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今日评论热词 >> 少年MBA班
一年学费7万元、毕业入读美国高校、12人的超小班,目标直指“培养未来的企业领袖和行业精英”。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开办了这么一个特殊的班级——“少年MBA全球企业精英班”,有人送了它一个别称——“富二代”班。(2009年10月25日 华龙网-重庆晚报)

与普通班级相比,少年MBA班的孩子们没有一点特殊。他们同样住在四人一间的普通寝室,吃三菜一汤的普通饭菜,课间操、班会一样不能无故缺席。但是,“特殊”却又事实存在着。高额的学费,让一般家庭望而却步;只有11名学生的课堂,宽敞安静,散发着不一般的贵族气息。更令学子们向往的是,“少年MBA班”的课程设置别具一格。这里没有高考的压力,语文、数学和政治、历史没有什么区别,只要会考能过关就行。语文课学的是象形字,并要求熟读和理解四书五经,体育课学的是长拳,劳动课学的是中国烹饪技术。此外,还有教官对学生们的礼仪进行专门的指导。轻松、自然,趣味、实用,难怪目标直指“培养未来的企业领袖和行业精英”。

我一点不怀疑,这样的班不能够培养出不一般的人才。然而,这样的学生生活不正是千万学子的梦想吗?一根无形的高考指挥棒,早就让学子们失去了自我,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分数而学。他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一切梦想就指望着人生大考时的临门一脚。稍有闪失,12年挥汗如雨的青春就会被一串数字模糊了方向。

美国《外交政策》编辑曾在其杂志博客上发表评论,认为中国高考“可能是世界最难的学术测试”。“少年MBA班”首批11名学生应该为自己庆幸,父母都是成功人士,不是煤矿老板,就是生意人,不是食品企业老总,就是房地产开发商,父母的财富让自己享受到了不同寻常人家孩子的教育,可以骄傲地对着高考说“拜拜”,这种洒脱的学生生涯,有多少人做梦也梦不到。

不要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有批评的声音说:“学校越来越像个商场,就是给那些不喜欢读书的有钱娃娃一个花钱买文凭的地方。”可是,有多少人想过,孩子们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为什么读书?我不相信“少年MBA班”的孩子们以及他们的家长,眼光只是盯着一张说轻不轻、说重不重的文凭。10月25日的《长江日报》有报道说,海归女儿招聘会上求职,五旬父母相陪,留学芬兰花去40多万,薪酬要求月入1500元即可,这一幕就发生在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4日主办“武汉名企进高校”首场招聘会,也是今秋武汉首场大型人才招聘会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1500元月薪也是多数求职大学生的期望值。这不能当饭吃的文凭,富豪们会放在眼里吗?

其实,有关“少年MBA班”影响教育资源分配,导致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争议,很现实但没有太大意思。我觉得,透过“少年MBA班”,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怎样让这样的“小班”大众化。说穿了,就是该怎样让应试教育真正步入素质教育时代。高考“指挥棒”失去了作用,求知求学的途径广了,可能少了些高端精英人才,但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大众精英人才会更多。这也许就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少年MBA班”最起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我们的教育有能力有信心不经过高考,也能培养出“未来的企业领袖和行业精英”。但是,有理无钱莫进门。

">
一年学费7万元、毕业入读美国高校、12人的超小班,目标直指“培养未来的企业领袖和行业精英”。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开办了“少年MBA全球企业精英班”,被称“富二代”班(10月25日《重庆晚报》)。

高学费、留学、领袖、精英、“富二代”、“绕过高考”等“敏感词语”,招致骂声显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却要对“发难者“说:请放这个“富二代”班一条生路!

首先,开办“富二代班”的是民办中学,没占用公共教育资源。这就是说,只要不违背相关法律规定就行。扣上“教育公平受到挑战”等帽子显然是不准确的。

其次,这个“富二代”班的课程设置虽很“雷人”,语文课学象形字,体育课打长拳,劳动课练烹饪,却不仅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无违背,反而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了出来。

最后,“富一代”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花钱购买民办教育资源,对“富二代”们进行“量体定衣”,这合情合理。要是“富二代”们都争相涌向“精英班”,朝着出国的目标前进,那就意味着中考、高考的竞争要得到相应的缓解,这岂不是一件好事?

“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让高考指挥棒失灵”……这些口号我们喊了许多年,但都没能落地。现在“富一代”们花钱让这些口号在“富二代”身上实现了,这应该是一件好事。我们曾经“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现在,不妨再让“富二代”们先“素质”起来吧!

