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西岸时评 >> 评论热词 >> 元宵碰情人节
双节碰,情可共 2014-02-14 09:16

今年元宵恰逢西方情人节,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意外获得有趣的对话契机。花灯和玫瑰辉映,汤圆与巧克力争甜,在这样一个美好日子里,不少人却为“回哪里”这个问题所纠结。

工业化和人口迁徙改变了家庭结构,联合家庭、主干家庭衰落解体,被核心家庭取而代之。家庭改变的不仅是规模,还有性质。传统大家庭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现代家庭则以夫妻关系为主轴。妇女地位上升,家庭轴心由纵向变为横向,标志着婚姻家庭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家庭由经济生产、生活生育的共同体,逐步变成具有高度情感属性的物质精神结合体。

然而,在不知不觉中,新型婚姻家庭对传统文化却产生了疏离。尤其是在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情感淡薄,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成年子女组建家庭后,往往搬离父母的居所。空间疏离与情感疏离相互强化,不但平时缺少陪伴,即使过年过节的合家团聚,都渐渐无法保证。甚至人回来了,心却没有回来,难得一次的团聚,并没有期待中的温暖甜蜜。如何重新确认、修复备受损害的家庭价值,使其与类似“情人节”这样的新型伦理观念和谐共生、共存共荣,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更好发挥效益,成为现代化中国重新面对的课题。

针对婚姻家庭的这种变化,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保障老年群体的正常生活。但国家制度主要承担经济保障,对于老年人亲情的渴望、陪伴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往往能力有限。成年子女不但是老人的精神支柱,而且是他们与社会联结的重要纽带。割断了这个纽带,老人就很容易被时代抛弃、被社会遗忘,成为孤独而静默的人群。英国卫生部长亨特曾经谈到,英国有几十万孤独老人被社会遗忘,这是“国耻”。他呼吁英国人学习中国的孝道文化,吸取中国人照顾老人的经验。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极度重视家庭价值的中国社会,合家团圆、共享天伦的元宵节,已经渐渐不敌个性解放、私人独处的情人节,这确实让人难免遗憾。

其实个人情感与家庭价值并不矛盾,两者甚至相辅相成。正如元宵节与情人节,并非一定此消彼长,甚至非此即彼。今年的两节重合,花灯与玫瑰可以锦上添花,汤圆和巧克力也可以美美与共。古老传统与时髦新潮款曲互通,共同指向人类美好的情感——亲情与爱情。无论是家人,还是情人,此情可共,唯愿珍惜。

今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恰巧和西方情人节(2月14日)赶在了同一天,这样一来,是手捧鲜花送情人,还是家人团聚吃元宵,抑或两节都过?人们不禁会问,“土节”和“洋节”PK,谁更占上风?

“甜元宵敌不过艳玫瑰”“洋玫瑰盖过土汤圆”,媒体上的声音好似一边倒,洋节显然更受追捧。两节相逢,让原本可以制造两个噱头的商家,在商品促销上更愿意趋向洋节。于是,满街的广告上,“情人”二字格外突出,“团圆”却被挤到了一边。

洋节对节日经济的“蚕食”,追本逐源,还是由于近年来人们节日观念的转变和生活习惯的变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走到今天却有些“力不从心”。曾经的浪漫变成历史,仪式变成负担。据一项调查显示,喜欢过洋节的绝大部分是年轻人,一半以上的年轻人是为了“快乐”才偏爱洋节的,他们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找个时间和理由表达情感,是我们渴望过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沈从文在《边城》里记叙了一段女主人公翠翠过中秋节的感受,“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在“那个端午”,翠翠遇到了“眼眉秀拔出群”的傩送,于是情窦初开,挥之不去,于是“那个端午”就成了翠翠的“情人节”。

节日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表达情感。和传统节日相比,一方面洋节的主题明确直接:情人节表达对爱人的情意,母亲节表达对妈妈的感激;另一方面在形式上也比较随意: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互赠礼物、万圣节的魔鬼面具,它让人们很容易就找到情感宣泄的渠道,成了聚会、开心、狂欢的盛宴,成了张扬心情的理由。在大多数年轻人看来,洋节更像是为自己过的。

