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O型血不是万能血;采集后的血液,经血站检测合格才能使用……近日,一城市中心血站的微信公号发表文章,指出当下热映的某部青春电影,至少有三处医学知识硬伤,得到网友点赞。

有人说,影视剧又不是纪录片,不必吹毛求疵。这样的说法,显然小看了影视的作用。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在提供消遣、娱乐的同时,也在传播着知识、理念,更影响着世道人心。不断出现专业偏差甚至常识谬误,很容易误导公众,给社会输送负面影响。用9%的生理盐水,除颤隔着衣服,给病人抽200cc血送化验……近年来,不仅仅是电影,不少讲述医疗职业的电视剧,也频频出现低级的医学谬误,让人质疑其制作水准和专业精神。若没有专业人士和科普网站的及时披露、指正,很难想象,在面对类似的紧急情况时,观众会做出何种反应。

影视作品无论体量大小、风格如何,在一些关键细节上都应经得起推敲,不能误导观众,更不能以讹传讹。这既是对作品的敬畏,也是对观众的负责。当观众对那些粗制滥造的影视剧说不,果断用脚投票时,影视剧精品也许才能多一些。

图片来源:台海网

青春电影《小时代4》自7月上映后,厦门中心血站近日在公众平台上发表的一篇评论,文中直指《小时代4》不但剧情狗血,而且出现了至少三处医学知识上的硬伤误导观众。这篇不是影评胜似影评的文章引发了大量转载,许多观众直呼:“够专业,郭敬明请你们来做指导就不会出糗了!”(7月22日《海峡导报》)

“叫板”郭敬明的炒作式科普有何不可?

朱清建

向来不差关注点的郭敬明再次躺枪,节点就在最近上映的所谓青春电影《小时代4》上,这次的来者不善,是专业的厦门中心血战,文章直指其中的至少三处医学知识上的硬伤。对此,怎么看?其影响花开两朵,各表一家。一方面,是对《小时代4》的助力宣传,可谓是专业炒作,以前的情节、内容、技术吐槽和影评都已经out了,这宣告了影片造势宣传的新阶段。

但笔者更关注另一个方面,这次的挑战郭敬明也好,炒作了《小时代4》也好,但反过来,舆论和媒体绝不放过、社会焦点绝不转移的郭敬明和《小时代4》,却也助推了献血知识的科普。笔者注意到,这篇不是影评胜似影评的文章引发大量转载,人们一方面会走进影院,并关注其中的医学硬伤,另一方面,即便是不进入影院的人们,也会记住这些献血科普常识。

事实上,献血中心指出的这三处医学硬伤,在影视作品以及普通民众的接受范围内,甚至可以说,一些民众的献血常识就限于影片中传递的知识。但实际上,人类的血型除了最基本、最笼统的ABO血型外,按照抗原分,可达几十上百种,如果再细分,最多甚至能到数十亿种之多,基于目前临床上都要求同型血相输原则,所谓的O型血是万能血型,是战争年代血液紧缺情况下以抢救生命为前提的无奈之举,根据医学该说法自然也站不住脚了。再者,血输出需要进行血检、处理才能输入,也是我们目前已知的献血常识。

厦门献血中心炒作式科普、借势布道,它的科普效果无需担心,如果用试卷分数来表示,恐怕其效果都有满分卷。或许有人会质疑,厦门献血中心是否有借机炒作的嫌疑,或者,就是郭敬明团队搬来的援兵呢?对此,笔者认为,科普属于公益性,大众受益的事,范围越大越好,动静越大越好。概言之,科普是不问动机,只问结果。再者,如今是眼球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还固守着一本正经、宝相庄严地传经布道老传统,未免太out了,换言之,让科普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只怕品味的刁钻和易变、关注点太多都会挡住人们的视线,进而影响科普。

有一种献血科普,叫“叫板”郭敬明;有一种科普方式,叫炒作式影评;而有一种科普评价方式,叫不问动机只看结果。所以说,“叫板”郭敬明的炒作式科普、借势布道,有何不可呢?

更多:

若“血站叫板”沦为广告,又是谁的悲哀

血站“叫板”郭敬明是给影视剧敲警钟

科普勘误怎样才更高明?

