳平奇和洞遗址(早期距今10000多年),另一个就是南山遗址,且是实验室整理样品较多的遗址,样品位置主要为4号洞和山顶发掘区,样品种类有木炭和人骨。 根据测年数据看,4号洞的第3层距今4000多年,第6层到第16层的上限年代基本处于距今4600年前后;山顶发掘区的墓葬、灰坑和窑址的年代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同4号洞的主体年代大体一致。 粟、黍从何而来? 通过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可知,南山遗址的人群以碳三植物(C3类植物)为主食。结合遗址发现的稻米情况,以稻米为主食的可能性较大,以海产品为主食的可能性较小,这对于农业为其重要食物来源的推论有一定的支持。 根据对南山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的孢粉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齐乌云研究员大致复原了距今5300年~4300年前南山遗址周边的植物资源及气候资源状况,共鉴定出23种木本植物,19种草本植物,19种蕨类植物和2种藻类,说明遗址周边生长的古代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发达的植被环境为古人提供了建筑等方面所需的木材和植物性食物。 在当时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南山遗址的先民选择在高处建立居住场所,并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家畜饲养、采集狩猎等生产活动。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来看,猪、鹿等动物可能是当时先民的主要肉食来源,在氮十五值上表现出食肉程度比普通农业文化要高的现象,但比依赖海洋资源的吃海产品的人相比,其氮十五值要低。 “南山遗址上生活的先民食谱是十分丰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说,经过初步浮选结果分析,南山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碳化植物,目前约为5.7万余粒,属于38个不同种类。其中,农作物的数量占绝对优势,种类包括水稻、粟、黍、大麦、大豆和绿豆等,还有梅子、猕猴桃、葡萄等可能被栽培的鲜果类植物。 值得重视的是,粟和黍这两类农作物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而南山遗址周围却被稻作农业包围。那么,遗址中的粟和黍是如何从相距甚远的北方来到这一遗址的?是否可以大胆猜测这两类农作物是从海路传入的?赵志军认为,这一发现带来的种种思考,将拓展我们对史前海洋交通的研究视野。 额头宽阔的人骨 华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这一地区的史前人类遗骨保存状况较差,这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南山遗址出土的五具人骨,尽管保存状况较差,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明辉博士的初步分析,这些人骨标本的额头比较宽阔,比较直,而且下颌比较粗,比较宽阔,在福建奇和洞遗址、广东鲤鱼墩、台湾亮岛人以及泰国、越南等遗址中所发现的都具有这一特征,甚至在日本绳文人出土的一些骨头材料,也具有这些特征。 从19世纪末以来,中外学者就开始对南岛语族起源问题进行研究。目前的考古证据表明以福建沿海为中心的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极大可能就是南岛语族的起源地。 “南岛语族”是指分布在大洋洲和东南亚乃至印度洋一带讲南岛语系的族群。南岛语族北起台湾,南抵新西兰,西至马达加斯加,东至复活节岛,是目前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也是唯一一种主要分布在海岛上的族群。 从人骨特征上看南岛族群的迁徙,日本札幌医科大学松村博文教授表示,东南亚地区和太平洋史前人类遗址中出土的人骨有着凸出的眉间、宽大的鼻孔等特征,这些与福建奇和洞等遗址中出土的人骨特征十分相似。 与会专家学者还对将乐县岩仔洞遗址进行考察。据介绍,岩仔洞遗址发现于1988年,先后进行了三次试掘。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院和将乐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岩仔洞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主要分布于山顶和山体洞穴中。山顶发掘区共发现房址2座,墓葬3座,沟1条,灰坑数十个及一批柱洞等重要遗迹。遗址文化层的年代为距今4800年~4300年,出土文化遗物与临近的明溪南山遗址4号洞第二期存在相似性,时代上也属于同一时期,这丰富了以南山4号洞遗存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的内涵。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福建明溪南山遗址这一地层叠压清楚,文化面貌比较丰富的遗址的发现,填补了福建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缺环与空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为史前闽台关系、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等重大学术热点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