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18日做客中国经济网时说,房价高涨带来了社会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但汽车、房地产作为我国整个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一点也不能动摇。(1月19日大洋网)

如果站在高价房地产对GDP的拉动贡献的立场上,站在房地产商赚取暴利角度上,兴许姚景源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站在草根立场上,站在执政党重视民生角度上,姚景源的观点就大错特错了。

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靠高价房地产拉动而成功的。相反,有日本高房地产失败的教训,有美国房地产泡沫造成金融危机的教训。

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执政党,不可能坐视由房地产投机商炒作起来的高房价和高地价。高地价可能保住地方政府GDP增速的“政绩”,但受害的是子孙后代失去不可再生资源;高地价拉动的高房价,肥了房地产开发商,掏干了平民百姓几代人的辛勤汗水和家庭积累。

“安得广厦千万间”,是生活在底层百姓的千年宿愿。作为人民的政府,宁可不当“地产王”,也要让刚过温饱的老百姓住上廉价房。

总体上,房产业应该作为民生行业,由国有开发企业主导,进行微利开发,而且定位于开发面向中低层消费者的“小康房”。而对民营开发商开发的面向富豪阶层的豪华房,作为房地产行业的补充,从地价、税收、贷款上进行政府调控,各得其所。

这样做,既可以防止房地产泡沫破灭引起的经济危机,又使绝大多数劳动者“买得起房”,而且大大有利于保持社会安定。

">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近日发表言论称,虽然房价高涨带来了社会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但汽车、房地产作为我国整个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一点也不能动摇。理由是这两个产业关联度高,“汽车关联100多个行业;房地产上游可以拉动钢铁、水泥,还可以一直拉动到家用电器,甚至纺织业也被它拉动了。家里新买一个房子,要换一个电视,窗帘也要换新的”。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率先走出低谷,靠的是政府的有力措施拉动内需,成果可喜可贺。但是,审慎的经济政策,更应该居安思危,超越短期的得失而筹划长远的战略。汽车和房地产关联的行业确实多,但这并不能构成要重点发展的理由。比如,本世纪初IT泡沫崩解时,美国政府的策略就是以吹起房地产泡沫来拉动需求。道理也是一样:房地产关联度大,刺激多重的需求。这一政策的效果在几年内确实立竿见影。但恰恰是这样的策略把世界拉入了当今的经济危机。汽车业的发展也大同小异,而且,它会增加公路建设的需求,进而占用大量城市用地和耕地,最终导致房价上涨。

最近恰好读到《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分析报道,说此次美国经济危机可能恢复很慢,许多工作或将一去不复返。为什么?因为经济危机加速了企业转型。比如,前几年的房地产热,不仅拉动了内需,而且为那些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男性在建筑等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一些本来应该淘汰的制造业,也在那里死而不僵。解决就业问题当然是好的,但是,这么一个虚肿式的解决方式,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恶性爆发。在这次危机开始以来的两年内,美国新增了七百多万失业大军,其中五分之一来自建筑业。而这些工作,只要不再出现房地产业的泡沫,大部分就不会再来了。那些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失业者,因为缺乏其他技能,在新行业里再找工作就非常困难。所以分析家指出,1981年7月到1982年11月的那场经济危机后,就业率迅速反弹,仅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美国的就业数量就创了历史记录,这是因为那种危机不过是供需失衡的传统危机。一旦最坏的时期过去,失业者马上可以回到原来的岗位。目前这场危机则伴随着巨大的结构调整。让一个在建筑工地干粗活的人坐在笔记本电脑前而能够胜任,远非一日一月甚至一年之功。所以,美国经济的恢复,特别是就业的恢复,可能如同蜗牛一样缓慢。


不过,经济恢复不仅要看速度,更要看质量。如果产业结构能够调整得更健康,恢复速度即使慢些,恢复后的后劲却可能会大得多。如果恢复的速度快而质量差,产业根本没有什么本质性的调整,恢复就可能形同虚肿,为未来埋下更大的隐患。

也正是基于这一理由,我对姚总经济师的分析有些担心。房地产业是最传统的行业之一,创新含量甚少。如果危机前这个行业是经济支柱,危机后还是支柱,那么中国经济的新动力在哪里呢?在我看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根支柱动摇一下未必不好。老行业的动摇,会刺激中国经济走出传统的舒适区域而开拓新的边疆。这样的创新精神,才是一个经济大国竞争力的基础。