叫板郭敬明或许也是一出“狗血剧”

感谢每一个娱乐时代的科普者


科普勘误怎样才更高明?

然玉

血站叫板郭导,被部分人认为是“学科专业主义”对“娱乐化叙事”的某种修正,无疑显得底气十足、有理有据。然而问题在于,这篇本意勘误的科普文章,除了中立的科学阐述之外,还夹带了太多情绪化的价值判断。比如说,指责该片“剧情狗血”、“没常识”、“误导观众”云云。毋庸讳言,这种行文风格,超越了知识理性的范畴,无怪乎会引得“小时代粉丝”的强烈反弹。

一篇成功的科普文章,本应高明地避开那些口水纷争,才能取得最佳的说服效果。这意味着,其只需就事论事,运用学科知识与逻辑工具,平和地论证一个科学事实便可;也意味着,其必须对普通人的“认知缺陷”足够包容,避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说教——就此而言,厦门中心血站的文章,尽管赢得了不少人的认可,却也给另一些人留下了可供挑理的地方。

   理想状态下,我们当然期望娱乐化的作品,能够展现出多一点的严谨精神与科学意识。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无疑离不开知识群体的参与,离不开靠谱科普文章的督促。只是这一切的前提是,科学化的叙事,能够真正做到中立、温和,多传播学理、少释放情绪。(长江日报)


   若“血站叫板”沦为广告,又是谁的悲哀

斯涵涵

首先必须点赞,厦门中心血站的“仗义执言”,既是自身专业素养和工作职责使然,也是社会责任感的最佳体现,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粉丝从一场华美而娇弱的噫梦中苏醒,看到医疗科学本应具备的严谨模样。

然而,从几天时间就拍摄完成上映的大银幕“综艺节目”到演绎数年的《小时代》系列,无一不是高票房叠加高吐槽是“成功之作”,利用经典IP的华丽马甲,聚拢粉丝效应,趁热打铁,快速圈钱,已成当下影视创作不二法则,这种背景下,编导们早已失去“十年磨一剑”严谨的创作态度和耐心,连历史都可以随意编造,鬼子都可以用“手撕法”消灭,出现这种一般人难以分辨的专业性错误恐怕在郭敬明等人眼里,还真算不得什么,说不定看到这篇犀利评论下面的如潮跟帖,还会捂嘴偷乐呢。

自从《小时代》系列上映以来,所遭遇的批评或抨击早已不计其数,从普通网友到人民日报评论,从国内著名导演到美国娱乐点评,从奢靡道具到离谱剧情,《小时代》一边遭受口水的洗礼,一边毫无阻碍地票房飘红,吐槽俨然成为一种另类的营销方式。因为在一些非理性粉丝的眼里,只有痴迷与宠溺,所有对于偶像的“不敬”,不过是红眼病式的妒忌,理性的声音往往淹没在铁粉们的嘲讽、质疑乃至谩骂之中,当下正值《小时代4》上映档期,血站“叫板”郭敬明从某种程度上激发又一轮关注与热议,沦为潜在推动力的电影广告,而网友的吐槽和观众的驻足,为本已炙热的电影宣传再填重彩,这是谁的悲哀?

培育健康发展、天天向上的电影市场,需要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坚守理想,也需要具备艺术鉴赏力、是非价值观的成熟观众。什么是禁得起时间检验的好电影,如何创作票房与口碑、现在和将来双赢的经典影像,如何懂得欣赏、鉴赏精彩镜头,如何区分真正的媚俗和高雅,从血站“叫板”郭敬明说开来,要较真的不只是血站和输血问题,实在还有太多太多。


   血站“叫板”郭敬明是给影视剧敲警钟

郭双年

近年来影视剧新作不断涌现,但能够称得上精品的却是凤毛麟角。这里除了文学创作差强人意之外,恐怕与编导人员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无关系。一个青春电影《小时代4》,就让厦门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找出至少三处医学知识上的错误。如此情况既让剧创人员尴尬,也暴露出影视剧制作上的诸多问题。

