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西岸时评 >> 评论热词 >> 2015年两会

【不管有没有更大的老虎,这样的反腐期待都将成为一种强大的气场,让反腐劲风继续吹下去。在反腐败上形成合力之势,正当其时;政协在这点上,也正当其用。】

“两会时间”开始。去年以一句“你懂的”回应大老虎传闻的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率先登场,反腐败也再次成为这场政协发布会的热点,在16个提问中占去了两个。“政协不是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等表态,迅速被当做新闻标题,在媒体广泛传播。

反腐败成发布会热点,这在所难免。一来,政界军界频频祭出的反腐重拳,确实给人极大震撼,反腐败的话题热了两年,也必将继续热下去。二来,民间所谓“国级”的一些大老虎,确实也是在政协系统最后落马的,如令计划、苏荣等。去年目不暇接的反腐大戏,也让“你懂的”这句话成为让人会心一笑的“反腐暗语”。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应该在回应反腐问题上进行了扎实准备。

如果说“两会”是观察中国民主政治的窗口,那么今年的这个开场,无疑再次让人看到围绕“反腐”中国社会形成的最广泛共识。不管有没有更大的老虎,这样的反腐期待都将成为一种强大的气场,让反腐劲风继续吹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两会之前,《人民日报》高调推出了关于“四个全面”的系列评论。这“四个全面”中,反腐败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这“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也是本届中央治国的总纲。从这个角度看反腐,吕新华所说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绝不封顶设限”,正是中国政治的必然走向。

在这样的大潮中,政协理应发挥自己的作用。政协虽然不是权力机关,但其职能中,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重要一块。正如此次发布会上《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的提问,“政协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吕新华的回答中,所列举加强监督重要问题中,虽然没有反腐败的内容,但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语境之中,政协也应主动为反腐败助力。

其实,助力反腐败,政协“有计划、有题目、有载体”。两只“副国级”老虎、六只省部级老虎,他们的问题虽然不是在政协履职过程中发生的,但既然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来到了这个位置上,政协系统就可以也应该进行监督。政协不是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况且,这还涉及政协组织的声誉。应该说,政协的反腐倡廉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

反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要,在得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两年多来,人心的凝聚、民意的振奋,强力反腐居功至伟。在反腐败上形成合力之势,正当其时;政协在这点上,也正当其用。

【“两会时间”,议的就是民众关心的话题,推的就是关键领域的改革措施。既可成为推进“四个全面”的新起点,也能成为让民众有更多改革获得感的新起点。】

从今天起,中国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两会时间”是这样一个时间窗口:场内,代表委员们带着议案、提案上两会;场外,民众带着冀望和问题看两会。2014年,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打造了经济增长的新逻辑,强力反腐优化了施政和推进改革的环境,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记录了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和成就,也让公众对今年两会有了更多冀望。

两会召开前,媒体总结了不少公众当前关注的热点。反腐、经济下行压力、户籍改革、雾霾治理等成为高频词。这些民意集中之处,多数就是热点。传统热点年年新,一到两会就发酵,原因有二。

客观原因是,有的传统热点往往涉及复杂利益结构,治理需要时间。比如反腐和雾霾治理等议题,需要持续凿冰方能见其功;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固有问题还会演变,从而衍生出新的治理难题。比如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在“宏观要稳”的同时,有针对性探索“微观要活”的有效之策。

但也有一定的主观原因,即民众对于在热点领域的施政措施、改革效应触及不到,感受不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方面,不少改革措施落实没有部署有力,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不到位,民众自然难有真切感知;另一方面,改革总是对利益格局的调整,“最先一公里”好起步,“最后一公里”难抵达,出于惯性,出于以静制动规避风险,出于维护利益,改革总会遭遇不作为、乱作为、暗作为带来的“中梗阻”,让民众看得到改革前景,却摸不着或只能摸得着部分改革成果。

基于这些情形,在两会召开前的中央深改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两会时间”,议的就是民众关心的话题,推的就是关键领域的改革措施。民意冀望之处,往往就是改革的“最后一公里”之处,代表委员们所议之事,也应是与民意交融、符合实际的硬招实招,因此,两会所议之事,所施之策,也理应是能够让民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改革举措。民众有获得感,改革才有共识,发展才不虚幻。

