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五粮液集团落下国企公车拍卖“第一槌”;沈阳大东区首批拍卖121辆公车;公车司机开始辞职改行……公车改革迟滞不前的情况正在好转,然而公车浪费、车轮腐败问题,在新一轮治理中又面临新问题:有公车被内部人士低价买走;有地方虽经拍卖程序但不公开,存“暗箱操作”;多地发放车贴被指“变相增加干部福利”……

就像当年国企改革MBO(管理层收购),让一些国企管理者以超低价格获得企业所有权,在国资惨痛流失的冰棍融化过程中实现一夜暴富;如今的公车拍卖,虽然价值上不是一个量级,道理却完全一样,在有些地方变成“掌勺者自肥”。豪车频现的公车拍卖中,内部人士以超低价拍得,是可以想见的腐败,凡是有点关系,其实都能获得“暗箱操作”空间,反正公车能卖多少钱根本没个准数,公家的钱卖多卖少也少有人关心。

以公车改革名义,作为国有资产的公车,就像无主财产一样被随意处置。而在此过程中,公众惊奇地发现,无论是之前的公车滥用,还是现在的公车拍卖,既得利益群体似乎总是最大的受益者;公车拍卖之后,纳税人还得每月为他们提供不菲的车贴,如果对车贴监管不严乃至可以取现使用,这样的改革对他们实则有百益而无一害,无非是要劳驾他们“亲自开车”而已。

公车改革20多年却挂在空挡止步不前,不是难在具体的改革方式与途径,而是难在改革必须建立在“确保既得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之下。换言之,这是一种完全赎买式的改革,非但不寻求在官员福利待遇上伤筋动骨,却首先肯定了现有公车福利的合理性。最终,改革无非是在“茴字的几种写法”之间较劲,折腾之中反给公车拍卖留下了自肥机会。接下来人们还得担心,改革后会不会出现“公车照坐、补贴照拿”的“回潮”现象?

如果算一笔总账,考虑公车拍卖造成的损失和额外增加的车贴支出,眼下某些地方的公车改革,最终究竟能为纳税人节省多少钱,是节约了还是浪费了,真的完全是个未知数。公众有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某些地方的公车改革,更像是“为改革而改革”,这种“应付式改革”并不是要严格依法办事取消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也不是要遏制特权福利节省行政开支。

当然,改革程序不够公开、拍卖流程不够完善,也不是不可谅解,毕竟每个地方都可以说公车拍卖“没有经验”;但是,近年来几乎所有改革历程都写满了“掌勺者自肥”的经验,为什么公车拍卖竟然没有吸取教训,为什么犯过的错偏偏要一错再错?公车拍卖成为内部人和关系户的饕餮盛宴,拍卖者真的在乎国有资产流失吗?为什么拍卖信息不能彻底公开?哪个单位的哪个人以怎样的价格拍得了怎样的车,应不应该有个集中的公示?

目前,全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车数量不下200万辆,国企车辆更无法计算,每年车轮滚滚中流失的公款数以千亿计。对于在公车改革大旗下进行的贱卖公车、内部自肥勾当,相关部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建立严厉的制度和罚则,不让公车拍卖成为“掌勺者自肥”的盛宴。

盛翔(湖南 职员)

作为国企,五粮液迈出了公车改革的第一步,几百辆公车拍出去,不无壮士断腕的气概。但更考验勇气和智慧的,还在于以公车改革、作风转变为契机,把国企改革引向深入。

随着一声落槌,被称为“国企车改第一拍”的五粮液第一轮公车拍卖尘埃落定。4天时间,共成交车辆324台,成交额3003万元,被拍公车包括悍马、沃尔沃、奥迪等豪华车。五粮液率先在国企中启动公车改革,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深水区的改革,难以皆大欢喜,也很难个个叫好,五粮液的公车拍卖就面临这样的处境。五粮液这一拍,引发的震动不无出人意料之处。很多人认为,这是国企车改“第一炮”,五粮液带了好头、抢先试点,“卖”出了招人喜欢的公车改革“琼浆”。同时,也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从300多辆公车引发的浪费之问,到豪华座驾招致的超标非议,再到围绕评估价的低价处置、内部分红等猜想,这次公车改革的味道显然不像白酒那么单纯了。

