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西岸时评 >> 评论热词 >> “沙漠排污”

媒体曝光的内蒙古腾格里沙漠污染问题,近一个月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然而当地有关部门却拼命捂盖子,一再为污染事件背书。直到近日中央领导相继对腾格里沙漠污染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这才使污染事件的处理有了实质性进展。

腾格里沙漠污染是个老问题,曾经被媒体多次披露,但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民众担忧此事再次成为“烂尾新闻”时,中央领导批示的出现,让事情峰回路转,污染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媒体监督发力获得这样的结果,只能说“多可喜,亦多可悲”。在当前仍出现靠中央领导批示才引起下级重视、才有助于问题解决的现象,实属不太正常。这一方面显示了社会有效治理机制的失能,唯有靠人治行为来矫正,对于建立良性的法治社会并非好征兆。

另一方面,依靠领导批示解决问题的治理模式容易滋生靠权力来推动问题解决的旧思维,造成社会运行功能低下,使社会问题越积越大,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片面追求地方局部利益思想的泛滥,最终危害社会安全。当民众正当反映问题的渠道被堵塞,合法权益被层层压制,民众只有不断上访,寻求更高级领导的关注,这种低效危险的治理模式当休矣。

再看今天的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一直以来,中央政府反复强调不能把污染带到西部,媒体也先后多次披露污染问题,但为什么今天的西部,水污染、废矿渣无序排放的恶性事件仍然时有发生?难道当地相关部门没有丝毫察觉?以往的事例表明,污染方之所以敢放肆所为,正是一些地方政府作为利益关联方,为取得政绩或者接受利益输送,故意对一些企业排污行为视而不见,从而导致相关监管缺位。所以,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地方政府追求“带血的CDP”的后果。

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也再次告诫我们,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项目必须遏止。严防死守防止污染,这是各级政府应坚守的经济发展底线。西部地区应该避免其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引进工业项目加剧污染悲剧的重演。

人格担保? 歇歇吧 2014-09-16 15:22

最近的官员们似乎都流行保证。刚刚有河北省水利厅某位干部的情人晒出分手保证书,称“双方自愿解除两性关系,男方一次性补偿女方贰拾万元整,并保证:男女双方今后不再有任何联系;不骚扰双方家庭;即日去医院打掉胎儿;不散播任何对双方不利的信息;从此互不干涉互不往来”,马上又有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某干部的保证书上网曝光,这位干部向情人保证,不再打她。显然,事情的曝光意味着上述保证的破产。

事实上,除了私生活领域,在公务范畴,我们的官员们也很喜欢保证。且不是写保证书,而是用“掷地有声”的语言,撂狠话。日前,针对有媒体报道内蒙古自治区腾格里沙漠腹地部分地区出现排污池的问题,阿拉善盟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安监局局长马巴依尔进行了回应。马巴依尔表示,从去年3月22日以后,此前当地的22家企业,现在生产的一共只有4家。“我们从去年的3月22日到今天为止,连一滴污水都没有排进废水池。”马巴依尔说:“我敢拿人格担保,没有埋到沙里面……我们晾晒区旁边还有5个观测井,每季度都要把井水拿去化验的。”

拿人格担保,是一句豪言壮语,但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说法。在华南虎假照的那个“周老虎”事件中,当时的陕西林业厅副厅长朱巨龙就曾经放话敢以乌纱帽来担保虎照为真。十年前,也就是2004年,“刘亮宝马彩票案”里陕西体彩中心主任贾安庆对媒体说:“彩票的信誉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不可能拿生命开玩笑。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弄虚作假,我拿我的头担保。” 最近比较著名的保证,是巧家县副县长、公安局长杨朝邦说:我以一个局长的名义和前程保证,赵登用就是此案的嫌疑人。

这些保证里面,有的确实保住了,但很多当初信誓旦旦的保证,后来都被“打脸”,但无论是拿脑袋还是押前程,也都没见到“人头落地”、“永不叙用”之类的后续。很多的豪言壮语,就像一阵气体一样随风而逝,越来越淡,消弭于人们的记忆。如果不是写稿子翻旧闻,可能都不会再有人想起。