当然,不同角度、不同利益诉求,决定了提案议案的五花八门,决定了寻求热点问题破解之道的差异性。不过,并非不能提纲挈领。两会召开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成为政治最强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明民生是施政的出发点;全面深化改革,表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全面依法治国,表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深化改革的法理来源和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和持续反腐提供政治保证。“四个全面”回应了民众呼声,明确了国家治理方向,构成了相互协调的完整战略布局。“两会时间”的议政之案,施政之策,也由此获得了提纲挈领式的总思路。

由下而上广纳雅言,由上而下凝聚共识,“两会时间”既可成为推进“四个全面”的新起点,也能成为让民众有更多改革获得感的新起点。

政协委员提前到达北京之后到两会开幕的这段时间差里,他们在做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从我这两天忙碌的手机微信邀请函中就可以得到答案:仅仅在3月2日,我就收到了4份活动邀请。每一个活动都有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参加。内容涉及儿童安全、职业病防治、出租车垄断、环境污染治理。在这些活动上,不仅能见到不少委员代表,自然同行中也有很多熟面孔。

其实经常跑两会的老记者都会有印象,早几年,委员代表在两会前后都忙极了,自己领域的活动要参加、在京的朋友要会一会,还要出席一些商业活动。近两年,尤其是八项规定以后,这种商业性质的活动减少了很多,相对的,为不少民间机构同代表委员直接沟通提供了机会。

全国两会是中国民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何让这件大事能跟普通老百姓联系得更紧密也是不少委员代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0年,全国政协委员到唐家岭访问“蚁族”,曾引起媒体的轰动,那之后,委员代表在两会期间便频频出现在两会会场之外,倾听普通民众的呼声。不少民间组织也充分利用这一契机,邀请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参与自己的活动,不仅能在两会期间吸引眼球,还可以直接把自己所关注的问题传递到两会上去。

例如全国政协委员朱征夫就两次参加了公益组织女童保护针对儿童性侵问题的研讨会,全国政协委员俞金尧、曹义孙、全国人大代表李一飞、刘文静也出席过这一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研讨会上,不仅有公益组织的志愿者,还包括性教育、法律、儿童权益方面的专家,很多时候,看起来是借力委员、代表推动公益项目所关注的问题,实际上是相关一线专家在为委员代表们“科普”,让他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上会七年,经常有人问我,政协委员在两会上都干些什么?我想,这种由公益组织搭桥,连接专业人士,关注社会问题的形式或许是答案之一。让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与普通民众“亲密接触”,提案议案才更有分量。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今天正式拉开帷幕。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举国瞩目的年度政治盛会来说,两会正式启幕之前的准备工作,又何止是后勤性工作。】

2月20日,正月初二。在老家度春节的我,应约一起去看望一个在市人大工作的朋友。在他的办公室,恰逢一位在基层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到他那里去征求关于立法法修改的意见。这位代表颇有歉意地说,公开征求意见的立法法修订草案赋予了设区的市的人大和常委会以地方立法权,他虽然查阅了大量资料,也做过调研,征求过许多方面的意见,但他对于地方人大立法权限、立法能力等关键问题,感觉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想借春节拜年的间隙“假私济公”,对这个问题进一步调研,以求自己起草的建议更好。

这位代表朋友还透露了自己的“无奈”:平时工作确实太忙了,有些调研和征求意见工作确实来不及搞,单位里也没有配工作助手,只能抓住假期休息的机会“补课”,开展调研和征求意见。据市人大的朋友说,这位人大代表初三还让他帮助约了环保局的同志,就大气污染防治的有关问题进一步完善自己拟提出的建议。

根据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大多数全国人大代表都不脱离原来的生产和工作岗位,都不是专职履行代表职责,他们不仅要履行好代表职责,还需要承担好原有的工作。这样,许多代表都是利用休息休假时间,抓紧进行履职学习,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执行代表职务的能力。

为了两会顺利召开而放弃休假的,还有许多会议工作人员。正月初六,许多人还在享受假期的时候,全国人大机关已经是一片忙碌,会议工作人员已经全部到岗。由于今年春节距离全国人大会议开幕只有半个月的时间,而且会议议题多,加之代表议案等都要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传输,可以说这是“最忙的两会”,所以,有的工作人员节前忙到除夕,节后在正月初四就已经开始加班。

可以说,在全社会对一年一度的“两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让会议顺利举行、最大可能提高会议效果,已是每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每一位会议工作人员的共同愿望。在未来的十几天里,代表们和会议工作人员节日加班的成果,将会转化成本次会议的成果,让我们共同期待!

