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1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日前,哈尔滨水价听证会正式召开。13名消费者中只有一名退休教师坚决反对涨价,但却得不到发言机会,他愤怒地将一瓶矿泉水扔向主持人。而消费者代表中的“退休职工”、“下岗职工”身份存疑,一位“退休职工”代表告诉记者,他是哈尔滨现代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不到退休的年龄,也不是退休职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听证会又出现了“创新”的手段,那就是“身份造假”。
每次听证会之前,媒体上大都是反对之声;但到了听证会上,却大都是赞成之声。几十人参加的听证会,常常只有一两个人持反对意见。代表消费者的听证会代表为什么大都不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很多媒体经过调查发现:那些消费者代表大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但凡坚决反对涨价的消费者,只会有一两个人成为听证代表 ——为什么要“留”一两个反对者呢?因为听证会上“一致通过”太招人耳目。然后,申请涨价的企业还会积极地与消费者或专家代表“沟通”,说点好话,送点礼物,立场本来就不坚定的听证代表就会彻底倒戈……这些手段显然是不地道的,甚至有行贿受贿之嫌,但只要代表的身份是真实的,那就很难说他们的意见有没有代表性。可是,哈尔滨的这次听证会竟然连听证代表的身份都是假的!
下岗职工、退休职工、社区干部、企业领导,还有律师……表面上看,方方面面的消费者都有代表,而实际上,他们的身份都不是真实的。试想:谷孝发身为退休干部,他怎么去代表下岗职工?李民若是假律师,他又怎么能发表出专业性的意见?事实上,这位李“律师”的表现确实很不专业——他对记者说:“国家有法律规定,水价三年一调整,调整的幅度为8%-10%”,却又说不出这一规定出自哪部法律。
关于代表身份,哈尔滨市物价局把责任都推到了消费者协会的身上。这更让人费解:消协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假?莫非消协也被自来水公司收买了?
国家之所以要建立听证制度,就是要充分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从而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如果连听证代表的身份都造假,那么听证的公正性就彻底失去了基础。而且这种肆无忌惮的造假也不能不让人怀疑:申请涨价企业提供的数据是不是假的?物价部门的成本监审报告是不是假的……想到这里,几乎不敢再对听证会抱什么希望了。
">面对记者的疑问,负责组织听证会的哈尔滨物价局相关负责人给出的解释是,这次的消费者代表都是消费者协会推荐上来的,物价局没有遴选,也不知道消协的遴选程序。一句话,直接将听证会代表身份造假的责任推向了消费者协会,意味着安排其他人冒名顶替与作为听证会组织方的物价部门全无干系。
而我们需要确认的是,物价部门与消费者协会的委托关系其实难以成立。水、电、气等是基本公共产品,已经是政府和社会基本共识,其价格的制定和调整过程应当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既然是公共产品,那市民对水、电、气的获取就跟买一件衣服,喝一杯咖啡的意义完全不同,从根本上来说,虽然每一个市民都要为使用水电而付费,但保障每一个市民能够用得起水电却是政府的公共责任。听证会以公共性为目的,市民就应当以“市民”而非“消费者”身份参与其中,如果将听证会视为单纯的消费行为,而非公共决策的政治行为,那显然是政府抛弃了自身的公共责任。
由此而论,消费者协会作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的社会中介组织,有为消费者维权的职责,却没有为公共决策讨论推荐代表的职责,物价部门作为公共决策讨论的组织者更无权将市民代表的遴选委托给消费者协会,将自己遴选听证代表、核实代表身份,确保各相关利益群体代表参与其中的责任高高挂起。
没有代表身份的真实,就没有听证的真实,更遑论听证所要实现的社会公平和权利保障。如果任由听证会代表造假,就等于剥夺了应当参与利益发言和利益博弈者的权力,实际上就等于伪造了一个体现民意的过程,也伪造民意本身。这其中的恶何其大焉,物价部门又怎可游离于责任追究之外?
更何况,我们都知道公共产品价格调整中,消费者协会难有利益沾染,政府的利益却是牵涉其中,很大程度上与水务、电力等部门具有同样的涨价冲动。在“甩包袱”的意愿之下,以形式上的听证会安排和制造虚假的民意以暗渡陈仓,是可以设想之事。如果没有责任认定和基本约束,听证会就只是一个虚伪的形式,体现不了民意,所谓“逢听必涨”将是无可质疑的结果。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之所以需要听证,就是要让不同利益群体对公共决策问题发表意见,让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更加接近民意。从根本上来说,只要听证会的召开公开透明,代表设置合理,各方利益能够充分表达,无论会议得出怎样的结果,社会都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但如果只是一场安排好了演员,拟好了剧本的,设计好了结局的游戏,公众所面临的凶险可想而知。追究这种听证会造假中的政府责任,就是为公共利益的维护留存一条可能的通道。
">我们不知道这场听证会当时是怎样组织的,如果程序正当,消费者代表能将肚子里的话表达出来,也断然不会公开扔矿泉水瓶抗议。这种抗议虽然是一种意见表达,但应属于比较义愤和较极端的表达,方式虽然欠妥,但责任完全在主持方。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搞的听证会已基本变味,听证会早已沦落为“听涨会”,公众什么时候听过“听降会”?至少,在目前社会还真是一个稀罕物。原本听证会就是听取各方意见、让各方利益充分博弈,而后政府方面再结合会议结论,作出可能降或可能涨的决策。如果总是看到涨的结果,而降的结果从未出现过,也只能让公众怀疑听证会被某些利益集团操纵。