不是血站吹毛求疵,实是剧情硬伤太“硬”。像O型血不是万能血者的医学常识,随着《献血法》颁布已经普及了17年,但剧情中还是出现了这样低级错误,这种以谬传谬剧情,客观上在误导着观众。观众可以没文化,但编导人员不能没有医学常识。退一步讲,即使编导人员一时半会弄不明白,也应该请专业人士把关,千万别自以为是。

血站“叫板”郭敬明是件好事,尤其是剧创人员应该给他们来点掌声。因为只有负责任观众越多,才能助推影视剧创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从另一个角度讲,此事也提醒剧创人员,观众也不是好糊弄的,只有对作品认真负责,才不会在观众面前出糗。

影视剧作不只是一种文化娱乐,还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和教育观众的功能,因此必须慎之又慎。像“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O型血是万能输血者”等雷人剧情,违背科学常识,同时也与文艺创作正确方向背道而驰。

影视剧作不出现常识错误是一条底线,它决定着影视剧作能否走得更远。厦门中心血站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值得全社会学习,同时也给剧创人员敲响了警钟。希望剧创人员以此为戒,反思不足,创作出更多精品以飨观众。


叫板郭敬明或许也是一出“狗血剧”

郭元鹏

详细的看了厦门血站的这篇文章,虽然笔者不懂得医学知识,但是也可以看出他们说的头头是道。可以说,专业人员指出的电影硬伤是存在的。可是,谁又能保证这种四处飘散的所谓“指责”不是一出“狗血剧”?

在这条新闻跟帖中,发现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血站的“指责”或许也是一场助阵的“商业演出”,很可能是为了提高电影票房收入,故意设的一个局。仔细想想,这未必没有道理。对于关注电影走势的受众来说,大家都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凡是电影马上上映的时候,正在上映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很多负面新闻。不是专家指出里面存在问题,就是业内爆料明星假戏真做。

当一个个专业人士出面“指责”的时候,当一个个业内人士出面“爆料”的时候,当一个个“敌对势力”出面“谩骂”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番景象:“指责”、“爆料”、“谩骂”不仅没有影响票房收入,反倒是让票房收入飙飞。在口水中,在谩骂中,导演笑了,演员笑了,投资方笑了,只有观众生气了。不过生气了的观众也已经花了钱了。

前几天,《道士下山》被要求道歉,道歉还没有回应,票房收入上去了。很多观众纷纷奔涌而至,要看看这部片子究竟需不需要道歉。出了电影院大家还都在争论的你死我活。而投资方在大家无休止的争论中,正数钞票数到手很痛。

郭敬明的《小时代4》这次又被血站出面谴责了。谁敢保证血站的谴责没有“商业演出”的成分?这其实是“双赢一输”的事情。血站赢了,他们走到了前台。电影赢了,观众的好奇心增加了投资方的收入。观众输了,钱已经花了。

郭敬明的这部电影或许在医学知识上会存在问题。但是,这毕竟是一部娱乐片,而不是科技片。对于看电影的观众来说,有几个人是奔着学习医学知识的目的去看这部电影的?不会有几个人把电影里的知识当真。从这个角度说,娱乐电影也只是娱乐一下,即使在专业知识上存在一定欠缺,只要电影本身有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娱乐价值,也就没必要非要用专业眼光审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估计电影也早就没法看了。

可以说,每一部电影,每一部电视,只要让专业人士审查都会出现专业知识欠缺的情况,这其实不是大问题。观众只是为了娱乐身心,不是为了“好好学习”。

   倒是值得警惕故意炒作的现象。试问,有多少所谓的“指责”、“谩骂”、“爆料”其实只是一场唯利是图的、互相媾和的“商业演出”?一个地方血站的“指责”,为何瞬间能成为所有媒体,所有网站关注的焦点,这不值得思索吗?