【打掉了不法的“老虎”,清除了不称职的委员、代表,既找回了公平正义,也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真正让两会成为代表公共利益的舆论场,而这,均最终指向形成良好的政风及社会风气。】

关注全国“两会”

系列评论之一

两会开启,在去年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以“你懂的”三个字,引发热议。今年,针对政协系统两名副国级以及六名省部级高官的落马,吕新华明确表示,政协不是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政协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此,“大家没有分歧”,“大家都很任性”。

这几天,很多人发现,两会要开始了,以往一些熟悉的面孔却没能出现。在此前一年波澜壮阔的反腐行动中,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代表委员次第落马,已经不可能再参与一年一度的政治生活盛会了。而随着反腐的深入,被中止代表委员资格的“老虎”名单可能还会拉长。

无论社会公众的期待有多深,也无论发言人的表述被如何解读,都不会妨碍反腐依然是当下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议题。这一方面固然是民众出于各自的切身生活感受,腐败已经严重损害了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亟待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另外,反腐斗争形势的严峻与复杂,也使得反腐注定在一个较长时期备受关注。

现实地看,尽管十八大以来的强力反腐使得一大批贪官落马,但反腐未有穷期。贪腐官员里边,很多都顶着“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光环,实际上是“害群之马”,如吕新华评价的,“虽然他们问题大多不是在政协履职过程中发生的,但对政协组织的声誉损害很大”。若不清除这些不合格的代表委员,不仅损害政协人大的声誉,也会影响原本严肃的参政议政机制,降低两会质量。

作为人民的代言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责任与使命,不仅仅体现在每年一次全国两会上的参政议政,而是作为国家民主政治的重要承载,肩负着举国上下的期待与信任。能不能真正从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福祉的增进乃至公共利益的实现出发,尽职尽责履职,关系重大,绝非只是一个荣誉。

打掉了不法的“老虎”,清除了不称职的委员、代表,既净化了官员队伍,提高了权力运行的效率,找回了公平正义,也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真正让两会成为代表公共利益的舆论场,而这,均最终指向形成良好的政风及社会风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公众对人大、政协自身净化的期待,依然反映了对持久反腐的期待。

在支持反腐的问题上,民众确实很“任性”,而“任性”的背后,则是举国上下对于时下腐败形势依然严峻的社会共识;是有关各方对于中央除恶务尽、反腐无禁区的心领神会;更是对于中央继续强力反腐、“没有不能查处的‘铁帽子王’”的热切期待。而徐徐展开的2015年,相信会以持续的反腐行动回应这种期待。

民革中央有委员将提交提案“有10周岁以下子女的当事人,不适用协议离婚;有10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的,协议离婚前须让子女表达其真实的意愿”。该提案建议修改和完善婚姻登记程序,审慎办理离婚登记,设置离婚熟虑期。(中国广播网3月2日)

10岁以下孩子的父母不适用协议离婚——听起来,这是一个致力于使家庭在形式上更加和睦、更加稳定也更能促进孩子成长的提案。可是,一些“技术层面”的难题也随之而来,比如,为什么是10岁这个门槛而不是其他的年龄——孩子大于10岁时,父母离婚带来的伤害难道就小吗?这时的家庭难道就不应该保持稳定吗?如果离婚的自由度可以缩紧,那么,法律是不是可以规定所有的家庭都不能协议离婚?为了确保天下太平,法院或民政局是不是也可以拒绝办理离婚业务呢?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可是,一些提案或议案却往往认为,只要法律作出修改,就能让所有的家庭念上好念的经。这是权力和法律的万能理论。须知,清官也好,法律也罢,有时是很难断得了家庭俗事的。两口子闹离婚,有时没有那么多的对错之分,有时也不会必然出现必须受到谴责的那个人。拿离婚最常见的一个理由——“感情不和”来说,这事就没法跟道德扯上关系。