在这些“用人格、党性、前程”担保的人看来,他的“人格、党性、前程”分量很重。但是对于事件当事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对于民心和政府信用来说,个人的这点东西,真真无足轻重得很。就比如说腾格里沙漠的污染事件,有没有排污,如果有,那么排了多少污,以事实为依据,有法律为准绳,从头到尾跟局长的人格一点关系都没有。随意的一句担保,实际上根本轻于鸿毛。

人格担保性质更恶劣 2014-09-09 16:00

近年来腾格里沙漠腹地建起工业园区将污水排进腾格里沙漠深处。一些足球场大小的排污池,有的注满墨汁样的液体,有的是暗色的泥浆,上空还飘着白色烟雾。专家透露,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后,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对此,阿拉善盟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安监局局长马巴依尔却表示,我敢拿人格担保,污水没有埋到沙里面。我们怎么可能把污水埋到沙子里呢,这不可能是事实。(9月8日《楚天金报》)

“我敢拿人格担保”,这话看似掷地有声,可光是“有声”有什么用呢?对这等“疑似”违法排污事件来说,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去处理,而不是“以担保为依据,以人格为准绳”去对待。 可是,我们的一些官员却偏偏要故作豪言壮语去担保,仿佛他们真的能够“担”起什么,“保”住什么,其实都不靠谱。

以往不少事件出现过官员的所谓“担保”,除了沦为笑柄,损害政府形象外,别无其他任何意义。如今,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安监局的官员又使出“担保”这一招了,其中一点是“以人格担保”。不知道他的人格值多少钱,但一个基本常识是:一个官员如果具有高尚人格的话,就不会随意拿来做担保。人家舆论监督发现问题,污水池里充满了乌黑的化学废水,味道也非常难闻,随机采访一些饭店啊还有黑车司机等,都说污染存在。作为主管领导,就该面对。有这回事就说有,没这回事就说无,正在调查就说结果还不清楚,调查无果就说自己确实搞不清楚,这才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舆论监督的态度。动辄先来“我敢拿人格担保”,这样的担保看似正义凛然,信誓旦旦,其实无非是为自身和排污企业开脱,这又岂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办法?

为何总有一些官员在关乎自身职能可能缺位的时候,在对部门形象可能不利的时候,在自己可能被追究责任的时候,会作出各种各样的担保?关键就在于,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看作是法治政府的一员,而是把自己看作部门利益的维护者。而如果官员没有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其“人格”也就毫无“含金量”可言,他们的“人格担保”,自然没有丝毫的可信度,倒是由此会掩盖矛盾,混淆视听,进而误事、坏事。以上述腾格里沙漠已经“疑似”被严重污染而言,主管部门既然想的是以“人格担保”来回避问题,推卸责任,还能指望他们会有什么作为?这比污染本身不是更糟糕吗?

近年来腾格里沙漠腹地建起工业园区将污水排进腾格里沙漠深处。一些足球场大小的排污池,有的注满墨汁样的液体,有的是暗色的泥浆,上空还飘着白色烟雾。专家透露,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后,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对此,阿拉善盟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安监局局长马巴依尔却表示,我敢拿人格担保,污水没有埋到沙里面。我们怎么可能把污水埋到沙子里呢,这不可能是事实。(9月8日《楚天金报》)

又是媒体曝光,又是迅速查处。并且是被曝光的当天就成立了联合调查组,速度不可谓不快,但人们不禁要问:查处为何总在曝光后?

近几年来所发生三鹿奶粉、染色馒头、毒豆芽、地沟油、问题胶囊、福喜过期肉等案件,都是通过媒体曝光引发社会关注后,监管部门才“迅速查处”。按照常理,监管部门应该是首先发现问题,经查处后由新闻媒体进行曝光。然而,从查处的这些案件来看,却是一惯性地、常态化地本末倒置,颠覆常理。这着实让人看不清楚、想不明白,监管部门为什么总是落后于媒体,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种种问题是没有发现?还是发现不了?还是姑息纵容?

