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三元莲花峰脚下 家酿“顶太红”醉他乡

2016-11-18 09:43:42詹昌政 杨开长来源:三明日报责任编辑:肖晓敏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顶太风情,酒缸伴行。

顶太村部的空坪在二楼。这里还是村幸福院、三元区书法创作基地。

莲花峰下

车子盘山而上,停住时,恰好靠在顶太村的腰部。

半岭上下,民居多依岭梯级而建。悬空时,则吊脚而立,任由一旁的石径拾阶而上。古木掩映,哪里掩得住诗情画意!

岭头推平,成为全村最大的平地,曾经建成小学:两栋都是双层的洋楼,相对着围成一座小型的城堡,中间的操场与二层走廊齐平。类似民房五开间,两边厢房,正厅却是通透的,凭栏眺望,黑瓦白墙聚集在脚下的岭崙、涧坡边,像是听从了谁的调遣。

这里海拔近千米,若是雨后,所见尽是流岚,一片一片飘过眼前。

拆点并校后,校舍成了村部。如今,它也是顶太村的幸福院、三元区的书法创作基地,有床,有食堂,当然更有顶太老酒——酒缸罗列,酒旗飘扬,连房间都取名“蒸饭”、“压榨”、“窖藏”等等,颇有“酒人合一”的况味。

校舍后面是太保庙,建于乾隆十五年,面阔三间,埕约两桌,老人们喜欢在此怀旧。旧时,官道从杜水、坑源诸村爬上来,过此岭峡,再往草洋上去,可通大洛、尤溪,可抵沙溪洋口仔码头。所以,庙旁便有一家商铺兼作客栈,用于打尖,百年前写在门额的“杏花村”,字迹依然显豁——当年畅饮的想必正是家酿的“顶太红”?

“顶太红”早年就贩入省城了,靠的是水好,气候适宜。顶太村之上是莲花峰,海拔1507米,森林茂密,溪涧深幽,荒无人烟。这里是东牙溪水库保护区,用这山泉酿酒,酿出了美食:他们喜欢以酒当水蒸糯米饭,内加青豆、五花肉,爽滑、绵柔、醇香;以酒当水,加糠煮蛋,香甜滋补。村里某八十老翁,一天两顿饮酒佐餐,上下岭峡,大气不喘。

清代古民居“中和堂”门楼,题额“余庆”。

顶太人家

顶太人家都姓张。

唐开元二年(714年),张儒(名敬斋,字子贤,号开先)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生慈、思二公。慈公来剑浦卜居沙阳流澜阁(即:贡川北郊牛栏角),后裔张伯四在贡川生华狮、华豹,时值元末乱世,人往山里躲,先在沙邑二十四都白水村放牛,洪武二年迁居草洋,开基立祖。

明末,原居顶头的朱姓人家纷纷外迁,张伯四的十三世孙光明公见山清水秀,便于崇祯十六年迁居于此,雄心勃勃,更名“顶太”。他的后裔心领神会,建书院“育英楼”时,额题“大也”二字,以励子弟。

村部下方,有一座清末民居“中和堂”,门楼残存,条石为框,方砖砌墙,额书“余庆”,仍显往日大户气派。它是一座堡式建筑,曾有围墙,墙边建护厝,上下堂,两边厢房。正厅雕梁画栋,窗雕精美。天井四边及地面,全是条石铺砌,这在顶太村是不多见的——除了这位主人建的另一栋大厝“光裕堂”。

光裕堂在中和堂下方,也是条石构筑的门楼,也是堡式建筑,只是铺砌在天井的条石开裂破损,与房屋不太相配。面对疑问,屋主告诉我,曾经失火,连围墙都烧塌了。哎呀呀,他若地下有知,岂不气煞!

我说的是光明公五世孙张孔文(17351808年),字显圣,勤俭持家,孝顺长辈,去岳父家时自带米团,若没留饭就在归途自己充饥。他以“孝友”扬名乡里,同治二年获赠匾额“廼光锡类”——意为光大其善。善从何来?行孝。所以,门楼题额“余庆”,暗含“此乃积善人家”之意。正是他,建了光裕堂和中和堂,还建书院延师课子,让周边7个高山村的童生都来这里读私塾,从而斯文蔚起。

孔文公之子张方道,字庆南,以“义行”享誉乡里,同治五年获赠匾额“品格端方”。方道次子张兆宏,字珍雅,别号斐然,一听就是读书人,道光十二年捐纳国学生,获赠匾额“碧沼蜚声”——碧沼为莲池绿水,盛赞他善心慈悲。

以上三块匾额,都是官方所赠,中和堂张氏后裔耳熟能详。积善既久,人才出矣——

张兆宏之子张锡龄(18261890年),字梦九,别号介眉,道光二十八年入泮,22岁中秀才,48岁由增生捐纳贡生,“贡元”之匾高悬于中和堂大厅。14年后,他的长子张洪运,字茂千,别号西园仙株,中秀才,又过16年,由郡庠生捐纳附贡。

一个不足百户人家的高山村,百年间竟然三代光耀,五世拔萃,堪称“顶太”!

当然,居于高山,地处要道,顶太人不乏武功。乾隆五年(1740年),县尉率兵上山剿匪,山高林密,反遭匪徒伏击围攻。危急关头,派人向张氏求救。族长公迅速调集青壮男丁,呐喊着赶赴失陷地点,内外夹击之下,击退了匪寇,宗祠获赠匾额“虎伏技神”。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