反观我们的传统节日,虽然每个节都有自己的主题,但内容交叉、重复,比如元宵庆团圆、中秋庆团圆,除夕更要团圆;清明纪念先人、端午纪念先贤、中元节纪念先人,除夕也要纪念先人。大大小小的节日总围着祈福、平安、团圆的主题转,反而给人造成“情感表达太模糊,一腔柔情无处掷”的尴尬。

至于形式上,过传统节日总是过分地强调物质,特别是饮食,使很多节都成了“美食节”:春节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吃完了,节便过完了,对于节日的记忆似乎只剩下胃里的一堆残羹。中秋赏月,元宵花灯、清明祭祖、端午赛舟、七夕乞巧、重阳敬老,我们的传统节日不能只停留在“舌尖上”,那些看似呆板、无意的节日仪式凝聚着我们祖先几千年来的美好愿望和朴素情怀,它无滋无味,却更动人心弦。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欧阳修的《生查子》反映的就是当时元宵节的情景:花灯如簇,情意绵长,就算没有吃元宵,这样的感情也让千年之后的我们感到动容。当下,不妨借着元宵节与情人节pk的“契机”,找回我们传统节日该有的情致与兴味。

为让广大群众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元宵节来临之际,太原市推出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以欢庆传统节日。(2月13日《山西日报》)

当许多人沉湎于酒桌、舞场、麻将桌等活动时,便失去了了解传统民俗文化的机会,元宵节也难免越来越清淡寡味。

必须看到,当今很多人身上浮躁文化蔓延,传统民俗传承已经出现诸多遗忘、断层;如果再不弘扬加大力气传承,诸多传统文化就会淡化和消失。本该民俗绽放的欢乐元宵,却被各种浮躁、喧嚣、慵懒文化等充填,经典传统元宵节文化“无可奈何花落去”,令人惋叹。

过传统节日就要过出民俗味来。元宵节很大层面就是对经典传统文化传承责任的检阅,让元宵节民俗文化精彩绽放不仅是添加节日欢乐,更有一份传承责任。

元宵节前夕,河南洛阳加大对违法违规生产、销售、燃放“孔明灯”等行为的查处力度。(2月13日《大河报》)

祈愿圣品“孔明灯”的易燃性几乎等同于“流动的火源”。而“孔明灯”引发火灾的新闻不绝于耳,因此禁“孔明灯”应该成常态。

现实中,一些地方习惯在节日前夕颁发或重申孔明灯燃放禁令,禁止销售、燃放“孔明灯”,但这只是短期行为,而且这些“地方规定”漏洞很大。首先,燃放孔明灯不止发生在节日期间,平时也有人燃放,平时燃放的孔明灯一样存在安全威胁。二是禁令范围仅仅局限于“本地”还不够,因为孔明灯是随风流动的,可能从暂无禁令的甲地飘到已有禁令的乙地。这样,对甲地的燃放“孔明灯”者难以处罚。

笔者在此建议,国家应该出台相关规定,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燃放“孔明灯”;同时出台处罚细则。而在禁令出台之前,笔者呼吁市民加强自律,自觉做到不买、不放“孔明灯”。(余清明)

今年情人节,徐州市各县市区民政离婚登记处都将不接受离婚登记,希望能让离婚的怄气夫妻冷静一下。(2月13日《彭城晚报》)

此举对于那些仅因怄气而闹离婚的夫妻来说,有了一个临近破碎婚姻的缓冲地带,或许真的能够挽救一部分即将破碎的婚姻。

可是,这样的做法也还是有点别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公民结婚自由、离婚自由。民政部门此举有否侵犯了一部分人的合法权益之嫌?

另外,情人节是星期五,正常的工作日,在正常的工作日里,所有的机关单位都必须在岗在位,必须开通所承担的所有业务。这个在岗在位自然包括民政部门离婚登记处的工作人员。那么,在情人节这一天里,停止办理这项业务师出无名,也违反机关单位管理规定。

当然,情人节不办理离婚证的举动是柔情的,但在法治社会,我们不能好心办了“错事”。(郭元鹏)

2月14日,既是中国传统的农历马年元宵节,亦是西方情人节。19年一遇的浪漫“邂逅”不但催生了不少新商机,这一天到底该怎么过,也成为了近期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双节合一,且都有标志性的代言物,一个是玫瑰,一个是汤圆,这应该是商家们最为亢奋的卖点之一。只是笔者在想,那些精明的商家,会不会想出个卖汤圆送玫瑰的捆绑营销。