从这起腾格里沙漠污染案件来看,化工园区为防范他人接近排污点,安排有多辆摩托车组成的巡逻队。这不能不说是明知故犯!是谁让他们如此的胆大妄为?如果媒体不曝光,是不是还不会有人过问?要让企业守法经营,决不能仅靠生产经营者的良心、觉悟、道德和自律,更需要加强监管。也就是说,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既是生产经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对监管部门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既要追查生产经营企业的责任,监管部门同样难辞其绺,也要追查监管部门的责任。

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加强监督管理是职责所在,必须管得认真,管得及时,管得到位,对于一些不良态势要及早发现,及早查处,并通过媒体公开曝光,引以为戒,这才算尽职尽责,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但愿今后能让“部门查处”先于“媒体曝光”逐步多起来,逐步成为一种常态。

针对媒体此前报道的,内蒙古自治区腾格里沙漠腹地部分地区出现排污池的问题,昨日,阿拉善盟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安监局局长马巴依尔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并对此进行了回应。当被问到有没有将废弃物填埋到沙子里,对地下水带来污染的问题时,马巴依尔说:“我敢拿人格担保,我没有埋到沙里面”。(9月8日《云南信息报》)

人格一词的起源(英文personality)自古希腊语persona。persona最初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而后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转意为“人格”。这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应出一个人外在表现。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由此可以看出,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

因此,环境安全局局长马巴依尔的所谓“人格担保”,其实就是一个空话,不知道他用人的虚伪的假的一面去担保,还是用人的真实一面去担保?这只能有他自己知道。再说,担保必须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他的“人格担保”,担保什么呢,又兑现什么呢?说白了,只是用这样的说法来混淆公众的视听,来推卸责任而已。

作为负责环境保护的官员,认真面对自己区域内环境保护上的问题,实实在在地干一些事情比说一百遍“用人格担保”这样的“空话”都显得重要。可当地企业“有没有将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排污池”?有没有“让其自然蒸发,然后将黏稠的沉淀物,用铲车铲出,直接埋在沙漠里面”?再说,今年3月,央视就对当地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的情况进行了曝光。牧民也一直在举报沙漠中的污染问题,但当地污染确实存在。因此,这位环境局长已经没有“人格”可言。

一些官员在出现问题时,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喜欢拿“人格”来担保,以为这样就会赢得百姓的同情,能取得组织上的原谅。实际上,这样的担保已变得一文不值。不仅有失斯文,也显得极不严肃。如果要真正愿意承担责任,就不应该耍嘴皮子,而是应该拿出事实证明自己的清白。

沙漠到底有没有污染,这个环保安监局应该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牧民代表、新闻记者等深入了沙漠当中化工园区,看看沙丘谷底到底有没有那些白色、黑色的排污管道?谷底的沙到底呈现什么颜色?沙下面到底是不是有黑色泥浆似的凝固物?如果确实有记者报道的污染问题,这位环境安全局局长就该用自己的职务、甚至自己的家产作担保。

由此看来,环境安全局局长的“人格担保”只是个一文不值的“空头支票”而已。这个沙漠是不是被污染,我们不能被这个局长的“人格担保”所迷惑,而是从这个担保中看出听出些“弦外之音”。沙漠有没有被污染,不仅关系到能否维护牧民的生存安全,关系到能否保护好地质条件独特、生态脆弱的腾格里沙漠。腾格里只有一个,毁掉不会再有。因此,有关部门不能被环境安全局局长的“人格担保”所蒙骗,而是正面出击,把这个事情查个水落石出,给社会一个交待!

【面对后果如此严重的沙漠环境污染、生态困境,人们显然没有理由无动于衷、漠然置之,不仅那些排污的化工企业,还有当地守土有责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都没有理由漠然置之。】

内蒙古和宁夏近年来分别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起了内蒙古腾格里工业园和宁夏中卫工业园区,引入大量的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沙漠(9月6日《新京报》)。

大量化工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沙漠,这样的环境污染事件,显然极其恶劣、令人触目惊心。因为它不仅直接污染了沙漠土壤和当地的大气环境,“每天臭气熏天,如果不戴口罩,没多久,不仅头疼,嗓子也受不了”;而且同时也对沙漠之下的宝贵地下水资源,构成了一种严重威胁。一方面,一旦化工污水渗入地下会直接污染地下水资源,另一方面,作为高耗水行业的化工企业,其生产过程本身又会消耗大量的地下水资源。这正像当地居民指出的,“这些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入沙漠,同时也在开采着地下水用于生产”。而在这种一面大量排污一面大量耗水的双重夹击之下,沙漠地区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势必岌岌可危。

