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山村一辈子的女“知青”
2017-09-06 09:53:52林生钟 范可杰来源:三明日报责任编辑:肖晓敏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心香可鉴 “我在1969年6月20日正式来洋地插队,1972年6月20日上级批准我为民办教师……”入户洋地村近半个世纪,扎根山村执教30年,汪秉惠没有抛弃村庄,也没有离开过洋地小学,村里的青壮年差不多都是她教过的学生。 “从站到讲台前的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此生要与学生、讲台、粉笔,结下不解之缘。”汪秉惠说。 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她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也懂得公私分明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有几年,丈夫外出工作,自己一个人既要忙家务,又要带孩子,但她从不因家庭的困难而影响工作。有时下午放学了,学校还要排练文娱节目,她就在中午先煮好晚饭,节约时间好赶去继续加班。 其身正,不令而行。她不惜从平凡小事做起,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垫付学费,和师生们一起劳动,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背诵课文自己先会背……批改作业不过夜,成绩及时反馈。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她煞费苦心地编了许多顺口溜,帮助孩子加强记忆。 每年带完毕业班,要接新班,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她一个个号脉开方子,问卷调查摸底、试卷批改分析、课外个别辅导…… 1978年底,插队的知青都回城了,民办教师也直接转正了,已经在当地结了婚的汪秉惠,放弃了选调回城的机会,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业务的钻研上,专心致志地给学生们上好课。她承担起学区高年段作文指导观摩课,《让学生过好选材关》《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心得,发表在福建师大的《文科函授》杂志和《三明日报》上,获得同行好评。 勤奋的汗水没白流,这个勤奋好学的女教师,很快就成了教学骨干,接着又被县里评为“十佳园丁”。1995年4月,带着收获喜悦的汪秉惠,被授予三明市首届“十大杰出女性”称号;同年5月,她被评为三明市劳动模范,获得“福建省五一奖章”。 退休岁月本色不改 “爱读书的人可以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不读书的人充其量只能活一辈子。”汪秉惠这样鼓励别人,也勉励着自己。 从教生涯让她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靠的就是肯下功夫、有责任心和爱心。她在一个作品里写到:“社会在进步,教具从用硬纸板自制的到如今一应齐全,教育模式从应试到素质,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可丢,教书育人的天职不能卸,我自奋蹄无须鞭。” 2002年11月,汪秉惠在洋地小学光荣退休。之前已经是中学高级教师的她,退休后却没有闲下来。她给村部送报纸、帮邻居写信……村里的孩子到了周末,也经常会跑到她家里去,请她帮忙辅导作业。有个小学二年级的女生成绩不好,孩子的家长联系了汪老师,她一边辅导,一边还像在校一样备课。期末,小女孩考了满分,后来上了大学当了医生。 “知青买农具能报销,簸箕每人可以买5元。” 在洋地村汪秉惠家简陋的木屋里,客厅的一角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沓晒谷物用的竹编簸箕,这些簸箕是她刚当知青插队时买的,边框上用毛笔写着:“六九、六”“七〇、九”……一共17块。一生勤劳朴素的老人,至今仍在使用着这些都可以进博物馆的器物,令人肃然起敬。 在过道的栏杆下,洁净的桌上摆着茶杯和一壶热茶。一群年龄已经四五十岁的汉子,围着年届古稀的汪老师,翻看着她用杂志做成的相册。他们都是汪秉惠的学生,有的刚从外地打工回来,在教师节前来看望自己最敬爱的老师。相册里贴着历届学生的毕业照,有小、有大,有黑白、有彩色,一张张的笑脸挂着稚气。在这些人中,有的已经是公务员了,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运输专业户……汪秉惠看着毕业照开心地笑了。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