   感谢每一个娱乐时代的科普者

温国鹏

的确,这样的专业吐槽比专业人士的影评更能吸引眼球。未必是所有人都喜欢《小时代4》,但恐怕没有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科普知识,尤其是那些被误导了的观众,更得好好地表示一下感谢。

泛娱乐化时代的影视作品,狗血剧情并不是什么稀罕物。恰恰相反,现在看来如果没有几个挑战观众智商底线的剧情设计,自己都不好意思往荧幕上搬。为了眼球效应,很多时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恨不得敲锣打鼓地告诉观众“别较真,仅仅是娱乐而已”。

但很显然,观众似乎没有甘愿被当猴子耍的癖好,我们也希望有机会发出自己的抗议。厦门中心血站对《小时代4》的挑刺和叫板之所以令人关注,无非是因为这样的专业评论搔到了市民的痒处罢了。

或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你负责娱乐,我负责科普”的分裂模式还是全社会将要面对的一个尴尬现实。这也就更加凸显了科普的重要性,毕竟,我们需要借此来摆脱被引进认识误区的尴尬。有多少理由抨击那些打着娱乐的旗号侮辱公众智商的影视作品,就有多少理由对那些清醒的科普者致敬,起码,他们让我们保持基本的理性与清醒,不至于被忽悠了还笑嘻嘻地为人家喝彩。更何况,如果所有的专业团队都能有厦门中心血站的较真精神,我们的影视作品究竟会集体“自绝于荧幕”,还是更加贴近生活契合现实?这无疑是一个很值得期待的问题。(海峡导报)

 

青春电影《小时代4》自7月上映后,尽管影片极尽渲染各位主角的高颜值和物质奢靡,还是没堵住网友们滚滚而来的吐槽声。不过,比起普通观众的软吐槽,厦门中心血站在公众平台上发表的一篇评论显得犀利多了,文中直指《小时代4》不但剧情狗血,而且出现了至少三处医学知识上的硬伤误导观众。(7月22日《海峡导报》

详细的看了厦门血站的这篇文章,虽然笔者不懂得医学知识,但是也可以看出他们说的头头是道。可以说,专业人员指出的电影硬伤是存在的。可是,谁又能保证这种四处飘散的所谓“指责”不是一出“狗血剧”?

在这条新闻跟帖中,发现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血站的“指责”或许也是一场助阵的“商业演出”,很可能是为了提高电影票房收入,故意设的一个局。仔细想想,这未必没有道理。对于关注电影走势的受众来说,大家都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凡是电影马上上映的时候,正在上映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很多负面新闻。不是专家指出里面存在问题,就是业内爆料明星假戏真做。

当一个个专业人士出面“指责”的时候,当一个个业内人士出面“爆料”的时候,当一个个“敌对势力”出面“谩骂”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番景象:“指责”、“爆料”、“谩骂”不仅没有影响票房收入,反倒是让票房收入飙飞。在口水中,在谩骂中,导演笑了,演员笑了,投资方笑了,只有观众生气了。不过生气了的观众也已经花了钱了。

前几天,《道士下山》被要求道歉,道歉还没有回应,票房收入上去了。很多观众纷纷奔涌而至,要看看这部片子究竟需不需要道歉。出了电影院大家还都在争论的你死我活。有的说,道歉个屁没必要。有的说,必须道歉。而投资方在大家无休止的争论中,正数钞票数到手很痛。

郭敬明的《小时代4》这次又被血站出面谴责了。谁敢保证血站的谴责没有“商业演出”的成分?这其实是“双赢一输”的事情。血站赢了,他们走到了前台。电影赢了,观众的好奇心增加了投资方的收入。观众输了,钱已经花了。

郭敬明的这部电影或许在医学知识上会存在问题。但是,这毕竟是一部娱乐片,而不是科技片。对于看电影的观众来说,有几个人是奔着学习医学知识的目的去看这部电影的?不会有几个人把电影里的知识当真。从这个角度说,娱乐电影也只是娱乐一下,即使在专业知识上存在一定欠缺,只要电影本身有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娱乐价值,也就没必要非要用专业眼光审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估计电影也早就没法看了。

可以说,每一部电影,每一部电视,只要让专业人士审查都会出现专业知识欠缺的情况,这其实不是大问题。观众只是为了娱乐身心,不是为了“好好学习”。

倒是值得警惕故意炒作的现象。试问,有多少所谓的“指责”、“谩骂”、“爆料”其实只是一场唯利是图的、互相媾和的“商业演出”?一个地方血站的“指责”,为何瞬间能成为所有媒体,所有网站关注的焦点,这不值得思索吗?