众所周知,作为干旱少雨、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的沙漠地区,地下水不仅是当地民众赖以生存、也是维系当地脆弱生态系统的主要甚至唯一水源。因此,一旦这一水源遭到破坏,无论是被直接污染,还是被过量开采,对于当地的生存、生态环境,势必都将是难以救赎的灭顶之灾。诚如当地专家强调的,“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千百年来牧民们生存的栖息地不仅将失去,腾格里沙漠独特的生态环境可能也将面临严重威胁”,而据当地居民介绍,“因不断扩大的化工园区疯狂地开采地下水用于生产,水井里的水逐年下降”,“现在水位下降至少40多米”,“只想逃离家乡的污染”……

面对后果如此严重的沙漠环境污染、生态困境,人们显然没有理由无动于衷、漠然置之,不仅那些排污的化工企业,还有当地守土有责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都没有理由漠然置之。很明显,这一沙漠排污事件之所以会发生,除了那些直接排污的企业之外,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其实更加难辞其咎。

在这里,人们无疑有理由追问这样一系列问题:首先,对于化工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沙漠,为何未见当地政府环保部门及时制止、处罚、纠正?更重要的是,在原本干旱缺水、生态脆弱的沙漠地区,当地政府何以能够我行我素地兴建工业园区,并且引入大量不仅高污染而且高耗水的化工企业?这样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是否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依法进行过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难道为了化工企业眼前的GDP、税收、利润数字,地方政府就可以肆无忌惮地透支当地长远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宁肯牺牲“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必须意识到,高污染高消耗的工业园区、化工企业,之所以不宜盲目建设引进、“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不仅是因为在经济上,它们实际上往往是一种负外部性极大而效率极低甚至没有效率、既得不偿失也不可持续的低端产业,更重要的还在于,站在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看,免于污染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实际上就是维系整个人类社会繁衍生息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是时候以“刮骨疗伤”之法对腾格里沙漠治污了。不能因其处在沙漠地带,就放松监管,任其成污染肆虐的“无人区”。】

据新京报报道,因化工企业将污水直接排入沙漠,在内蒙古与宁夏接壤处的腾格里沙漠,也是中国第四大沙漠的腹地,出现了巨大的污水坑,记者日前在现场看到,该坑被插着不少排污管道,下面是黑色泥浆般的凝结物,发出一股恶臭味。遭曝光后,当地有关方面回应:已成立调查组对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和整改。

腾格里沙漠腹地,原本被誉为“像天一样浩渺洁净”的地方,可如今却出现巨型排污池,植被与水资源面临灭顶之灾,牧民不堪其“污”,堪称“沙漠之殇”。据了解,为防范外人接近排污点,涉事化工园区还安排了巡逻队。违规排污,已然变成煞费苦心的污染攻坚战,这似乎也印证了那句“鞭长莫及”的话。

实质上,这不是腾格里沙漠污染首次遭曝光。早在2010年,就有媒体曝光了宁夏一造纸厂将造纸污水排向腾格里沙漠事件。此后4年间,该工业园区污染问题屡遭披露。如2012年,央视曾对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违规生产进行过曝光,随后15家企业停产,另6家有污染预处理设备的企业仍可生产。或许正是如此,国家环保部在2014年初,还把内蒙古环保厅对腾格里化工园区的监督整改举措向全国通报。

但现在看来,这么明显的污水坑堂而皇之地存在,许多牧民正在沦为“环境难民”,这也让人怀疑:整改之后,为什么之前屡被曝光的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当地官方承认“可能监管不到位”,不到位是因对“污水坑”这明摆着的污染凭证未能实时“监测”出来,还是发现了疏于治理?而今介入调查,是否是“媒治”效应下的后知后觉?