再说说协议离婚,它是一种温和的离婚方式。在笔者看来,这种离婚方式比法院的强制判决更容易让人接受。即便是报道中所提及的提案,本着促进家庭和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禁止了协议离婚的发生率,但也很可能让协议离婚变成判决离婚。当夫妻双方无法在一起生活,却因为无法协议离婚而硬撑着,势必会更加激发夫妻之间的矛盾,其最终结果也无非是离婚。而在更为激烈的婚姻生活与争吵不断的琐事中,10岁以下的孩子恐怕会受到更多的伤害。

本质的问题在于,婚姻自由几乎是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婚姻自由也明确写入我国《婚姻法》中。如果我们选择拒绝一些家庭的协议离婚,则无异于选择放弃婚姻自由这一基本的法理精神。这是与普遍性的婚姻自由观念背道而驰的,也有违公民的基本权利。

所有涉及约束私人权利的提案议案,都应该考虑一个基本问题——在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或者说在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最应该先约束的是哪一项。靠约束私权利,是不是能在道德上获得正义?

笔者认为,立法尤其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里,我们修订或完善一部法律的基本信条应该是,在最大程度上约束公权力,赋予私权利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在道德上获得最大的正义。如果我们不按照这样的精神去做,处处对私权利进行紧逼而对公权力不管不顾,就永远建不成真正的公民社会。

  晏扬

据报道,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将提交提案,建议修订《婚姻法》,完善婚姻登记程序,审慎办理离婚登记:“有10周岁以下子女的当事人,不适用协议离婚;有10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的,协议离婚前须让子女表达其真实的意愿。”

民革中央的这份提案,显然具有良好的初衷,目的在于通过限制父母离婚,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现实中,因父母离婚给孩子造成伤害的事情屡见不鲜,而一些“闪离族”把婚姻当成儿戏,更是给家庭和社会伦理造成冲击,并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然而,建言献策仅有良好初衷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权衡各种利弊,以免顾此失彼、兴一利生一弊乃至弊大于利。为了保护孩子而限制父母离婚,其中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利弊权衡问题。

一是,保护未成年人与保护婚姻自由如何取舍。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离婚自由,这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不仅被写入《婚姻法》,而且被写入《宪法》。禁止有10周岁以下子女的夫妇协议离婚,即使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但人们婚姻自由的基本权利却因此遭到损害。保护未成年人固然很重要,但保护婚姻自由也很重要,我们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而置成年人的基本权利于不顾。

法律之所以规定人们享有婚姻自由权,正是基于“两利相权取其重”或“两弊相权取其轻”的考量——相比剥夺人们婚姻自由权所造成的种种恶果和悲剧,我们宁肯忍受离婚自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何况,如果禁止有10周岁以下子女的夫妇协议离婚,那么要修改的就不仅是《婚姻法》,而且还有《宪法》。

二是,限制离婚与保护离婚自由,哪个对孩子更有利。父母离婚确实会对很多孩子造成伤害,但话说回来,强行禁止父母离婚就真的对孩子有利吗?恐怕未必。强扭的瓜不甜,当夫妻感情破裂无以维系,还把他们强行捆绑在一起,对夫妻双方而言是痛苦的,对孩子而言也是不幸的。因为,孩子将会成天生活在一个横眉冷对、吵吵闹闹、鸡犬不宁的家庭里,生活在一个充满语言暴力甚至身体暴力的环境中,感受不到温暖和快乐,甚至经常成为父母撒气的对象,留下沉重的心理阴影。相反,调查表明,很多孩子在父母离婚后反而生活得比以前快乐,父母离婚对于孩子同样是一种解脱。

这说明,禁止有10周岁以下子女的夫妇协议离婚,初衷虽好,但很可能“好心办坏事”——以剥夺成年人的离婚自由权为代价,未必能换来对未成年人更好的保护,反而可能给一些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当夫妻感情破裂,有些人选择离婚也好,有些人选择隐忍也罢,每个人都会把孩子的成长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然后作出“最不坏”的选择。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离婚说到底是公民的私事,法律之手不可伸得太长。