不管是喝彩,还是批评,都说明走了十多年的公车改革,依然是公众心中那一根敏感的弦,任何一点拨动,都会在心理上荡起不小的涟漪。固然,从拍卖操作到车补实施,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引发各种想象甚至是反对。但正如公车改革专家叶青所说,按目前全国车改的进度来看,轮到国企还有一两年,但是五粮液主动做了,就应该肯定。给改革者一点掌声,多一点耐心,和保持一种理性的反思、监督的态度,其实同样重要。

据了解,五粮液经过此次公车改革,每年至少可以节约1500万元的养护成本。对于一个年销售达数百亿元的白酒大企业来说,或许只是九牛一毛。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每一分钱都姓公,没有挥霍的理由。更重要的是,以公车改革为突破口,深入治理管理人员的职务待遇、职务消费等方面的问题,倒逼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通过企业账目的透明化,管住乱花钱的手,促使各项支出的规范化、制度化。如果在公车拍卖破冰之后,能进一步引发各种深层次的化学反应,不仅能走出“车没了——钱多了——车又有了——钱更多了”的车改怪圈,而且能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从根本上破解公车浪费的难题。

作为国企,五粮液迈出了公车改革的第一步,几百辆公车拍出去,不无壮士断腕的气概。但更考验勇气和智慧的,还在于以公车改革、作风转变为契机,把国企改革引向深入。这就不只是五粮液要面临的课题,从各地国企到央企,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去年底中央出台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全国机关“最彻底”车改大幕陆续拉开,“车轮腐败”正在加速驶离官场。这时候,国企何去何从?深化车改乃至国企改革,显然不能只靠企业的自觉,还需要更有效的顶层设计和更强劲的制度动力。

本报特约评论员 陆文江

近日,五粮液集团公务车拍卖收官总计拍卖公车数量324辆,回笼资金3003万,引发公众对国企公车购买、使用情况的关注。近年来,国资委等部门对国企公车消费予以规定,但这些规定多数未列出具体标准。国资委表示,国企的公务车数量并没有相关统计数据。(据1月16日《新京报》)

五粮液拍卖公车的举措,拉开了国企公车改革大幕,不仅吸引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民众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国企公车,重新打量这个曾经被忽视的领域。由于国企兼具企业经营和行政级别的双重性质,其公车的采购标准和管理维护,都与党政机关公车有区别,不能一概而论。但不管怎样,在党政机关的公车改革启动之后,国企公车改革也势在必行,有必要先摸下家底,搞清楚到底有多少国企公车、都是哪些规格的,才好对症下药。

目前央企和地方国企数量繁多,整体资产规模庞大,公车数量更是一个谜,从未有过具体统计数据。而五粮液“卖车”恰恰提供了一个契机,可以将其做为一个参照物,从其拍卖公车的具体情况看,不仅数量多,部分公车超规格配置,甚至连大而无当的悍马都有。窥一斑而见全豹,透明度较高的上市公司五粮液尚且如此,其它国企更加难以想象,需要尽快摸查清楚,以加快国企公车改革步伐。

在中央明确党政机关公车改革路线之后,宣告争议多年的公车改革告一段落,开始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民众对此的期望也很大,希望就此终结公车乱象,将公车费用大幅度压缩下来。同时,一度被忽视的国企公车,也随着五粮液“卖车”而被凸显,仅五粮液就有数百辆公车、价值数千万元之巨,全国国企的公车算下来,恐怕又得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国企公车的采购管理使用均缺乏统一标准,往往自行其是,超规格配置、滥用私用情况非常普遍,比之党政机关公车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更不好查证。

