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张磊对耶鲁大学多达888万的巨额捐款,国人大有肥水流向外人田的无奈和愤怒,网络上由此而来对于张磊“不义”的指责之声和声讨声自然也是不绝于耳。这样的声讨无非是基于当前国内教育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薄弱这样一个现实,在此情况下,张磊没有将钱捐给国内反而给了资源相对充裕得多的耶鲁大学,如此一来,民众的愤怒变得有理有据,且质疑看似也理直气壮了。
但是捐款毕竟是个人意愿之举,他人无权左右,因此,这888万多美金是任凭国人怎样质疑也不会如我们所愿那样回馈到国内教育中来。然而,当我们解读张磊的捐款理由时,就有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了。张磊说,是耶鲁改变了他一生,他创建的HillhouseCapitalManagement就是以横贯耶鲁管理学院的一条道路命名的。
通过张磊的话语,我想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其捐款的动机了。耶鲁的谆谆教导抑或醍醐灌顶的教育改变了他的一生,那么,回报母校、捐款助学无疑成了最好的选择。于此,张磊的捐款不仅不是“不义”反而是知恩报德的“大义”。而我们则需自问,为什么改变其一生的不是国内高校,而会是耶鲁,为什么值得张磊报恩的是耶鲁而不是培养其十多年的祖国?
据报道,张磊曾是高考状元,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国际金融。显然,作为高考状元且受教于国内顶尖高校,在国人看来张磊无疑会是教育成功的典范。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国内顶尖教育打造出的成功产品却认为改变他的不是国内教育而是耶鲁,那么国内教育和耶鲁之间的差距与高下想必也就显而易见了。
不言自明的事实是,国内僵化且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体制长久以来并未受到多少改变,而高校浮躁的学术氛围和层出不穷的学术腐败案更是昭示着学术最后的净土也已一去不返。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纠葛于问题之中而徘徊不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我们又怎能期待其能够让人明明德、让人亲民、让人止于至善,又怎能够期待其能够让一个人如同醍醐灌顶般幡然醒悟并改变他的人生?因此,张磊的捐款和他的话折射出的是国内教育积弊的现状,而教育的积弊与问题也正是亟需我们直面与反思的。
">对于这样的争议也不只出现一两次,华人向自己的学校捐款,如果是国内的某个学校,好像天经地义。然而,这位华人却将巨额资金捐赠给了美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再一次被不少人认为他的举动与“爱国主义”有关。不将这笔巨款捐赠给教育过他的国内学校,情理难容。
“中国毕业生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金额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1月8日,环球网报道的这则新闻引起广大网民的热烈讨论。一时间,张磊立刻被网友展开“人肉搜索”。不少网友对“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表示不满甚至气愤,也有网友则认为,张磊支配自己所赚得的钱根本无可厚非。(1月10日《环球时报》)
7个“8”组成的这一组数字是庞大的,可以得出结论,张磊在耶鲁的学习以后,他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的事业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和值得骄傲。这其中的功劳,理所当然不能抹杀国内培养过张磊的学校,甚至包含国内各级学校的培养。只要某人成功以后,只要与这人相关的学校都会自然而然地凭添一份荣誉感。相信这几天,就有不少与张磊有关的学校在关注着这位从他们学校走出去的高材生,将他树立为榜样,引以为豪。“今天以学校为荣,将来学校以你为荣。”不少学校的期望,今天,不少学校应该以张磊为荣!
7个“8”组成的这一组数字,与中国文化的“发”与吉祥有关,他有意为之也好,有意引起注意与关注也罢,他高调地以这样的方式“出风头”,在慈善面前,他的作为是值得肯定的。不管他将巨款捐给哪个国家的学校,作为他的资金,他有权自由支配,任何人无权指手画脚。有多少人怀着道德优越感在这里横加指责,以及给他乱扣“帽子”的人是否应该打盆水照照自己,你实践了多少?向你的母校回报了多少捐赠?