">
“富二代”班 2009-10-26

图/赵顺清

    一年学费7万元、毕业入读美国高校、12人的超小班,目标直指“培养未来的企业领袖和行业精英”。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开办了这么一个特殊的班级——“少年MBA全球企业精英班”,有人还送了它一个别称——“富二代”班。(10月25日《信息时报》)

如果是公办学校,这样的举动,的确不妥,但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作为民办学校,他们针对“富二代”教育开拓市场,其举动恐怕无须横眉冷对。更何况,尽管他们“不要求应试教育,加强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在选择出国留学的基础上实现的,但何尝没有借鉴意义呢?

“少年MBA班”的课程设置别具一格,语文课上学的是象形字并要求熟读和理解四书五经。体育课上学的是长拳,劳动课学的是烹饪技术,此外,还对学生们的礼仪进行专门指导。这样的课程设置,难道不是很多家长心目中一直憧憬的“加强素质教育”的梦想吗?难道不是很多功课要做到深夜的孩子的愿望吗?当然,“富二代”班因为选择出国留学使高考“指挥棒”失去了作用,这的确有特殊性。但“富二代”班的个性探索却让我们反思:为何对孩子的素质教育,仅仅能在这些特殊的班级实现呢?应试教育,难道真的难以破题?素质教育,又为何会成为极少数人的“特权”?我们的教育体制,果真非得围着高考“指挥棒”转?

">
一年学费7万元、毕业入读美国高校、12人的超小班,目标直指“培养未来的企业领袖和行业精英”。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开办了这么一个特殊的班级——“少年MBA全球企业精英班”,有人送了它一个别称——“富二代”班。(10月26日《河南商报》)

自中国进入市场化社会以来,MBA教育始终高烧不退。前几年,上海曾有过“幼儿EMBA教育”,为3至6岁孩子设计的课程,是公文数学、公文英语、语文、天文学、经济学、自然、钢琴、芭蕾等12门课程。不难看出,这样的教育,与MBA可能根本不沾边。因为这样的教育,基本都是学校“自说自话”,没人、也没法较什么真的。

虽然它盯上了“富一代”们殷实饱满的口袋,但笔者绝不会因此贬低少年MBA。管理人才很多基本素质根本不是在课本中、在课堂上学出来的。为“富二代”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职业经理人教育,恰恰应该更多一些这样不太“正规”的教育。其理由有三:

一是丰富了教育品种。学历教育以及常规的MBA教育,容易形成千人一面,最终学生们都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半成品。事实上,当好一名职业经理人,除了常识性东西,更多还是要靠特点取胜。善于理财的,善于用人的,善于交际的……都只能靠自己的某一特点走向成功。而像少年MBA这样的教育,却可以用特色来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

二是满足了人们对不同教育结构的需求。我的文凭不被社会承认,但是我的未来就是子承父业当老板,我不希罕那些人人追捧的社会承认的学历,自己觉得学到了真本事,教学内容、方法更适合我,那就足够了。相信在教育市场上,这样的需求者同样不少。

三是可以缓解学历教育优质资源紧张的难题。好学校“认钱不认分”现象,事实上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在“用钱说话”的竞争面前,平民百姓永远是弱者。多一些少年MBA这样的学校,理论上可缓解优质教育资源“患寡更患不均”的难题。

 

">
相关评论:“富二代”班
            “少年MBA班”奇怪吗
            “少年MBA班” 传递另类信号
            这次批“富二代班” 该是批歪了          

一年学费7万元、毕业入读美国高校、12人的超小班……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开办了“少年MBA全球企业精英班”,别称“富二代”班(《重庆晚报》10月25日)。

“少年MBA”的消息一出,引起了不少争议,这在意料之中。“富二代”们的弱点较普通青少年多,这是普遍现象:不懂得宽容和感恩,过于自我、散漫和奢侈等。这些问题引发了富人圈群体性的焦虑:怎样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呢?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精英训练”和“贵族教育”。富人们试图用更多的财富支出去为子女换取美好的未来。

笔者一向认为,“富不过三代”的根源在“一代”而不在“后代”,涉及的是财富伦理,而不是“教育问题”。毋庸讳言,炫富、奢侈、寡善,已经成为不少中国新富的“通病”,传统人文精神的流失,直接导致了财富伦理的不健康。快速累积财富的同时却没有塑造起优良的财富伦理,富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选择无一不在“渲染”着他们的后代。在此背景下,对“富二代”们进行“贵族教育”,只能强化他们的优越感,让他们更经不起风雨。

所以说,“富二代”真正需要的是“人的教育”。要从细节入手,在日常教育中引导他们消弭高人一等的思维,学会与他人、与社会平等相处。在此基础上,才能树立起积极而健全的公民意识,尝试靠自己的双手谋生,掌握“创富”的能力。在发达国家,富人们往往在给予孩子优越物质生活的同时,格外注重塑造孩子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才是最值得借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