因此,在开展党政机关公车改革之时,别忘了还有国企公车这个“硬骨头”,急需摸查清楚相关数量和规格,从而根据国企性质,制定相应的公车配置使用规定。对于超出国企经营需要、超规格配置的公车,则一律予以集中清理掉,可参照五粮液的拍卖模式。或者另外组建租车公司,将国企用车推向市场化,以压缩国企公车开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一项对公司生产运营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的改革,即可每年为公司节约超过千万元的开支。五粮液的这项改革,或许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国企需要改革的地方还很多。

五粮液近日因为公务车拍卖,引发舆论关注。此事将一直未被舆论聚焦的“国企公务车”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

之前,公众关注的公车问题,多为政府机关公务用车。事实上,国企作为政府控股的企业,本身就是政府机关的“延伸”,而因为其企业的性质,在公务消费上,可能并未受到较高的关注。

五粮液的公务车拍卖,给公众窥探国企公务车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作为大型国企,五粮液车改的示范作用,也值得期待。

2014年1月2日,五粮液通过拍卖公司发布公告,对五粮液集团公司职能部门、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等名下约340辆公务车(小型轿车)进行拍卖,只保留必需的生产用车、生活用车、特种车和少数接待用车,合计200辆左右。拍卖340辆,保留200辆,说明此项改革并非“彻底”改革,而是具有“渐进”改革的性质。

从这则公告可以看出,五粮液有约540辆公务用车。公务车的存在,需要大量的公费运营,从油耗到维修到司机工资等等。那么,这些车每年的运营成本会有多少呢?人民日报在2013年4月的一篇报道中说,“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至少6万元,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

即便以每辆公务车每年运营成本6万元计算,五粮液540辆公务车一年的运营成本,约3240万元。根据五粮液公开的说法,仅拍卖340辆公务车后,每年可节省1000多万元开支。“1000多万”,是一个很模糊的数字,但也可以看出,这340辆公务车每辆车的平均年运营成本,至少在3万元。

资料显示,2012年五粮液上市公司的净利达到近100亿元。公务车运营成本对于如此赚钱的五粮液来说,似乎是一笔“小钱”,但却是一笔巨大的国有资金。这样的公务车制度长年累月地运行下去,可以说是一个浪费国有资金的无底洞。

正因为此,五粮液的此次公务车改革,在揭开了国企公务车“无底洞”的同时,获得了不少正面评价。拍卖国企公务车,并给相关人员提供车补,其本质是将国企“用车市场化”,即向市场购买服务。也体现了,凡是市场可解决的,交给市场。

公务车问题,只是国企改革的“细枝末节”问题,一项对公司生产运营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的改革,即可每年为公司节约超过千万元的开支。五粮液的这项改革,或许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国企需要改革的地方还很多,国企可以改革领域还很多,空间还很大。

□王海涛(媒体人)

据报道,1月11日,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343辆公务用车正式开始拍卖。据五粮液统计,截至1月12日下午,已有173辆公务车被拍卖,拍卖所得达到1418万元。

此前有报道称,“五粮液”拍卖前总计拥有公车500余辆,此番公务车拍卖,只保留必需的生产用车、生活用车、特种车和少数接待用车,合计200辆左右,削减幅度高达63%,从某种程度而言,“五粮液”在公车改革方面,为国企带了个好头。

但是,通过此番拍卖,国企的公车消费包括三公消费问题,也随之成为民众关切的话题。五粮液拍卖的公车里,悍马、沃尔沃、奥迪等豪车云集,让我们见识了一些国企在三公消费上的财大气粗。而事实上,央企、国企等的“三公消费”,一直是容易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国企三公消费究竟有多少“黑洞”?

相比于党政机关,国企的“三公消费”,一直以来被人为赋予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似乎不受各项“禁令”的约束。因为他们企业的属性,好像公款吃喝招待、购买豪车是为了企业的经营需要,吃得买得理直气壮,而一些垄断性的央企、国企,更是财大气粗,他们压根没把“三公消费”放在眼里。几年前落马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陈同海,平均每天挥霍4万元!

