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今日评论热词 >> 匡超上北大
那些获得校长推荐的中学生,完全可以在正常的高考之路上轻松过关斩将,根本没必要再过校长推荐这一关;他们的入选,意味着北大希望招入的"钱钟书们",依然没有机会获得推荐。

北大招生改革中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引起舆论的持续关注。人们期待着中学校长们推荐偏才、怪才上北大,而事实上一些地方的推荐,演变成了一场考试分数的大比拼。11月22日《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市南开中学和巴蜀中学先后公布了校长实名推荐学生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名单,入选学生毫无例外都是最近几次考试中的前一两名。

南京师大附中推荐的高中生匡超是近乎完美的“公认的牛人”;武汉市5名获得推荐的高中生都是全校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北师大二附中推荐的3名学生学习成绩均名列全校前十名……上述被推荐的同学都是“没有争议”、“众望所归”的,然而正是这个“一致认可”,却不能不令人担心——这样的结果难道是北大招生改革的初衷吗?

此前,北大招生办曾表示,“实名推荐”将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其意义在于“把那些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学科特长更加突出、更适合北大培养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输送到北大接受最好的教育”。换言之,北大搞实名推荐的目的,是希望将那些“特长生”、“偏才”、“怪才”收入囊中,就像当年清华大学录取吴晗(数学0分,文史、英文满分)、钱钟书(数学15分,英文满分)一样,给这些具备特殊才能和学术潜力的年轻人一个自由翱翔的天空。这的确是一个“动机高尚,目标伟大,心地也很善良”(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语)的创新。但是,从陆续出炉的被推荐学生可以看出,推荐的结果已背离了政策的本意——获得推荐权的中学本就是地方尖子生云集、应试教育最拔尖的,这些“尖子中的尖子”完全可以在正常的高考之路上轻松过关斩将,根本没必要再过校长推荐这一关。他们的入选,意味着北大希望招入的“钱钟书们”,依然没有机会获得推荐。

校长实名推荐制其实并不算多么大的自主招生创新,只不过这一次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被拉到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而已。这样,人们所担心的暗箱操作被大大压缩了空间,可实名推荐的本来意义却大打折扣。可见,任何改革举措,如果经受不了社会的公正逼视,都注定将面目全非、行之不远。

“所谓校长实名推荐,并不能选出什么特别的人才,只不过是北大的一个提前掐尖计划而已。”或许,重庆市一位学生家长所说的这番话,倒是能提醒我们换一种眼光去看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

">
11月21日,在首届中国书画等级考试硬笔书法培训师湖北地区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有专家呼吁:在电脑普及的今天,要重视书法,尤其要拯救中小学生的“写字教育”。(11月22日《武汉晚报》)

如今,电脑的普及的确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也提高了文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且格式统一、文字精美、快捷高效。然而,电脑普及的背后所带来的问题,则是人们动手写字的几率越来越小,乃至于连钢笔这种过去的“好东西”都见得少了。文字书写越来越少,不由得使中国“写字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比如,由于中小学生缺乏“写字教育”的培育,写字状况令人堪忧,他们虽然电脑打字很快,但一动笔却是一团糟,不仅字写得像鸡爪,甚至错字、别字连篇。即使是很多的大学生,电脑玩得流利,编排、设计文字版面轻车熟路,但是一提笔写字就令人难以恭维。

其实,“写字教育”正在淡化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写字课程,有的学校即使有写字课也形同虚设。在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写字教育” 还要不要推崇?还要不要继承和发扬?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笔者以为,汉字书写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工作生活的一项基本功,尤其是汉字书写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过去有句话叫做“字如其人”。写一手好字很受人们的青睐,也是一种“才子”的美誉。而现如今,写一手好字的人早已凤毛麟角,而写字歪歪扭扭、不甚得体的人却比比皆是。

基于此,笔者以为,我们数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大坝”,不能就这么被电脑普及给冲垮了。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书写需要传承乃至发扬光大。教育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写字教育”,想方设法拯救“写字教育”,通过开设硬笔书写课程、举办硬笔书法比赛等,引导中小学生日常的写字养成。

写字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即使电脑再发展、再普及,也替代不了手写字的功能。因此,开设“写字教育”迫在眉睫,而推动“写字教育”的发展也将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

">
近日,南开中学和巴蜀中学等先后公布了校长实名推荐学生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名单,入选学生毫无意外都是最近几次考试中的前一两名。(11月22日《重庆晚报》)