近日,厦门中心血站在公众平台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中直指郭敬明执导的青春电影《小时代4》,不但剧情狗血,而且出现了至少三处医学知识上的硬伤,误导观众。这篇不是影评胜似影评的文章引发了大量转载。

失去了医学常识的剧情,尽管绝大多数观众看不出问题,但它会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且这样的影视剧越受观众追捧,其医学谬误的影响面也越广。假如谬误不纠正,说不定哪天有病人家属受此误导,则医患沟通的难度势必加大,产生误会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因此,这样的医学谬误不是一个小问题。

可类似医学谬误不仅《小时代4》,其他许多影视作品中也大量存在。医学专业性网站丁香园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2012名参与调查的医生提交了他们发现的医疗剧中的医学错误,其中急救知识被医疗剧“误伤”得最重,有74.6%的受访医生在医疗剧中发现过急救知识错误。比如脊椎受伤病人和心脏病人随便搬动、心肺复苏瞎糊弄一番、外伤性失忆总是奇迹般地恢复等,在影视剧中屡见不鲜。此外,79.4%的医生认为国产剧医学错误多,而美剧的这一比例仅为2.6%,可见医学错误在国产医疗剧中已成泛滥之势。

影视作品影响面广,其所随带的医疗知识对公民健康素养的影响很大。因此,一些国家对医疗剧要求严格,比如美国要求在医疗剧编剧团队背后,还有以专业医师队伍为核心的智囊团,在拍摄手术场景前,必须经过相关医疗机构的审核和培训等。反观国内,影视剧的医学专业水准如何保障,多出于剧组的自觉。剧组为减少投入,就可能不聘请医学顾问,或者不听他们的意见,不遵循医疗常规去拍摄。

此次厦门中心血站叫板郭敬明,对影视界是一次提醒,影视作品再受欢迎,但只要成为传播医学谬误的载体,就不值得推崇,因为影视剧热过之后,剧情也许被人遗忘了,但医学谬误将长期存留在观众心中。      

□罗志华

厦门中心血站在公众平台上发表的一篇评论直指《小时代4》不但剧情狗血,而且出现了至少三处医学知识上的硬伤误导观众。这篇不是影评胜似影评的文章引发了大量转载和讨论。(7月22日《海峡导报》)

血站叫板郭导,被部分人认为是“学科专业主义”对“娱乐化叙事”的某种修正,无疑显得底气十足、有理有据。然而问题在于,这篇本意勘误的科普文章,除了中立的科学阐述之外,还夹带了太多情绪化的价值判断。比如说,指责该片“剧情狗血”、“没常识”、“误导观众”云云。毋庸讳言,这种行文风格,超越了知识理性的范畴,无怪乎会引得“小时代粉丝”的强烈反弹。

一篇成功的科普文章,本应高明地避开那些口水纷争,才能取得最佳的说服效果。这意味着,其只需就事论事,运用学科知识与逻辑工具,平和地论证一个科学事实便可;也意味着,其必须对普通人的“认知缺陷”足够包容,避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说教——就此而言,厦门中心血站的文章,尽管赢得了不少人的认可,却也给另一些人留下了可供挑理的地方。

理想状态下,我们当然期望娱乐化的作品,能够展现出多一点的严谨精神与科学意识。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无疑离不开知识群体的参与,离不开靠谱科普文章的督促。只是这一切的前提是,科学化的叙事,能够真正做到中立、温和,多传播学理、少释放情绪。

厦门中心血站近日在公众平台上发表一篇评论,直指《小时代4》不但剧情狗血,而且出现了至少三处医学知识上的硬伤误导观众。(7月22日《海峡导报》)

的确,这样的专业吐槽比专业人士的影评更能吸引眼球。未必是所有人都喜欢《小时代4》,但恐怕没有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科普知识,尤其是那些被误导了的观众,更得好好地表示一下感谢。

泛娱乐化时代的影视作品,狗血剧情并不是什么稀罕物。恰恰相反,现在看来如果没有几个挑战观众智商底线的剧情设计,自己都不好意思往荧幕上搬。为了眼球效应,很多时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恨不得敲锣打鼓地告诉观众“别较真,仅仅是娱乐而已”。