“五粮液”的此番公车拍卖,就招致了很多质疑:早在2007年,四川省国资委就曾经下发《关于规范省属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指导意见》,要求国企老总的职务消费全面透明,职务消费的年度预算、执行情况都要一笔笔算给职工看,以防止国企负责人在职务消费上出现过多、过滥、公私不分等腐败现象。那么,“五粮液”的众多公车和那些超标豪车,是否符合国资部门的规定呢?

须知,在中央三令五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背景下,白酒行业遭遇了空前的“寒流”,如果不是市场的降温,可能他们的公车改革还没那么快就启动。作为“人民的企业”,没有任何理由在三公消费上拿国家的钱肆意挥霍、铺张浪费,理应尽快打破神秘,也该早日掀开“盖头”了。

(吴杭民)

近日,五粮液集团公司、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对名下340辆公务车进行拍卖车展。据了解,拍卖后,五粮液只保留必需的生产用车、生活用车、特种车和少数接待用车。中层以上干部公务车全部取消后,每月可享受800元~2500元车贴。

作为三公消费的一种,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早已被纳入严格的监管之下,近年来不少地方压缩三公经费后,公务用车也已大幅减少。而与党政机关相比,国企的公务用车却并没有受到如此多的关注。虽然一些地市也曾公开拍卖过国企的公务用车,例如温州曾在2011年底拍卖了170辆市属国企公务用车,但多数情况下国企公车拍卖多是由政府部门牵头,像五粮液这样由企业自主进行公开拍卖的,并不是常见现象。

国有企业从自身性质上来说,虽然是企业化运营,但其资金使用和利润分配都不能像私企一样“老板说了算”,在购车问题上也有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作为参照。五粮液拍卖公车,无疑是向社会再一次强调“国企公务车也姓公”的概念,这点值得肯定。而从企业自身的运营来说,砍掉多余的一般性公务用车也是减负的好办法。联想起不少国企,甚至是垄断地位的巨无霸国企也常常“哭穷”求财政补贴,不妨查查这些企业还有没有多余的一般性公务用车可以减掉,这些企业的领导存不存在超规格配车的问题。

当大家都将眼光放在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上时,希望能以这一次五粮液拍卖公车为契机,提高全社会对于国有企业公车配备问题的关注。这不仅因为国企公务用车也姓公,更因为企业运营涉及大量财物款项,若发生“车轮上的腐败”,隐蔽性比党政机关更强。

国企公务用车拍卖除了应注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外,在拍卖后也不能放松监管。比方说,将公车改为用车补贴之后,也应该严格限制新购车辆,否则怎么看拍卖都像是为买新车而进行的“清仓大甩卖”。另外在制定用车补贴的标准时,也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避免以职务定车补高低,而是综合考虑因公外出办事的频率。否则,用车补贴很可能成为领导层的变相福利,真正需要用车的基层科室和人员却影响了工作开展。

五粮液的“豪华车队”并非孤例。问题在于目前的国资监管机制难以对国企形成有效约束,在对国资增值利润的使用上,管得过松。

1月7日上午,即将被拍卖的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约340辆公务车正式面向公众展示,包括悍马、辉腾、沃尔沃、奥迪在内的13辆五粮液高管坐骑全部集中亮相。

毫无疑问,五粮液拍卖公务车值得肯定,这既是在白酒业整体不景气之下,白酒企业必要的压缩成本之举,也是五粮液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响应公车改革提升形象之举。

但是,在肯定之余,面对五粮液此次拍卖的悍马、辉腾、沃尔沃、奥迪等超标车,民众依然感到惊讶不已,这些动辄上百万元的豪华车,严重违反了公务车配备规定,当初是通过怎样的决策流程采购进来的?