【所谓“家庭完整”是一种迷思,家庭形态是多样的,不需要受固定的“完整”标准评判,儿童能否健康成长,要看父母能在多大程度上给予负责任的爱和教育。】

“有10周岁以下子女的当事人,不适用协议离婚;有10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的,协议离婚前须让子女表达其真实的意愿。”民革中央准备的这份“两会”提案已经在网上引起争议。

这份提案的用意显然是提高离婚难度、减少离婚数量,从而维护儿童权益。协议离婚时的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约定有失公平的现象确实存在,主动提出离婚和力争抚养权的一方尤其可能在协议中让步吃亏,而其中大多数应该是女性。所以也有专家提出过,实行诉讼离婚,由法院裁决财产分割和抚养权,有利于保护妇女及儿童权益。从这个角度说,讨论限制协议离婚的适用范围,是有价值的。

该提案将重点放在通过限制协议离婚、设置离婚熟虑期等等措施,以减少离婚,值得商榷。然而,离婚难和离婚率两者其实未必正相关,有些国家没有协议离婚制度,离婚必须上法院,离婚率也高于中国。离婚是人生重大决定,而且牵涉到诸多现实问题,一般人都会慎重考虑。既然已经下决心走出这一步,大多不会因为程序上多些麻烦就放弃。而相应的社会成本却会因此大幅度提高。

而且,即使离婚真的就此减少,也不必然意味着对儿童更有利,因为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子女的伤害甚大,例如,夫妻暴力可能伴随对子女的暴力,即使不直接受暴,目睹暴力也会给儿童严重创伤,在国外目睹暴力儿童是家庭暴力心理治疗的重要对象群体,而离婚是终结家庭暴力的最后手段之一。所以,为儿童利益而限制离婚,也有其负面效应。

在这些讨论背后,需要认识到的是,所谓“家庭完整”是一种迷思,家庭形态是多样的,不需要受固定的“完整”标准评判,儿童能否健康成长,要看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给予负责任的爱和教育,单亲家庭也没有那么糟糕。

离婚可怕及错误,这是社会充满偏见、单亲家庭弱势及被歧视的结果,找社会解决方案时不能不探根源,更不能往后看。基于儿童利益的家庭观,应该是在给予自由、承认多元的同时给支持。支持不是空话,决策和执行上都可做文章,例如,单亲家庭的经济困境会让孩子缺乏生活安全感及交往和教育机会,最直接的应对是解决离婚抚养费难题,让子女抚养费的通行标准跟上物价,尤其是保证给付——离婚后拒不付子女抚养费的可不在少数。

“两会时间”紧密联系着中国的现实和未来,尤其是2015年这个涵盖“关键之年”“开局之年”“收官之年”的两会,每一声滴答都可能成为热点、看点。

毫无疑问,“两会时间”里,“两会看点”会有很多,但能让两会最终成为一次高效、成功、圆满盛会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那就是看这些“看点”里到底有多少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是否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都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而要做好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认真履职,反映真情况、解决真问题,让两会的进程与老百姓现实的渴求和期待产生最大程度的共鸣。

“关键之年”“开局之年”“收官之年”的两会无疑任务是艰巨的、步伐是关键的。但是,步点越关键、难点问题越多,就越需要凝聚起所有人的智慧,越需要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全力支持、参与。

只要我们能把“两会看点”变成百姓的“获得亮点”,让人民群众从两会上进一步激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今年的两会就一定能汇聚起磅礴的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写下辉煌的篇章。

今年全国两会不涉及换届,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平年例会”,但节后上班第一天,主流媒体展开了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的解读讨论,为两会带来不平常的信息。

《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员文章,论述“四个全面”战略——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意义,称其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观察者认为,今年的两会,既是深入研读认识“四个全面”的重要场合,也是凝聚力量推动落实“四个全面”的宽广平台。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认为,“四个全面”战略预料将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他说,“四个全面”实际上概括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现代化、推动改革开放的四个关键问题,抓住了中国发展的“牛鼻子”。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认为,为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关键一步”,预计2015年中国将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上采取更大力度,形成整体协调推进。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今年之后,中国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剩5年时间。这些都在“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中进入了哲学和实践的双重层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画卷,会从这一年更加波澜壮阔地展开。

