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工匠” 沙县大洛:正在消失的福袋刺绣
2016-07-06 10:37:52卢素平 胡俊文来源:三明日报责任编辑:肖晓敏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陪嫁福袋,是沙县大洛镇传承至今的一种民间绣品。它色彩绚丽,极具汉民族风格。在大洛,女儿出嫁时,身挂陪嫁福袋出门的风俗习惯,流传了上百年,至今不变。 去年,福袋刺绣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与大多数民间艺术的“命运”相似,福袋刺绣,将面临失传的困境。 “福袋刺绣以大洛镇中洋村、张田村一带为代表,目前只剩下三个老人会做,其中两个已经80多岁了。”大洛镇文化站站长吴凤梅说。 传承人陈桂娣 福袋制作工序繁杂 “这些是古老的东西,过时了,没人学。”在大洛镇张田村,81岁老人陈秋英,是当代传承人之一。 和所有的民间绣活一样,制作福袋,首先是制作绣稿。老人介绍,用纸剪好的绣稿造型为底,白布置于中间,鲜艳的棉布摆放在上层,用自制木薯粉浆糊粘在一块,并刮平,绣稿最初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些绣稿造型,都是她从母亲邓氏那里学来的。 坐在家门前的长凳上,陈秋英一边穿针引线,一边和我们絮絮地聊着。她的身旁,是一箩花花绿绿的布条和还未完工的绣品。 福袋刺绣,用的是普通棉线,色彩以喜庆的红色为主,上下平针是主要针法。“线的颜色好看,搭着喜庆就可以,没有要求。”陈秋英拿起一片剪好的绣稿,开始了手中的绣活。每缝一针,都娴熟而细致。 “一套福袋3个,抽空做,要20天。每天赶工也要10天左右,很磨人。”83岁的黄应涓是陈秋英的老伴,身体硬朗,平易近人。 黄应涓介绍说,这些剪好的绣稿,用多种颜色的棉线绣上各式图案后,再将两片造型相同的绣稿缝在一起,才算有了福袋的样子。之后,还需要在福袋边缘添加一些装饰材料——小珠子、塑料小花、穗子等。这些,都考验着民间艺人的细心和耐心。 与过去手工制作装饰材料不同的是,如今都是家人在网上帮忙陈秋英购买一些漂亮实惠的成品。传统工艺融入了现代元素,更加美观大方。此外,福袋上还装饰着铜钱、镜子、银饰等民间辟邪物件。 谈话间,好客的陈秋英又忙忙碌碌地搜罗出她保存了几十年的绣品——老人自己的福袋,一个绣工更为复杂的“喜”字福袋。 老人细细清理着福袋上的灰尘,说,这是她14岁那年,母亲邓氏为她亲手绣的。出嫁时,她身挂陪嫁福袋到夫家,至今已67年。 “只剩下这一个,其他的都丢了。”老人说,在从前,这些福袋都是很平常的物件,几乎家家都会绣。有的人收拾起来压箱底,也有的人翻出来供孩子们当玩物。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陈秋英,已为100多位出嫁女孩制作了福袋。老人曾打算将手艺传给儿媳妇,却没人愿意学。 “我不愿意学,没时间,换不来钱。”陈秋英最小的儿媳妇黄金姬说。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