但很显然,观众似乎没有甘愿被当猴子耍的癖好,我们也希望有机会发出自己的抗议。厦门中心血站对《小时代4》的挑刺和叫板之所以令人关注,无非是因为这样的专业评论搔到了市民的痒处罢了。

或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你负责娱乐,我负责科普”的分裂模式还是全社会将要面对的一个尴尬现实。这也就更加凸显了科普的重要性,毕竟,我们需要借此来摆脱被引进认识误区的尴尬。有多少理由抨击那些打着娱乐的旗号侮辱公众智商的影视作品,就有多少理由对那些清醒的科普者致敬,起码,他们让我们保持基本的理性与清醒,不至于被忽悠了还笑嘻嘻地为人家喝彩。更何况,如果所有的专业团队都能有厦门中心血站的较真精神,我们的影视作品究竟会集体“自绝于荧幕”,还是更加贴近生活契合现实?这无疑是一个很值得期待的问题。

(图中为设计对白)

青春电影《小时代4》自7月上映后,尽管影片极尽渲染各位主角的高颜值和物质奢靡,还是没堵住网友们滚滚而来的吐槽声。厦门中心血站近日在公众平台上发表一篇犀利评论, 文中直指《小时代4》不但剧情狗血,而且出现了至少三处医学知识上的硬伤误导观众。(7月22日《海峡导报》)

“O型血不是万能血,Rh阴性血型需要鉴定之后方能互相输血、输血不能由医院自行采血”通过厦门中心血站的犀利评论,揭开了《小时代4》人物、物质双高“颜值”下面的冏态,也折射出当下影视创作的硬伤。

首先必须点赞,厦门中心血站的“仗义执言”,既是自身专业素养和工作职责使然,也是社会责任感的最佳体现,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粉丝从一场华美而娇弱的噫梦中苏醒,看到医疗科学本应具备的严谨模样。

然而,从几天时间就拍摄完成上映的大银幕“综艺节目”到演绎数年的《小时代》系列,无一不是高票房叠加高吐槽是“成功之作”,利用经典IP的华丽马甲,聚拢粉丝效应,趁热打铁,快速圈钱,已成当下影视创作不二法则,这种背景下,编导们早已失去“十年磨一剑”严谨的创作态度和耐心,连历史都可以随意编造,鬼子都可以用“手撕法”消灭,出现这种一般人难以分辨的专业性错误恐怕在郭敬明等人眼里,还真算不得什么,说不定看到这篇犀利评论下面的如潮跟帖,还会捂嘴偷乐呢。

自从《小时代》系列上映以来,所遭遇的批评或抨击早已不计其数,从普通网友到人民日报评论,从国内著名导演到美国娱乐点评,从奢靡道具到离谱剧情,《小时代》一边遭受口水的洗礼,一边毫无阻碍地票房飘红,吐槽俨然成为一种另类的营销方式。因为在一些非理性粉丝的眼里,只有痴迷与宠溺,所有对于偶像的“不敬”,不过是红眼病式的妒忌,理性的声音往往淹没在铁粉们的嘲讽、质疑乃至谩骂之中,当下正值《小时代4》上映档期,血站“叫板”郭敬明从某种程度上激发又一轮关注与热议,沦为潜在推动力的电影广告,而网友的吐槽和观众的驻足,为本已炙热的电影宣传再填重彩,这是谁的悲哀?

培育健康发展、天天向上的电影市场,需要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坚守理想,也需要具备艺术鉴赏力、是非价值观的成熟观众。什么是禁得起时间检验的好电影,如何创作票房与口碑、现在和将来双赢的经典影像,如何懂得欣赏、鉴赏精彩镜头,如何区分真正的媚俗和高雅,从血站“叫板”郭敬明说开来,要较真的不只是血站和输血问题,实在还有太多太多。

图片来源:台海网

青春电影《小时代4》自7月上映后,厦门中心血站近日在公众平台上发表的一篇评论,文中直指《小时代4》不但剧情狗血,而且出现了至少三处医学知识上的硬伤误导观众。这篇不是影评胜似影评的文章引发了大量转载,许多观众直呼:“够专业,郭敬明请你们来做指导就不会出糗了!”(7月22日《海峡导报》)