两会的一系列热点,包括政府工作的整体部署,从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双中高”到全面深改和扩大开放,从简政放权到结构优化,从创新创业到社会民生,乃至国防和外交,都将在“四个全面”中得到统一。

匡贤明说,今年两会的重要性,与2015年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有直接关系。这一年,中国处在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之中,增长、转型、改革等融合在一起,短期、中期和长期问题交织在一起。这就决定相当多的重大问题需要在今年加以讨论、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他认为,三个“之年”的提法,本身反映2015年中国有很多重大而艰巨任务需要完成。中国的改革发展,在过去两年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但还有相当多的领域面临攻坚挑战,有的需要克服较大困难。

全面依法治国是2014年提出的重大命题,2015年是开局之年,人代会将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如何做实依法治国,各方极为关注。2015年也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以什么态势收官,为“十三五”奠定一个什么样的基础,同样备受瞩目。2014年见证中共“打虎拍蝇”力度不断升级,如何进一步推进从严治党是百姓的强烈期待。

“无论是增长、转型还是改革、发展,2015年都是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匡贤明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称,在“四个全面”中,全面深化改革十分重要,经济建设是中共全党工作的重心,要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要靠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

郑新立表示,中国去年人均GDP不到7500美元,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一些机制体制的束缚,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释放增长潜力。

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新常态”无疑将贯穿2015年。其不仅意味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还蕴含着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那么,新常态在2015年会有哪些具体的经济政策体现?“降息”又“降准”后,GDP增速目标是否会有变化?就业目标如何设定?这都使今年两会成为全球聚焦点。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0%,海外市场和舆论对中国的重大经济决策十分关注。过去数月,全球金融机构、经济学家和媒体都在研判中国政府如何设定201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监事梅兴保认为,如今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与原来的含金量不同。前些年经济一个百分点增长涉及100万人的就业,但如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占GDP将近一半,超过第二产业,加上电子商务、互联网经营等,在家就可以创业或就业,因此就业弹性发生了变化。

“中国怎么变,两会内外见。”在这个解读13亿人口大国走向的“北京时间”和“政策窗口”,很多悬念会水落石出,很多变化将眼见为实。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阳春三月,万象更新之际,伴随着全国政协委员1日陆续抵京,中国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汇聚民意、共商国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号角已然吹响之际,百姓期待今年“两会时间”能为中国积聚更多发展“新动力”。

两会不仅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窗口,更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总结过去一年工作的成果,部署新一年的重点工作……通过两会,百姓能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变化,更清楚地知晓新一年国家的发展侧重。而通过代表、委员的一个个议案、提案,基层民意和百姓需求得以表达,中国式民主的独特魅力得以彰显。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这种独特的“发展坐标”定位下,今年这个“平年两会”意义并不平常。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2015年的“两会时间”如何更好地应对“三期叠加”加速转型升级,如何更好地促进百姓全面受益,如何更好地体现改革含金量,如何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与焦点。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全面”吹响了治国理政的新号角,也让公众对2015年的政府工作有了更多新期待。

风好正是扬帆时。今年两会大幕即将开启,相信“两会时间”定能凝聚民心、汇聚合力,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新一年中国的发展腾飞,注入更多动力、增添更多活力。

【多问问群众的获得感,以之作为试金石,去检验改革的成效;又通过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增强社会对改革的自信心,不断凝聚改革力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

进入3月,伴随着蹄疾步稳的改革步伐,两会时间窗口徐徐开启。在人们心中,这是一年中蕴含期待最多的日子。

“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发了广泛共鸣。“获得感”作为一个理解改革、展望未来的关键词,具有沉甸甸的民意分量,也喷薄着来自现实的热力。