当然,污水坑是之前排污留下的“历史问题”,还是整改后的“新病”,还有待调查,但无论如何,问题就摆在那,必须及早予以治理,如果查证后发现还有企业违规排污,更是应严厉溯责。

应注意到,尽管眼下“唯GDP论”随着政绩观矫枉而退烧,可在部分欠发达地区,对污染的容忍度仍很高,“环保经济排序”也是扭曲的。有些企业减污不到位、环保不达标,也毫发无损。在沙漠地带,哪怕“沙漠地下水污染后不可能修复”,可有些部门、官员的“责任荒漠化”,却构成一些企业排污的盾牌。

这无疑令人遗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已明确提出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还可能被究刑责。而明年将实施的新《环保法》,也规定将对污染企业按日连续计罚等。可在腾格里沙漠,这“天”大的污水坑,却成了一块疮痂,成了对当地有关部门、企业践履环保责任不力的叩问。

是时候以“刮骨疗伤”之法对腾格里沙漠治污了。对超标排污企业、监管不力的部门追责,只是“向污染宣战”的题中之义,更重要的,则是让环境监管对应约束落到实处,让“重典”真正起到震慑作用。也只有这样,沙漠才不会成污染肆虐的“无人区”,环保的呼声溅起的才不会是“污水坑”里的那一道道泥污水印。

【法律明确赋予环保局勒令污染企业停产的权力,为什么中卫市环保局不动用这项权力,而是放纵企业排污?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是典型的行政不作为,是将GDP置于生态环境之上,断了子孙发展的后路。】

日前,新京报曝光内蒙古和宁夏交界处的腾格里沙漠存在企业非法排污现象。一时间“腾格里沙漠腹地现巨型排污池”引爆舆情。

之后,新华社记者在宁夏中卫市的确发现有一家企业——宁夏明盛染化有限公司多年来将污水池建在沙漠中,并已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目前该企业的老厂区已被永久性关停。中卫市环保局局长俞振国称:该企业曾很长时间漫无边际地直接将污水排放到荒漠,直到2004年后才改用了污水池。

应该说,“腾格里沙漠腹地现巨型排污池”的真相还未水落石出。新华社只是调查到了宁夏方面一家已停产的污染企业,相关地区还有没有其他污染企业,这些企业是否已全面停产,都有待全面调查。至于腾格里沙漠内蒙古方面的问题,今年5月份环保部公布的《第一季度重点环境案件处理情况》中的表述是“内蒙古自治区腾格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停用、企业私自排污及污水管网跑冒问题”。看来腾格里沙漠的“私自排污”并非无中生有。

而仅就目前被确证的问题来说,已经很严重。一是中卫市环保局证实,至少之前的确发生过污水直排沙漠的严重污染行为,二是当地村民称:污染企业这十来年,很少受到行政处罚。中卫市环保局的解释还振振有词:“很少开罚单,因为认为只有搬迁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关停、搬迁企业的权力不在环保部门”。

法律明确赋予环保局勒令污染企业停产的权力,为什么中卫市环保局不动用这项权力,而是放纵企业排污?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是典型的行政不作为,是将GDP置于生态环境之上,断了子孙发展的后路。

要治污染,先治渎职。解决地方污染问题,先要打痛那些被畸形政绩观冲昏头脑的地方官员,这样环保法律才能刚性运行,污染大户才不会有恃无恐。让人欣慰的是,全国检察系统正加紧查办污染背后的官员渎职问题。去年1至10月,全国共查办危害生态环境的渎职犯罪889件1119人。

其二,大家还记得,去年春节期间,传得沸沸扬扬的“企业利用渗井将污水排入地下”事件,因为一时没有找到相关企业而告偃旗息鼓。但去年6月,两高推出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将“私设暗管或者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等排放、倾倒、处置……有毒物质的”,列入“污染环境罪”的立案、定罪的标准。

如果这次确能证实企业利用污水管或者渗坑,将污水直排腾格里沙漠,那么仅排污行为本身,就足以按刑事案件立案追究“环境污染罪”,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处罚问题。鉴于腾格里沙漠排污事件,早在2011年就有媒体曝光,至今当地行政部门都没有给出让人信服的调查结论。希望公安、检察部门尽快启动司法调查,彻底查清腾格里沙漠的排污问题,以及背后究竟有没有监管部门的玩忽职守乃至腐败问题。

腾格里沙漠被污染散发恶臭官方:正调查整改

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后,经过自然蒸发沉淀下来的黏稠物,这些物质被用铲车铲出,直接埋在沙漠里面

