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国企业500强的评选揭晓,中石化以1.46万亿元的营业收入连续第五年位列榜首。据称,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26.0万亿元,入围门槛从上年的93.1亿元上升为105.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9月6日《北京青年报》)

看了一下榜单,关注了一下评选门槛,让人不禁产生错乱的感觉,这是500强吗?这些企业规模很大,而且入围门槛突破百亿元大关,这不是 “中国企业500大”吗?

可能在相关人士那里,大就等于强。但印象中,近年来围绕企业发展一个词用得很热:做大做强,显见,这里的“强”和“大”,是有本质不同的。“大”,更多指的是规模;而“强”,则强调的是运行质态,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代,质更多表现在科技、品牌身上。“大”和“强”谁更重要,自然界给了我们答案,一头肥猪比得上一头精干狼吗?以排名前十的企业而言,其数千亿上万亿的营业收入确实让人艳羡,然而,这代表它的“强”吗?公众没有忘记,近年来,这些企业一次又一次抹鼻子掉眼泪,称自己运营压力大,不断地向国家争政策要红利。这样一个企业大虽大,但强却未必。

据报道,中国企业500强的利润指标明显好于美国企业500强。似乎中国企业还是比较强的。问题的关键是,这里的利润有多少是来自充分竞争?有多少是凭公平公正手段得来的?打开榜单,500强们烟雾缭绕,油气熏人,而且国字号更是稳居前十。统计表明,中国企业500强中,六成多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正如论者所说,这其中很多企业的快速发展靠的是行业红利、资源红利和国家给它们的垄断便利,而不是管理红利。这样的500强榜单委实让我们激动不起来。

我们并不排斥大,但大必须建立在强的基础上。但纵观榜单,只见“500大”不见“500强”,只见油烟气,少见新(新材料)高(高科技)名(名牌产品)。这样的榜单或许迎合了某些人对“大”的崇拜,却不符合市场规律,从这意义上说,500强评选带来的,未必都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