何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从两会前夕媒体推出的各类调查中,可以获得直观感受——收入分配、反腐倡廉、社会保障、医疗改革、教育公平等成为热点话题,“起跑线上看公平”“把‘老虎’‘苍蝇’打下去”“让冤假错案更少”“让蓝天更多些”等网络留言表达社会诉求……从国计到民生,从主观到客观,“获得感”所追问的,有切身利益的保障,也有公平正义的实现,有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有政风社风的净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百姓之心为心,重视人民的“获得感”,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大潮的鲜明导向。在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公车改革、简政放权、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城乡养老并轨、“单独两孩”、打破“一考定终身”等改革举措,以破竹之势推进,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逐渐增强的“获得感”,让改革在人心深处写下了新注解。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如果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那么增进人民的获得感,也必是永无止境的努力。从迈出“最先一公里”,到跑完“最后一公里”,让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最是考验决心与勇气,最能检验韧劲与干劲。

在基层,群众有一种说法,去机关办事“不怕局长怕股长”。好好的便民政策,在中间的执行环节变形走样,让改革成效打了折扣。现实中,类似这样的“中梗阻”现象并不少见。近期一项问卷调查显示,仍有超过78%的受访者认为去政府办事“很麻烦”或“比较麻烦”;办一个手续,有13.1%的人跑了10趟以上。“干部不紧不慢,百姓急得团团转”,这样的现实感受警示我们,只有突破“中梗阻”,才能让改革具有“连上下而通之”的穿透力,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深化改革,破解“中梗阻”,还得在“实”字上狠下功夫。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就下好了先手棋;“凡是议定的事要分头落实,不折不扣抓出成效”,就能打好主动仗。

梳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经召开的十次会议的内容,不难发现,“落实”是总书记念兹在兹、一再强调的重要课题。今天的改革,是充满挑战的攀爬,非督检责实、抓铁有痕不可促之,非汇集众智、凝聚众力不可成之。突破“中梗阻”,多问问群众的获得感,既以之作为试金石,去检验改革的成效,去考察政策的落实,从而不断推动改革进程;又通过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社会对改革的认同感、自信心,从而不断凝聚改革力量。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法论。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2015,上承“十二五”收官,下启“十三五”开篇,是一日不可虚度的关键之年。一年之计在于春,当承载人民期待的代表委员们步入两会民主殿堂,改革巨轮开始新的起航,中国故事挥写新的篇章,千千万万人的生活也迎来新的希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让我们在这个春天共同为梦想耕耘,以扎扎实实的劳作,去收获一个硕果累累的未来。

做改革航船的奋楫者 2015-03-02 09:10

在改革航船上,是做“水手”还是“乘客”?这个问题,有多少党员干部在心里问过自己?邹碧华问过,不仅问过,而且用他47年充分燃烧的生命,写下了答案。

去年12月10日,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因病骤然辞世,上海司法改革的得力干将,倒在了改革征途中。得知他的感人事迹,网上网下,追忆怀念连绵不绝。人们称赞他,“一个真正的法律人”“燃灯者邹碧华”。

在一些人习惯对偶像质疑和解构的时代,人们为何纷纷为邹碧华献上如此闪亮的冠冕?从邹碧华关于“水手”和“乘客”的选择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对邹碧华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是在2013年一次关于“老鼠仓”案的新闻发布会上。当时,因案件存有争议,是不是要公开审理,还有不同意见。邹碧华却主张,不仅要公开,还要微博直播庭审,庭审结束后就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他直言,目前的一些规定并不太有利于打击此类犯罪,应继续修订完善。

不讳言问题,孜孜以求解决问题,让类似争议有解决路径可循,在更大范围促进公平正义。这样的话、这样的事,邹碧华不说、不做,也不会有人要求他,更没人会责怪他。但邹碧华选择了大胆地说,认真地做。在可为可不为之间,他选择了可为,选择做一个奋力划桨的“水手”,选择了主动担当,而不是袖手旁观的“乘客”。

作为司法改革航船的奋楫者,邹碧华奋力突破,寻求改革最大公约数,所思所为都是基础性的制度建设,未必能很快有成果。相反,为了改革的长远利益,他需要“一点一点往前拱着改革”,不怕得罪人,不惧“背着黑锅前行”,其中艰辛,难以言说。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说到底是因为,既然选择了做“水手”,就要有不计毁誉、“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