">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某网站接受访谈时表达了一个个人观点,“房价高涨带来了社会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但汽车、房地产作为我国整个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一点也不能动摇”。此言一出,立即招来不少网友痛批。

这番话想必只是一句“失言”,因为虽然持同样观点者甚众,但很多人不会这么口无遮拦地公开张扬。我们很感激姚总经济师的这次“实言”,因它再次给我们一个契机,来反思一个严肃而重要的命题——房地产能否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当下宏观调控语境下,如此高调宣扬房地产的“支柱”地位,显然不合时宜。近几年,多部委频频出招,试图摁下非理性飙涨的房价;2009年年底,随着楼市回暖并遽然过热,新“国四条”、“国十一条”等为楼市降温的政策再度出山。如今,楼市调控刚有了点效果,买卖双方正处于观望和胶着阶段。此时以特殊身份为房地产的“支柱”地位鼓与呼,会否给疯狂楼市再添一把火、部分抵消调控楼市的努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在中国很多地方,房地产的支柱地位是一种既成事实。但存在未必合理,并非所有的既成事实都“理应如此”。房地产对于一些地方经济的“支柱”作用,在提倡科学发展的今天,是否全然健康?是进一步大张旗鼓倡导和强化,还是从高歌猛进中冷静下来,对这种增长模式略作检讨?


我们不妨探讨——“重要的”行业就应该被视为支柱产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美国次贷危机,其间接源头就是房地产投资投机过热。危机前夕,房地产为美国经济贡献很大,称其为“支柱产业”也不为过,结果怎样,大家有目共睹。即使是公认为支柱产业的汽车业,其发展也要因时因地而异,比如,不宜各省各市都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又如,环保低碳、自主创新应成为汽车业的新着眼点。既然真正的支柱产业都要与时俱进、有所为有所不为,又怎能以如此不容置疑的语气,要求对房地产这个尚存争议的“支柱产业”“一点也不能动摇”呢?事实上,我们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找不到“房地产支柱产业”字眼,2009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版本将“发挥房地产的支柱产业作用”一句删除,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几年前就不再将房地产表述为支柱产业……

我们担心,一旦房地产再度名正言顺地升格为“支柱产业”,它将受到更多的行政干预或扶持,从而愈加偏离市场公平的轨道,让城头变幻的“地王旗”,成为助推楼价非理性上涨的噱头;我们还担心,把一个尚值得商榷、本应尽早规范化的过热产业视作支柱产业,还可能滋生腐败,因为在政策倾斜的部门操控之下,极易形成公权寻租。

一个投机气氛过浓的产业,难以担当“支柱产业”的重责。如果有一天,整治一新的楼市,其“支点”不再单纯立足于丰厚的土地出让金、捂盘惜售制造出的紧张空气,或者公权寻租所带来的高额利润,而是立足于消费需求、公民居住权和社会公平,那时,也许我们才能考虑将它重新纳入支柱产业的候选名单。

">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近日做客中国经济网表示,虽然房价的高涨带来了社会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但汽车、房地产作为我国整个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一点也不能动摇。(1月20日《证券日报》)

“房地产支柱论”并非姚景源的首创。2003年才是“房地产支柱论”诞生的元年。是年,房地产开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随之而来的是房价年年飙升问题。从2005年起,国家开始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然而调控不但没有奏效,房价反而飙升更快。在此背景下,有许多专家学者建议取消“房地产支柱”这个提法,并进行了深入讨论。此次姚景源重提“房地产支柱论”,引发争议在所难免。

房地产重不重要?当然重要。因为房地产的重要性,有学者曾为“房地产支柱论”提出四大理由,包括改善城市环境、保障住房需求、推动现实消费、扩大就业机会等。遗憾的是,这个原本应该成立的理论在实践中却无法兑现,反而带来了无序规划、炒房成风等现实问题。究其原因,关键是房地产的支柱作用被夸大,“国家正确的产业导向政策没有得到地方政府充分重视,众多利益集团推波助澜误导大众,使健康发展的房地产业在实践中走偏”。(经济学家李开发语)

基于房地产业畸形发展的现状,有学者提出让房地产做支柱产业不合国情、会加剧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等观点。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下,重新定位房地产业的地位无疑很有必要。我们也注意到,2009年初,广东省第11届人大二次会议在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原来的“发挥房地产支柱作用”删除;同一年,国务院审议并出台的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中,也没有了房地产的身影。