在一些洼地,可以看到一根根直接插入沙里的黑色橡胶管道,这些管道周边的细沙呈黑色。踢开表面,下面是散发着臭味的黑色凝结物

■ 社论

是时候以“刮骨疗伤”之法对腾格里沙漠治污了。不能因其处在沙漠地带,就放松监管,任其成污染肆虐的“无人区”。

据新京报报道,因化工企业将污水直接排入沙漠,在内蒙古与宁夏接壤处的腾格里沙漠,也是中国第四大沙漠的腹地,出现了巨大的污水坑,记者日前在现场看到,该坑被插着不少排污管道,下面是黑色泥浆般的凝结物,发出一股恶臭味。遭曝光后,当地有关方面回应:已成立调查组对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和整改。

腾格里沙漠腹地,原本被誉为“像天一样浩渺洁净”的地方,可如今却出现巨型排污池,植被与水资源面临灭顶之灾,牧民不堪其“污”,堪称“沙漠之殇”。据了解,为防范外人接近排污点,涉事化工园区还安排了巡逻队。违规排污,已然变成煞费苦心的污染攻坚战,这似乎也印证了那句“鞭长莫及”的话。

实质上,这不是腾格里沙漠污染首次遭曝光。早在2010年,就有媒体曝光了宁夏一造纸厂将造纸污水排向腾格里沙漠事件。此后4年间,该工业园区污染问题屡遭披露。如2012年,央视曾对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违规生产进行过曝光,随后15家企业停产,另6家有污染预处理设备的企业仍可生产。或许正是如此,国家环保部在2014年初,还把内蒙古环保厅对腾格里化工园区的监督整改举措向全国通报。

但现在看来,这么明显的污水坑堂而皇之地存在,许多牧民正在沦为“环境难民”,这也让人怀疑:整改之后,为什么之前屡被曝光的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当地官方承认“可能监管不到位”,不到位是因对“污水坑”这明摆着的污染凭证未能实时“监测”出来,还是发现了疏于治理?而今介入调查,是否是“媒治”效应下的后知后觉?

当然,污水坑是之前排污留下的“历史问题”,还是整改后的“新病”,还有待调查,但无论如何,问题就摆在那,必须及早予以治理,如果查证后发现还有企业违规排污,更是应严厉溯责。

应注意到,尽管眼下“唯GDP论”随着政绩观矫枉而退烧,可在部分欠发达地区,对污染的容忍度仍很高,“环保经济排序”也是扭曲的。有些企业减污不到位、环保不达标,也毫发无损。在沙漠地带,哪怕“沙漠地下水污染后不可能修复”,可有些部门、官员的“责任荒漠化”,却构成一些企业排污的盾牌。

这无疑令人遗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已明确提出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还可能被究刑责。而明年将实施的新《环保法》,也规定将对污染企业按日连续计罚等。可在腾格里沙漠,这“天”大的污水坑,却成了一块疮痂,成了对当地有关部门、企业践履环保责任不力的叩问。

是时候以“刮骨疗伤”之法对腾格里沙漠治污了。对超标排污企业、监管不力的部门追责,只是“向污染宣战”的题中之义,更重要的,则是让环境监管对应约束落到实处,让“重典”真正起到震慑作用。也只有这样,沙漠才不会成污染肆虐的“无人区”,环保的呼声溅起的才不会是“污水坑”里的那一道道泥污水印。

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与宁夏中卫市接壤处的腾格里沙漠腹地,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当地牧民的主要集居地。然而,就在这片浩渺无际的沙漠深处,记者却看到了一片“天”一样大的污水处理坑。(9月7日《新京报》)

化工厂向沙漠非法排污事件一经曝光,就成为轰动全国的爆炸性新闻。公众看到记者镜头记录的一幅幅画面,硕大宽广的排污池、蒸发池,黑乎乎的污水、沙丘,不禁为腾格里沙漠的生态环境担忧,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忧虑。同时,很多人都对非法排污企业无比愤怒,对政府部门的纵容感到痛惜,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沙漠被污染毁掉吗?