30多年来,改革航船上不乏邹碧华这样为改革事业殚精竭虑、破浪前行的奋楫者。本着推进国家进步、民众幸福的事业心,主动谋事、超前做事,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在各自领域,担当起推动改革发展之责。正是有这样的实干者,改革航船才始终鼓着希望的风帆,破浪前行。

但也有些人放弃了手中的桨,当起了“乘客”。或者是选择性地划桨,在船长看见的时候奋力划一划,风平浪静时轻松地划一划,遇到风浪时,则想着如何明哲保身。甚或站在一边,对奋楫者冷嘲热讽。平庸无为,抛弃责任,怎么可能做事,又怎么能成事?

邹碧华曾经说过:“做官是做事,有人只做官不做事,不担责任不出错,那不是做官,是混日子。”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蹚过改革深水区,越过激流、暗礁,亟待更多党员干部破除功利心,“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地干。”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名利也好,政声也罢,那些基于官衔、地位、权势而赢得的显赫声名,终将湮没于滚滚历史长河。惟有那些真正心系国家,愿为民众谋利、愿为社会文明进步倾力的奋楫者,才会在民众心中留下永恒的丰碑。

众多外国媒体把目光投向中国,前瞻即将召开的两会,观察中国发展最新脉动

中国再度进入“两会时间”。

据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政治学博士生专门研究了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总结了以下特点:过去几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社会和民生问题的议案逐步增多,中国在同时间段内最终落实的立法议程,也表现出了相应增多的趋势。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社会舆情与代表议案、代表议案与最终立法之间的紧密相关性,这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代表性”所在。

与民意同步,与时代同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焕发活力。

2014年4月,历经两年时间审议、听取多方意见之后,中国环境保护法实现25年来首次大修。《华尔街日报》评论称,此次修订将中国为保护空气、水和土壤所作的承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法律法规,将为环保行动提供更多施展空间和权利。大约4个月后,中国预算法施行20年来实现第一次修改,中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迈出重要步伐。《纽约时报》的分析是,此举意味着中国将采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解决地方债这个老问题。

“中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及时修改与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法律,注重以立法手段改善民生、满足社会需求,从根本上保障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发挥着关键性的引领作用。”西班牙东亚问题专家圣地亚哥·卡斯蒂约指出,“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回应了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呼吁,着力改善民生,是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

放眼寰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凝聚民意、有效治理方面具有鲜明优势。

当今世界依旧处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在不少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意识形态分化、利益集团博弈、政治极化加剧等诸多现实困境已经让一大批学者开始从改善民主实现形式这个层面展开反思。2014年,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查尔斯·库普钱发表文章指出,在整个西方世界,“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善治的需求与政府实际缩水的治理供给之间严重失调”,而“公众不信任、立法僵局以及特殊利益群体争夺日益稀缺的资源等问题,使政府几乎不可能战胜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凝聚力、执行力深刻影响着这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最广泛民意和务实决策之间架构起了坚实桥梁。正如日本国立山口大学副校长纐纈厚所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丰富了世界民主类型。

连日来,众多外国媒体把目光投向中国,前瞻即将召开的两会,观察中国发展最新脉动。越来越多的国际观察者意识到,需要深刻领悟中国几十年来成功故事背后的政治基因。

期待两会好声音 2015-03-02 09:08

中国又将进入“两会时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15年的全国两会受到更多关注,也承载着更高期待。

两会是中国的最高政治平台,也是透视改革发展的窗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啃下民生、金融、国企改革等硬骨头?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激发提质增效的活力?雾霾去而复来,如何让“APEC蓝”永驻天空?面对这些发展难点、改革焦点,代表委员积极履职、直面问题,建务实之言、献睿智之策,两会就会开得更有效率更富成果。

再好的制度设计,如果不能落到实处,也只会流于形式。激发两会的制度优势,离不开5000多名代表委员的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对代表委员而言,保持沉默,就意味着人民群众的缺席和失语;认真建言,民主政治才能更好地运转,改革发展就能汲取更多智慧、获得更多动力。期待两会好声音。

上一页 1 ...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