事实上,在近年来屡屡曝出的国企乱花钱事件中,五粮液的“豪华车队”并非孤例。这些问题,根在目前的国资监管机制难以对国企形成有效约束。

自2003年成立国资委启动“央企重组”和“强化治理”之后,国企的经营效率和业绩是有所提高,但是,在对国资增值利润的使用上,却管得过松,从而导致国企的奢侈浪费之风。而对此,存在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亦是部分国企领导屡屡自辩的理由——国企业绩的提高,全拜国企高管竭力经营所致,理应给予国企高管高额奖金、超标房、超标车等奖励,以激发国企高管的积极性。

姑且不论,近十年来国企赢利能力的整体提高,存在国企垄断定价能力强化、银行信贷和财政补贴过于倾斜等非市场性因素。即使承认国企高管对国企赢利能力提高所起的作用,对其进行物质奖励,提高其住房和用车待遇,也应严格遵守中央相关规定,而不能肆意妄为,进行超常的“自我肯定”和超标的“自我奖励”。

国企赢利能力的提高,不是乱花钱的理由。国企赢利能力提高了,首先应考虑提高国企红利的上缴比例,以增加公共保障性财政收入,其次还应减少对银行信贷和财政补贴的倾斜性依赖,以确保与民企市场地位的相对公平,再次是部分垄断定价能力强的国企,对国内市场应该适当考虑降价,以刺激内需和维护广大民众利益。

五粮液拍卖公车一事,不能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公车超不超标上面,而应着眼于制度建设,尽快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对国企利润分配形成更加有效的约束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将国企红利上缴比例提高到30%。有些地方和有些国企完全可以更加积极主动,既不必一定要等到2020年,也不必将上缴比例局限于30%。

当然,还有必要提醒的是,此次五粮液启动的公务车改革,不仅应强化拍卖程序的公开透明,而且应确保公务车拍卖后“车补”标准的合情合理,以防止将公车改革,变相演变成部分高管自我增加福利的游戏。

五粮液集团340辆公务车要拍卖!截至昨晚7时30分,已有近1000人报名参与竞买。五粮液集团公关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340辆公务车只是第一批,第二批拍卖车辆正在统计中,预计2月将完成全部公务车拍卖。(1月8日《北京晨报》)

作为大型国企和白酒龙头的五粮液,此番拍卖公务车,至少具有三重现实意义。

改革之难,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国企尤其是大型国企。五粮液作为大型国企,敢于拿自己开刀,敢于割自己身上的肉,敢于成为公务车改革的先锋,这是切实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行动。五粮液第一个吃螃蟹,肯定会有第二、第三个紧紧跟上来。国企改革要玩真格了,这是五粮液拍卖公务车的第一重现实意义。

第二重现实意义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已经形成共识。从去年底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打出一连串“组合拳”,尤其是2013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此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打击“车轮上的腐败”等群众深恶痛疾的现象。五粮液拍卖公务车,既是响应国家取消一般公务车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在国家严控“三公”消费、加大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大型国企必须率先、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必须当好反腐倡廉的模范和标兵。

2012年特别是去年以来,白酒行业遭遇寒冬,结束10年黄金期的历史。白酒企业如果不识时务,不谋求转型升级,只有等死。五粮液作为百年名企,当然不想坐以待毙,去年以来实施“腰部发力”战略,把“名酒”变成“民酒”,目前成效初显。然而必须看到,五粮液尚未迎来“第二春”,甚至还处“危险期”。正如白酒专家肖竹青说的一样,五粮液拍卖公务车的重要原因是,五粮液需要盘活流动资金准备“过冬”。五粮液如此,其他白酒企业同样如此。借助中央打出“组合拳”的东风,顺势而为谋求转型发展,这是五粮液拍卖公务车的第三重现实意义。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落实,固有利益的藩篱一定会被拆除,既得利益者必须交出“不当得利”特别是不法利益。这是全国人民的殷殷期望,更是“中国巨轮”扬帆远航的不竭动力。这或许才是五粮液拍卖公务车最大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