向来不差关注点的郭敬明再次躺枪,节点就在最近上映的所谓青春电影《小时代4》上,这次的来者不善,是专业的厦门中心血战,文章直指其中的至少三处医学知识上的硬伤。对此,怎么看?其影响花开两朵,各表一家。一方面,是对《小时代4》的助力宣传,可谓是专业炒作,以前的情节、内容、技术吐槽和影评都已经out了,这宣告了影片造势宣传的新阶段。

但笔者更关注另一个方面,这次的挑战郭敬明也好,炒作了《小时代4》也好,但反过来,舆论和媒体绝不放过、社会焦点绝不转移的郭敬明和《小时代4》,却也助推了献血知识的科普。笔者注意到,这篇不是影评胜似影评的文章引发大量转载,人们一方面会走进影院,并关注其中的医学硬伤,另一方面,即便是不进入影院的人们,也会记住这些献血科普常识。

事实上,献血中心指出的这三处医学硬伤,在影视作品以及普通民众的接受范围内,甚至可以说,一些民众的献血常识就限于影片中传递的知识。但实际上,人类的血型除了最基本、最笼统的ABO血型外,按照抗原分,可达几十上百种,如果再细分,最多甚至能到数十亿种之多,基于目前临床上都要求同型血相输原则,所谓的O型血是万能血型,是战争年代血液紧缺情况下以抢救生命为前提的无奈之举,根据医学该说法自然也站不住脚了。再者,血输出需要进行血检、处理才能输入,也是我们目前已知的献血常识。

厦门献血中心炒作式科普、借势布道,它的科普效果无需担心,如果用试卷分数来表示,恐怕其效果都有满分卷。或许有人会质疑,厦门献血中心是否有借机炒作的嫌疑,或者,就是郭敬明团队搬来的援兵呢?对此,笔者认为,科普属于公益性,大众受益的事,范围越大越好,动静越大越好。概言之,科普是不问动机,只问结果。再者,如今是眼球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还固守着一本正经、宝相庄严地传经布道老传统,未免太out了,换言之,让科普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只怕品味的刁钻和易变、关注点太多都会挡住人们的视线,进而影响科普。

有一种献血科普,叫“叫板”郭敬明;有一种科普方式,叫炒作式影评;而有一种科普评价方式,叫不问动机只看结果。所以说,“叫板”郭敬明的炒作式科普、借势布道,有何不可呢?

青春电影《小时代4》自7月上映后,尽管影片极尽渲染各位主角的高颜值和物质奢靡,还是没堵住网友们滚滚而来的吐槽声。比起普通观众的软吐槽,厦门中心血站近日在公众平台上发表的一篇评论显得犀利多了,文中直指《小时代4》不但剧情狗血,而且出现了至少三处医学知识上的硬伤误导观众。(7月22日东南网)

近年来影视剧新作不断涌现,但能够称得上精品的却是凤毛麟角。这里除了文学创作差强人意之外,恐怕与编导人员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无关系。一个青春电影《小时代4》,就让厦门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找出至少三处医学知识上的错误。如此情况既让剧创人员尴尬,也暴露出影视剧制作上的诸多问题。

不是血站吹毛求疵,实是剧情硬伤太“硬”。像O型血不是万能血者的医学常识,随着《献血法》颁布已经普及了17年,但剧情中还是出现了这样低级错误,这种以谬传谬剧情,客观上在误导着观众。观众可以没文化,但编导人员不能没有医学常识。退一步讲,即使编导人员一时半会弄不明白,也应该请专业人士把关,千万别自以为是。

血站“叫板”郭敬明是件好事,尤其是剧创人员应该给他们来点掌声。因为只有负责任观众越多,才能助推影视剧创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从另一个角度讲,此事也提醒剧创人员,观众也不是好糊弄的,只有对作品认真负责,才不会在观众面前出糗。

影视剧作不只是一种文化娱乐,还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和教育观众的功能,因此必须慎之又慎。像“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O型血是万能输血者”等雷人剧情,违背科学常识,同时也与文艺创作正确方向背道而驰。

影视剧作不出现常识错误是一条底线,它决定着影视剧作能否走得更远。厦门中心血站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值得全社会学习,同时也给剧创人员敲响了警钟。希望剧创人员以此为戒,反思不足,创作出更多精品以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