是的,即便不提“房地产支柱论”,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不会被忽视。然而,经济学家樊纲曾言,“纵观过去30年,通货膨胀引发的问题较少、产生的问题比较小,各国都有一些措施应对通货膨胀;相反日本过去30年主要是金融资产、房地产资产价格的上涨所引发的泡沫经济,导致的危害更大。”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依靠“盖楼”实现经济的现代化,依靠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本身也不具有长久的可持续性。过分夸大房地产的作用,只会伤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房地产不仅在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更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柱,决策者应该以更宏观的视角制定房地产政策。

姚景源此次重提“房地产支柱论”,显然有些不合时宜。在大中城市房价节节攀升的当下,在“国11条”等房地产调控政策即将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房地产支柱论”重现江湖,只会让人浮想联翩。姚景源并不否认中国的房价之贵,他曾说“北京房价高得离谱,三代人一生的积蓄都用来买房了。”在地方政府都将房地产作为地方GDP与财政支柱的前提下,担心“房地产支柱”会动摇,实在是有些“吃饱了撑”的意味。姚景源到底在“替谁说话”,是开发商还是老百姓,不免让人心生疑窦。

">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18日表示,虽然房价的高涨带来了社会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但汽车、房地产作为我国整个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一点也不能动摇。(证券日报1月19日)

作为国家统计局的总经济师,姚景源此番言论,不仅代表个人观点,更反映某种官方态度。这就是,总有一些机构、组织、团体、利益集团以及专家、学者,对房地产和开发商实在“情有独钟”、“恩爱有加”,几乎到了和开发商“休戚与共”、“相濡以沫”的地步,容不得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治理。姚的这些话语,就是针对中央不久前第一次将房地产从支柱产业的名单中划去的背景下,有感而发的。

去年12月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房地产业多年来第一次不再被当作支柱产业对待。随后,国家密集出台了信贷、税收、土地、“国4条”、“国11条”等一系列调控政策,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势头。然而,却遭遇了一些部门和地方的软抵抗。杭州、南京、合肥、青岛、舟山都在近日推出与中央调控基调相反的 “地方房地产新政”。业内还预期,会有更多的城市跟进。看来,高房价不仅绑架了中国经济,而且形成了一股看不见的巨大政治力量,在静悄悄地和中央政策进行对峙、抗衡乃至抵抗。

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演绎成了富人的游戏、投机的工具和赌博的场所,居住型刚性需求基本被挤出市场。在政府、银行和开发商三者共同操纵之下,房价节节攀升,甚至超过欧美发达国家,楼市里充斥大量泡沫。以至于《福布斯》把中国房地产位列世界第二大泡沫,美国《新闻周刊》也把中国将因房产泡沫破裂而陷入经济崩溃置于该刊“2010年十大世界预测”的第二位。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说:“如果说中国房地产没有泡沫,我都不知道什么叫做泡沫。”这种产业,既没有创新价值,没有科技含量,除了榨干民众几代人的血汗之外,就是在积累金融风险。这样的产业,已经高度畸形、病变和异化,再把它当做支柱产业,无疑就是放任经济的崩溃。


诚然,去年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房地产业“功不可没”或者“居功厥伟”,但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像是在沙滩上盖楼,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依赖房地产业支撑经济命脉的。相反,房价越是失去理性,楼市到头来无一逃脱崩盘命运。1997年香港楼市泡沫破裂,房价在一年内缩水一半;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陷入低迷,导致日本经济20年一蹶不振。美国次贷危机、最近的迪拜债务危机,均源于房地产危机爆发。货币宽松、巨额贷款、低息低税、投机成风,这些楼市危机爆发前的共同“症状”中国目前全部具备。如果未来我国不幸发生大的经济震荡,源于房地产市场的可能性最大。

既得利益集团拼命渲染房地产发展带来的好处,无非是房地产业是支撑GDP的中坚、可以给政府带来一半的收入、会拉动相关的60个产业链条。却不知,房地产已经成为消耗公众财富的无底洞,在高房价面前,民众毫无生活质量可言。不能够给民生带来任何利益的GDP,就是一堆麻痹人的数字而已。

仅靠投资,投资又主要流向房地产来拉动经济,此路处处陷阱,充满险恶。还是要从培育新兴战略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协调区域发展、逐步减少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占比等处着眼,才能“迫使”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正常和理性轨道,也唯有如此,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才有可预期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