按正常逻辑来说,这似乎不太可能。毕竟价格因素摆在那。一束玫瑰的价格放在情人节,那最起码也得一百元往上。而汤圆作为土生土长的应景食品,由于甜度大、难消化,好像最近一直都不太走俏。这也让相关生产者挖空心思,想出个水果、营养等其他概念糅合其中。

汤圆的冷落,和月饼的路子倒是如出一辙。传统节日演变到现在,却渐渐囿于成了由食品来扛大梁的局面。譬如月饼、粽子以及汤圆等等,江南地域在清明节的时候还有艾叶果。这些食品成了中国佳节中当仁不让的主角。而老祖宗融合在节日中的喻意,则有种渐行渐远的意思。

而洋节却是异军突起的感觉。当头炮的就是圣诞节和情人节。圣诞老人作为这个全世界通行的快乐传播者,早已经是深入国人之心。而情人节里的讲究、含义,则更被我们年轻人放大许多倍。

西方节日在中国完美登陆,是不能用简单舶来品来定义。而在回头看中国传统佳节,总感觉被稀释了什么。仔细想想,其实不难发现,应该是种类似于“乡愁”的东西被淡忘。我们在品读“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的词句,却很难浮想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意境。后古典时代远离我们而去已经不止一百年,但我们却还在并不存有的记忆中,去勾勒那种宛如水墨画的那种缱绻。

情人节好像也不是啥新生事物。有故事说是脱胎于公元三世纪的罗马帝国时代,本是为纪念教徒瓦伦丁和一个典狱长女人的凄美爱情故事。当然,现在的人们根本不会在乎这种俗套的情节。而是以节日之名来找个乐子,加上电影和歌曲、小说的立体轰炸,搞得这情人节不过得销魂浪漫,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节日能反映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要说这还真有,就是那些较真的人。想想看,节日都已经无国界化了,那中西合璧岂不是美事?都说这好事成双,今天两个节日一起过!送束玫瑰给心爱的姑娘,然后带她回家见下父母,吃个汤圆,给这马年春节划上圆满的句号,岂不美哉?有的时候,还真得没心没肺一下。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有对先人遗泽蹈厉发扬的自信,也需有对时代潮流的感知和融入。

月满冰轮,人约黄昏。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姗姗而来。2月14日,元宵节与情人节碰头。不少年轻人陷于甜蜜的烦恼,做起亲情与爱情选择题:当汤圆遇上玫瑰,陪“佳人”还是陪家人?

鲜红的玫瑰与雪白的元宵迎头撞上,这并非文明的冲突,而是一段东西方节日相互融合的佳话。细看古老的元宵节,两千年来正是在各种文化浸润下才渐渐圆润而璀璨。

元宵节从秦汉的祭太一神发端,佛教称其为参佛吉日,道教以燃灯来愉悦天官,民间信奉元宵时能散百病,清代加入舞龙、跑旱船、踩高跷等“百戏”元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更古已有之。平时不出闺门的大姑娘小媳妇,借上元观灯之机向有缘人一通情愫。玫瑰与元宵,原本就佳偶天成。有网友戏言,今年的2月14日,是十九年一遇的绝佳上门节,何妨带着恋人见父母,捧着玫瑰吃元宵?

值得关注的,还不是洋节与土节的交融,更有节日中文化味道的探寻。不独元宵,像端午,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如今却几乎只剩下吃粽子。再如七夕,有鹊桥相会的浪漫传说,也是姑娘们乞巧、展示女红作品的女儿节,而今成了商人的促销良机。中秋在古代更像民间狂欢,深夜弦重鼎沸,儿童连宵游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何等兴奋热闹!

祖先是在用怎样一种轻松的、活泼的、健康的心境,设计并享受节日带来的快意人生。在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正在全球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如果将这样的美妙节日,拱手让给商家设计,让浩然的中国气派、丰富的文化信息精气神,被一个“吃”字填满、一个“钱”字主宰,甚至还成了一些人暗度陈仓的送礼佳期,把个月白风清的雅事,弄成了焚琴煮鹤的荒唐,岂不让人扼腕?