腾格里沙漠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甚至可能形成地质灾害,成为大自然报复人类的工具。从各方面的报道可知,腾格里沙漠里的化工厂众多,都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杰作”,当地政府这么做就是为了创造更多GDP,为地方政绩添砖加瓦。

而在这些化工厂里面,很多都是东部地区所淘汰的污染企业,因环保治理不过关,或者“腾笼换鸟”而被迫迁移出来的。本来是要遭淘汰掉的落后企业,却赶上西部大开发的“良机”,成为西部省份争抢的“香饽饽”。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虑,部分西部地区不仅给予各种优惠政策,而且放松环保评估和监督环节,对企业非法排污不管不问,甚至于主动为其遮掩,致使出现企业由东向西转移的同时,亦呈现“污染西迁”的怪现象。

事实上,化工厂沙漠非法排污现象,并非首次遭遇媒体曝光。早在两年前,央视就曾对该工业园区违规生产进行过曝光,当时亦对涉污企业进行过整治。按照工业园的说法,目前15家企业都已停产,另外有6家企业按照相关规定,有污染预处理设备,仍在生产。可是,记者暗访却依然发现企业违规排污,甚至在当地都是公开的秘密,居民向媒体举报后,反遭到地方政府的调查,亦折射污染企业受到地方保护。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各地民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则成为社会和民众面临的重大风险,治理污染迫在眉睫。目前,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众的环保意识很高,对治污的要求非常强烈,亦迫使地方政府加大治污力度,将部分不合格的污染企业关停。可是,这些企业并非都被彻底关掉,而是换个地方继续生产,经济落后的西部就成为它们的“天堂”。

“沙漠排污”事件只是污染西迁的一个缩影。除了腾格里沙漠之外,其他地方亦有类似情况存在。西部经济固然要发展,但绝不能再重蹈覆辙,地方政府要严守环保关,不能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须知,西部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经不起折腾,如果放纵污染行为,将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恶果。

日前,媒体曝光内蒙古和宁夏交界处的腾格里沙漠存在企业非法排污现象,新华社记者在中卫市采访发现,确有一家企业多年来将污水池建在沙漠中,并且已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目前该企业所在的老厂区已被永久性关停。周边村民反映,十几年来,企业一直违法排污,但却很少受到处罚。中卫市环保局介绍,他们日常也会对企业排污进行监管,但很少开罚单,因为认为只有搬迁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般的整改没太大实质效果。

“十几年来,企业一直违法排污,但却很少受到处罚。”轻松一句话,背后得有多么沉重复杂的纠葛。因为企业是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为政者的政绩,甚至利益输送的源泉。利益的深度钳入,企业对地方的“奉献”,都可能导致为政者放低要求,网开一面,才会造成久病难治的环境污染。而具体的执法部门并无关停、搬迁的决策权,甚至开罚单也解决不了问题,或是开罚单也受到阻碍,只好踢皮球,踢到哪里算哪里。

这种污染长期得以持续,关键是成本的获益者与承载者非并一个主体,而且两者的博弈力量极为悬殊。前者是企业利润的占有者,以及从企业身上获得税收、好处的地方政府及官员,后者是承载环境污染后果的民众,后者相对于前者软弱无力。

还有,企业相对私域,为极少数人所有,而环境是“公地”,为“无数人”所拥有,难以进行产权界定,污染环境就是典型的“公地悲剧”,没有人真正出头伸张,即便伸张,也可能被当地以种种理由推脱掉,污染造成的后果需要今人甚至子孙来承担。

可见,环境污染的背后,是博弈力量的失衡。对上,环境污染的获益者打着“发展”,“维稳”的招牌,像是以其盾防其矛,加之体系内的监管难避“内部人”的干扰,往往让各种防污治污法规和中央的三令五申变成强弩之末。对下,环境污染的获益者打着“税收”、“就业”的招牌,把污染问题掩盖掉了,往往畅行无阻。

让环境污染这种得难偿失的现象减少(包括产业转型之后,因为高科技、低耗能、低污染也仍然有污染),只寄望于地方有环保意识,企业家有社会责任,仍然是不够的。最终需要改变目前这种博弈力量失衡的状态,中央要加大立法和惩处污染环境者的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痛代价;地方政府要做市场公正的管理者而非经济组织,要与企业脱掉太多的瓜葛,成为中立的力量;民众要成为制衡环境污染冲动的重要力量,这就要让民间环保组织发展壮大,让民间力量崛起,让公益诉讼完善起来。如此,地方才会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开辟新税源,从而减少或告别环境污染。