他的这笔巨额捐赠带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不仅是感动,而是表现出中国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在全球著名学府学有所成。他以这种方式作为回报,用他的话来说:“是感谢耶鲁管理学院给他人生和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国感恩文化中非常经典的“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张磊觉得在耶鲁学到了很多,收获不少,在自己的事业获得阶段性成功后,他做出决定,回报学校一笔迄今为止该院收到的一笔最大的捐赠。这是中国感恩文化的一次推广,同时也是人类共性中的感恩体现。
如今,多少学子交钱读书,以为老师就应该教授给他这些知识,从简单的经济角度看问题,等价交换,无需感恩与回报。这种现象,在现在的高校中,有不少学生固执地坚持着。殊不知,知遇之恩不易,你有幸走进这样的著名学府,与你的努力有关,同时也与学校的选择有关,同时也与学校建立的品牌,与学校老师的品德与学识密不可分。张磊取得成功,并非偶然,也非运气。在竞争激烈的美国,他的成功,与耶鲁这样的著名品牌息息相关,以及该校的老师无私赐予的学识相连。他回报学校,无可厚非,也无争论的必要。多嘴多舌的人,狭隘地看待他,不是显示你的聪明与高尚,而是正在展示你的无知。
7个“8”组成的这一组数字,张磊没有分成多少份,来个平均主义,当个“好好先生”,从教授过他的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每人”一份,“坐排排吃果果”,分享这样的成功与喜悦。这是多少人期望看到的结果。只有这样,好像才能显示出张磊很“懂味”。可是,这样的“懂味”局面未出现,张磊有些“偏见”。于是,张磊惹火烧身,不少人认为张磊“忘本”,没有“一碗水端平”。还有人认为他“忘恩负义”,动物尚且知道“鸦反哺”、“羊跪乳”,你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就不知道感恩与回馈了?甚而还有人认为他不够“爱国”,这样的“帽子”不管张磊情不情愿,都得给他强行戴上。祖国还处在伟大复兴的阶段,他应该对祖国予以回报,这是不少人给他“扣帽子”的理由。
捐与不捐是张磊的自由,与爱国主义无关,更与“忘恩负义”扯不上关系。爱国不是捐赠一笔钱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这样,那就变成了“符号爱国主义”,不捐钱你就能证明他就不爱国?这显然是狭隘地理解“个人爱国主义”。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感性、自愿的爱国主义。这种类型的爱国者有着某种确定的爱国观,这种爱国主义在结构上与其它的价值观理念、运动相似,其政治上的表现为,力图让其本人的价值观得到更好的法律支持。
">据耶鲁大学公共事务办公室网站消息,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教授宣布,耶鲁2002届毕业生张磊已经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SOM)捐赠8,888,888美元。(1月10日《环球日报》)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上大学,谁不想上最好的大学呢?同理,给大学捐款,谁不想捐给最好的大学呢?在我看来,张磊的选择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他把钱捐给耶鲁大学,可以保证每一分钱都会用在教育事业上;他如果把钱捐给国内的大学,谁能保证捐款不会变成筵席上的鲍鱼,龙虾呢?谁能保证捐款不会变成“二奶”的乳罩、内裤呢?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诸君睁大眼睛瞧一瞧,看一看,我们的大学近些年来都在干什么?校领导上串下跳搞关系,为自己高升找铺路石、敲门砖;教师银元当眼镜——向钱(前)看,让学生当苦力,自己忙着抄袭论文,以便提高身价好进行敛财;有些姿色的女大学生,根本就不学习而是忙着找富人当老公,更有甚者,干脆给富人当“二奶”。因此,把钱捐给这样的大学,真不如扔到水里还能听个响呢。多年来,我们捐款、“被捐款”了多少钱?有多少用到教育事业上了?恐怕只有鬼知道啦。
大学应该是学术的殿堂;应该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应该是德育的桥头堡;应该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可是,我们的大学却成了典型的官场,往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咱们抛开种种腐败现象不去说,就单单说说大学的大门吧,一个比一个漂亮、豪华、奢侈。教育水平却实在是不敢恭维,六十年竟然没有培养出一个大师级的学生。长此以往,如何得了?管理者还在醉生梦死,自欺欺人。这怎能不让人怒发冲冠,义愤填膺呢?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大学已经不是疥癣之疾,而是病入膏肓啦。如果还是讳疾忌医的话,那离“死亡”就真的不远啦。其实,要想让大学“康复”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官场的归官场,大学的归大学。进一步加快民主建设的步伐,公开选聘大学的领导、教师,改革僵化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人才留,蠢材走。我不知道这到底有什么难办的?为何就没人去做呢?呜呼哀哉,夫复何言?
">笔者揣测张磊所以将巨款捐给耶鲁大学而非中国高校,或许是因其认为捐款给耶鲁大学所能发挥的效用更大。耶鲁大学作为世界顶级大学,不但研究能力与教育水平高居世界高校首位,而且更有一套符合教育事业特点、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机制。对其进行捐款,显然能够保证获得更大的教育成果产出,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而反观我国部分高校,其负责人热衷于建设形象工程,比如建设豪华建筑包括奢侈的校门等,在这种情形下给中国高校捐款,让人担心所捐款项不能被用于教育事业本身。另一方面,中国高校还普遍存在着官本位现象,严重制约科研能力与教育水平的提升,而在官本位体制盛行之下,所捐款项究竟能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上发挥多大效用,也让人怀疑。当人们对捐赠抱着这样的担心与怀疑,其向中国高校捐款的积极性也就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磊的捐款行为值得中国教育界“反省”,将类似张磊这样的捐款行为当作对自身的一种鞭策,鞭策自己在教育制度建设等方面积极改革,并藉此而使中国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能起到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
">其实在探讨是否应该捐赠或者捐给谁的问题上,笔者认为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那就是校友的捐款率是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反映了学校的凝聚力和校友对母校的认同度。
据我所知,在美国排名靠前的大学基本上是私立大学,他们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校友的捐赠和学生的学费。比如哈佛大学在金融危机前的校友捐助基金达到380亿美元。而我们的大学,每年究竟有多少校友的捐赠收入或者对学校本身有多大的认同度?可以说,我们的捐赠是相当少的,当然这也与我们国内的经济还没有发展到美国那样的程度有关,但这也反映了学生对于国内大学认同度低的问题。
自从上个世纪末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大学竞相攀比,追求规模重于质量,后来的本科评估,开始重视质量,但多数流于形式,而不少大学自身的发展,经济上早就入不敷出,寅吃卯粮。而随着就业问题的凸显,甚至出现学生“被就业”的丑闻。试想,“被就业”的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能高吗?怎么可能会想到回馈母校呢?
反观耶鲁大学捐赠人张磊,他说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研究者,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反思我国的高等教育,当下我们中国的大学,给学生实质上带来了什么呢?是否包括我们的名校,又有哪个大学都敢说改变了学生的一生?这是很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