反思过节方式的单调、苍白甚至恶俗化倾向,媒体、商家及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健康生活理念,都需重新补课。过节,咱要吃美食,也要有载体品味中国人那活泼昂扬奋发的文化气韵,品味那缕来自文化传统中的绵绵远香。我们过着没有线装书、没有长袍马褂的现代生活,但是,我们仍然庆幸拥有唐诗宋词、孔子屈原、京剧昆曲、长江长城……

汤圆与玫瑰,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大片,民歌与交响乐,莫言与莎士比亚……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类似的碰撞与选择层出不穷。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够安然倚靠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稳住改革开放30年的浩荡底气,敞开纵横九万里的广阔胸怀,更藉着互联网与掌上移动终端的普及,如此切近、如此全面、如此多元地感知世界的丰富、展示自己的独特。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节日。温饱之后的我们,开始享受从容的闲暇时光和快乐节日。一方面向老祖宗求取文化薪火,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沐浴着欧风美雨,包括年轻人喜欢的圣诞夜礼物与情人节玫瑰。

上元、端午、中秋,近年来重新被国人仔细端详的这些中国节,承载的是融入国人骨血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风流蕴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有对先人遗泽蹈厉发扬的自信,有对民族文化真正的鉴赏能力,也需有对时代潮流的感知和融入。

再过一天,2月14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有意思的是西方的情人节也在同一天,根据万年历显示,两节相遇的日子,约19年方可轮回一次。记者随机采访了21位行人,其中有19位表示会优先选择元宵节,把亲情放在的第一位。(2月12日,中国传媒网)

在这一天,是过元宵节,还是过情人节?这并不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我们也不必为此纠结。这两个节日都以“爱”为主题。只不过,元宵节更注重亲情,情人节更偏向于爱情。但这两种感情并不互斥。

元宵节与佛教有关,情人节与基督教有关。两种教义都都提倡“有容乃大”。因此,它们的相遇不仅不“打架”,还可对方加分。比如,在团圆的聚会上吃过元宵,再给家人送上一束玫瑰或一盒巧克力;同样,约会时送给爱人的礼物,也可以因此而与从不同。

近年来,受西方思潮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再加上商人重利,洋节越来越受推崇。尤其是我国青少年,他们对元宵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意识,反而越来越淡化。若非要较真“家人”和“佳人”谁赢谁输,反而容易陷入文化的不自信。

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党的十八大又明确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217.69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127.67亿元,中国文化正在逐渐觉醒,占据主要阵地。

因此,2月14日这天,无论你吃的是巧克力,还是元宵,或者二者通吃,全在于你。不论这个节怎么过,只要我们和最亲爱的人在一起,过得高兴就行。

春节期间,杭州小伙子小陈和女朋友去女方家见准丈母娘。闲聊之中,小陈流露出想结婚的意思。准丈母娘虽然并没有直接反对,但女方家长“结婚了没有房子不像个样”还是刺激到了小陈。受准丈母娘刺激,小陈回去取出了工作5年来的全部积蓄20万元,花几个晚上折成999朵玫瑰,赶在女友生日之前,向女友求婚。(2月13日《贵阳晚报》)

小伙子用工作五年的全部积蓄,折成999朵玫瑰求婚,朋友们都担心他最后会人财两失。但当事人并不这么看,反而只想“为爱疯狂一把”。如果“丈母娘经济”是当下屌丝们的最终宿命,那就当拿20万买个“死心”吧。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杭州小伙儿想结婚,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准丈母娘为了女儿的幸福,考虑周全,在挑女婿的过程中,谈及房子、车子、票子也算正常。偏偏这位杭州小伙有些神经过敏,他一着急,取出20万积蓄,赶在女友生日之前折出了999朵“钱玫瑰”。可他的“玫瑰攻略”能否让准丈母娘回心转意呢?

我想,此事的结果无非有两种。老人家点头应允,或者她不同意。若是前者,准丈母娘不过是善意提醒,说说而已,并无刁难之意,小伙子真是“想多了”,但还算没有白忙活。若是后者,说明准丈母娘不懂浪漫,且把金钱看得比爱情重要,那他真是要人财两空了。假如能换成200万、2000万,或许他还会令她回心转意呢。

不过,小伙子啊,你可千万别着急!你是在和你的女朋友谈恋爱,可不是在和你的准丈母娘谈生意啊!女友嫁人的这一关,虽说很重要,但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步入婚姻的殿堂,靠的是感情基础。如果双方的感情坚如磐石,牢不可破,准丈母娘的干扰怎会奏效?因此,只要那个她是你决计托付一生的人,忠贞不二,相互付出,你们一定会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