为何不选偏才、怪才?“非不能也,是不敢也”,南开大学校长的这句感慨,道尽了所有有推荐资格的校长们的心声。自“校长推荐制”浮出水面,就始终充满了争议和质疑。从“如何防止招生腐败”,到入选学校“为何全是名校”,再到被推荐学生的“完美无缺”,每一步都不轻松。舆论高压下,尽量削弱话语权,让自己的意义变得不那么重要,成了校长们无奈又不失理性的选择。

从已公布的被推荐学生名单来看,这无疑是一个品学兼优、多才多艺、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少年精英群体,经得住任何一个角度的考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完美无瑕和无可争议性,让“校长推荐制”变得名存实亡。这些学生,即便不被推荐,上北大或者同档次的高校也不是什么问题。如果我们费尽周折完成的,只是一件什么都不用做也可以完成的事,如果一项改革最后追求的只是让大家都挑不出毛病,那么改革不仅没有意义,也有浪费资源的嫌疑。

没有缺点的“校长推荐制”,也没有真正的受益者。对北大而言,或许能招到几个尖子生,但北大从来就不缺少这样的招生优势;对被推荐的学生而言,虽然成了“名人”,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还难以断定。更重要的是,本应在“校长推荐制”中成为主角,担当这项改革中坚力量的中学校长们,却沦为了可有可无的配角。

没有改革者的改革,不可能成功。改革本质上就是利益调整,就是现有格局的变动,并在这个变动过程中产生增益。因此,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有风险和风险承担者,都要有人以一种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去尝试和突破。以此来看,“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最大问题就是改革者的缺位。

我们能体会校长们的苦衷。一是当前教育公信力不高,舆论压力大;二是中学校长们也确实没有多少自主性。但是,如果谁都不敢表达,哪一项改革能成功?

">
三问北大校长 2009-11-23
本人是江苏扬州中学历史教师,这两天看到北京大学公布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中学名单,心中有喜有悲。

喜的是北京大学终于迈出了招生考试改革的重要一步,在自主招生的范围内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这与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联合自主招生一样,都是打破应试教育桎梏的重要举措,对引导中学开展素质教育极有价值。悲的是本校榜上无名。

也正是这样的境遇使我想到了几个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更多学校的学生,甚至也涉及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

我到北大招生网站上仔细阅读了关于该制度的实施办法与相关文件,但是,看不到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的学校需要具备什么资质。原本就有很多人对这个制度有不少担忧,人们害怕的是暗箱操作,所以,凡是类似的高利害性招生制度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可是,这个实施方案关于标准的问题并没有公开,因此,为了使这一制度能够“在阳光下运行”,也为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能够更加完善,本人恳请北大校长回答以下3个问题:

第一,实施方案中没有“中学资质”的标准,只有“根据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短短十几个字,如何使未被入围的学校和学生信服?能否公开具体标准?

第二,今年有400多所学校向北大提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的申请,因为这是一个新举措,未被确定资质的学校是不是办学条件不佳或者生源质量不好?能否请北大给参与的学校一个明确的答复,也好为今后的申请奠定基础。

第三,优秀学生的标准是最难确定的,校长推荐的学生不再参加自主招生的笔试,而直接参加面试,那么,北京大学心目中的优秀学生是什么标准?除了“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这几个字,能否有一个更为详细的解释?

最后还有一个建议,几乎所有高三学生和家长对这个制度都不甚了解,虽然,北京大学在网站上有一些说明,但是,对于那些不能上网的家庭有些不公,能否请贵校在类似的方案确定以后,在国内有影响的报刊做详细的说明,或者用“告学生书”、“告家长书”的方式发到学校,再由学校发给家长。

">
全国39所中学获得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近日公布了这39所中学及其校长姓名进行公示。

“校长实名推荐制”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不是“逗你玩儿”吗?

首先,如此“校长推荐制”会不会加速教育两极分化?公布的39所中学几乎是各省的“龙头老大”,学校本身已有不少北大、清华默认的“保送”资格,如今再平添“推荐”资格,双重得利。而其他一般学校呢?则因此又少了一部分可以竞争的名额,到头来只会让好学校更好,差学校更差,这是否与高考公平的原则相悖?

其次,如此“校长推荐制”能达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吗?本来期盼“校长实名推荐制”能够最大限度地推荐偏才、怪才,让在某些方面具有天赋的人能够跳过高考独木桥,续写自己独特的辉煌。如今看是几乎不可能了,因为很多偏才、怪才的成绩是无法达到传说中的各省“龙头”学校的状元标准的。

如此“校长推荐制”能推动教育改革吗?这是为高考改革探路吗?

网上有句经典流行语:“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如今套用一下:不要迷恋“校长推荐制”,它只是“逗你玩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