总之,民众在地方发展中有话语权了,足可以左右地方发展方向,真正成为当地的“主人翁”,就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主动维护他们自己的生存环境。

廖保平(湖北 编辑)

最近几年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起了内蒙古腾格里工业园和宁夏中卫工业园,引入了上百家化工企业,周边的化工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入沙漠,以至数个足球场大小的排污池并排出现在沙漠,其中两个排污池注满墨汁一样的液体,另两个排污池是黑色、黄色、暗红色的泥浆,其状惨不忍睹。(见9月8日《新京报》)

污染不是一天炼成的。现在看来,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能够得以曝光,已殊非易事。污染是触目惊心的,而一些地方一些人防止举报和曝光污染环境的糟糕状况,更是令人难以置信。当记者乔装打扮进入腾格里沙漠腹地,当地牧民和知情人都婉言推辞不敢带路。为防范本地人、外来不明身份的人接近和曝光排污点,化工园区专门安排有多辆摩托车组成的巡逻队。

显而易见,环境污染之所以达到如今这个地步,实施污染者绝非唯一,必然有共谋者。不然为什么某些供职于环保部门的人,也常会莫名哀叹:靠环保部门一家之力,靠一部分环保工作者,某些企业碰不得,某些污染治不了呢?

以腾格里沙漠环境污染案件为例,诸种“防治”举报污染的措施令人疑窦丛生。看守排污池不让外人靠近的巡逻队是些什么人?是企业的人吗?又不大像。毕竟排污企业涉及内蒙古腾格里工业园和宁夏中卫工业园的大量化工企业,一家企业不可能去出资组建污染池巡逻队。如果是当地园区管理者或者地方政府出资组建的,那么这些人花着纳税人的钱,却干着保护“环境污染”的勾当,这说得过去吗?

为什么当地牧民和知情人都不敢带路?至少说明地方环保等部门不得力甚至于已经失守,而地方政府更是早已偏心到实施环境污染的一方了。至于当地环保局长在谈到沙漠排污池事件时,要以人格担保没排污水,我不知道这个时候还说这种“外交辞令”,除了证明其不失职渎职外,能算是一种什么样的应对技巧了。

种种情形表明,某些地方,在防止举报和曝光环境污染方面的措施,远比防治环境污染更为得力了。假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的社会,能够像“震慑”知情人和举报者一样,营造出震慑实施污染者的效果;负有职责的环保部门除了奢谈人格之类的漂亮话之外,还能够像看守污染池的巡逻队一样勤奋,保护环境,真有那么难吗?

在保护环境方面,企业的环保责任、社会责任固然是不能都作指望的,而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呢?过去,舆论总是指责相关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不能够认真地履行保护环境职责,现在看来远不止于此。换言之,哪怕不能认真履责,只要不采取“得力”措施,去打击群众举报,阻挠媒体曝光、干涉环保志愿者的行动,环境污染谅也不至于这么严重,实施污染者谅也不至于如此胆大妄为了。

□ 采桑子(武汉 职员)

连日来,腾格里沙漠被企业排污污染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在宁夏中卫市,一家企业因多年来将污水池建在沙漠中污染环境,厂区被永久性关停。

向沙漠排污,刷新了人们对执法缺位和环境恶化的感知。如此恶行,必然要被严厉喊停,加强问责监管。但这终究是“马后炮”,很多悲剧,从招商开始就可避免。

一些地方政府有着严重的“招商病”——不论地方实际、不管环境承载力,只要能带来GDP和就业,任何企业都可“上马”。此次排污涉事企业在建厂时就是老厂子、老工艺,环保设施跟不上,只有眼看直排直放。更要命的是,一旦招商落地,这些“带病”企业往往请都请不走。中卫市环保局称,“只有搬迁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般的整改没太大实质效果”。这是多么痛的领悟!但是,这些后果在招商之初不就应有考量吗?

不是什么钱都能挣,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引进。招商引资是门技术活,要因地制宜、长远谋划。有必要优化考评指标,治治地方政府的“招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