就此次哈尔滨市的水价听证,公众已经闻到了与会代表被“操控”的味道。部分消费者代表中的“退休职工”、“下岗职工”身份存疑,一位“退休职工”告诉记者,他是哈尔滨现代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不到退休的年龄,也不是退休职工。这不是明显的“听证造假”吗?试想,在遴选消费者代表时,绝大多数代表说不定已经被利益集团“买通了”,个别地方政府部门再稍稍“屁股”坐歪些,结果可想而知。而极少数没有“被买通”的代表,看到这样的情况,除了扔矿泉水瓶子抗议以获得发言机会之外,恐怕再无更有效的手段。
这不能不是时下听证会的悲哀。如果说,一个平等发言的平台上,依然充斥着利益集团的身影,弱势群体的声音被挤压到“无限小”,公众听到的只是类似于洛阳水价听证会上的“空前一致”和“一边倒”,这其实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也是公民社会的悲哀。但是,作为有良知的公民,在伸张自己权利和表达意见的时候,如果不能用嘴,他们就会用手。愤懑之下,“国家的主人”不可能将意见“烂到肚子里”,如果换位思考,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敢向听证会主持者扔矿泉水瓶的人。
">但,刘天晓怒砸矿泉水瓶,并不是想成名,只是想说话。据报道,在哈尔滨水价听证会上,刘天晓一直得不到发言机会,他愤然砸了矿泉水瓶,以示抗议。而在这个听证会上,13名所谓的“消费者代表”中,只有他一人对水价上调表示反对。
比起以前价格说涨就涨,现在,多了一个听证会的环节,不能不说是进步。但是,对听证会,公众很快就从满怀期待到普遍失望。听证会变成了“涨价会”。像事先约好了似的,各地的听证会,持反对意见的人数惊人一致——仅有1人。比如:长沙市自来水涨价听证会上,28名听证代表,1人未到会,26人同意,仅1人反对;江苏省常州市听证会讨论自来水涨价方案,28名代表中,仅1人有异议;洛阳市召开城市供水价格改革调整听证会,18名代表中,仅1人反对——这也太巧了吧?
如果上网看看,就不难发现,反对涨价的比例,要高得多。因此,这样的听证会备受质疑、广受奚落。说得俏皮些,是民意“被代表”。
这一次,在哈尔滨,刘天晓怒砸矿泉水瓶,砸开了听证会的冰山一角。据记者调查,在13名“消费者代表”中,“下岗职工”是退休干部和社区干部;“退休职工”是企业董事长,而那个“律师”,却在全国律师网站查不到他的大名。
难怪,这些“代表”会同意涨价;难怪,主持人老让这些“代表”发言;难怪,反对者只有一人;更难怪,刘天晓要砸瓶抗议。
不得不问,召开听证会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听证会的代表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听证会“仅一人反对”的结局是不是事先设计好的?我们期望,刘天晓这一“砸”,能“砸开”听证会的真相。具体到这一次哈尔滨水价听证会,既然有这么多疑点,就必须向公众说明事实真相,如果真有猫腻,就应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当然,听证会也有必要重开。
有时候,一个人的遭遇和行动,会带来制度性的变革。
比如,孙志刚之死,终结了收容遣送制度;比如,孙中界剁指,终结了“钓鱼执法”。但是,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我们不能总是让公民付出生命和鲜血的代价吧?
但愿,小小一个矿泉水瓶的分量,也足以驱散罩在听证会之上的那层疑云,使得听证会的台前幕后,都见得了阳光。
">按照哈尔滨市物价局的说法,此次参加听证的消费者代表都是消协推荐上来的,物价局没有遴选,也不知道消协的遴选程序。而哈尔滨市消协则是面向全社会公开召集的13名消费者,至少从相关程序上看,听证代表是自愿、有能力、也是有代表性的。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程序,还是被成功易人、“掺进了沙子”,从而影响了听证会的公信力。
消费者协会为什么没有认真核对听证代表的身份?难道这个一向标榜为消费者说话的民间组织分辨不清下岗职工和退休干部的区别吗?或者说退休职工退了休以后才做了酒店的董事长?可事实是,即便下岗职工再就业了,也不可能成为退休干部,那位酒店董事长根本都没到退休年龄,而哈尔滨市也绝对不会没有一位真正的律师愿意参加水价听证会。在我看来,消协立场的模糊,或许才是其推荐代表陷入罗生门的根源所在。消协就应该代表广泛的消费者,可惜的是,这些年来我们每每看到,消协的官方色彩越来越浓,距普通消费者越来越远,推荐消费者代表的时候,往往会心领神会,主动按照政府部门的意思行事。
作为主持物价听证的物价局,其实也应有责任核对听证代表的身份,而不是轻巧地把责任推到消协头上。事实上,13位听证代表的身份审核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相关部门愿意核对,只要公示一下就会清清楚楚。
可见,听证代表的身份并不是搞不清,而是有关部门包括自来水企业方面并不想搞清楚。所谓谍影重重,不过是表象罢了。不想搞清代表身份的根本原因在于,早在听证以前,政府部门和水企在涨价方面可能已经有了共识。涨价的冲动是刚性的、不可阻遏的。听证云者,不过是为垄断性公共产品涨价披上一层合法的民意外衣而已。其在听证代表上玩的“狸猫换太子”游戏,则是其试图主导听证会的阴谋而已。
尽管听证会乱象丛生,我还是以为应该将类似的听证制度坚持下去,完善之、规范之、约束之。以哈尔滨水价听证会为例,尽管哈尔滨物价局以及消费者协会费尽心机,置换了部分可能会发出不和谐声音的听证代表,但真正的民意还是要发出声音的。听证会现场,唯一坚决反对涨价的退休教师刘天晓代表,因为一直得不到发言机会,甚至向主持人丢了一瓶矿泉水以示抗议。我们当然不鼓励这样的过激行为,不过,这一细节却透露出反对涨价的发声是多么的艰难多么的难以争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