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这一天,中美两国先后发生了两起令人揪心的校园惨案。 14日上午,河南光山县陈棚村完全小学发生砍人事件,造成22名小学生和1名老人被砍伤。美国当地时间14日上午,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发生枪击事件,包括狙击者在内的28人遇难。 两起时间节点上十分相近的校园惨案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如受害者多为低龄儿童、事发地为小学校园、犯案者或有精神异常、手持武器直接闯入校园行凶等等。甚至连它们引起的震惊,令世人感受到的悲愤,以及对事件的反思都不无交集。这使得两起事件处理上的差异更明显地呈现,也更易于被比较。 晚些时候发生的美国枪击事件迅速占领了全世界各媒体的重要版面,其中也包括了中国媒体。国内媒体以不同形式的专题,投入众多篇幅地给予枪击事件全方位的关注,从还原事件过程、凶手性格分析,到官方反应、社会问题剖析。相比之下,国内的光山伤人事件没能受到同等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信息增量不多,并有逐渐淡出公众视线之势。 必须承认,尽管两起案件性质类似,但它们在危害后果上区别极大。另外,枪击事件同时涉及美国社会存在普遍争议的枪支管理问题,由此展开的可讨论空间更为广阔。然而,两者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关注度“落差”,恐怕不仅仅在于新闻热度的取舍。 实际上,几乎“并列”进入公众视野的两个事件,有着某种程度上事态处理的“竞速”关系。虽然美国校园枪击事件晚于国内砍伤事件十数小时发生,但事件始末、嫌犯背景、受害者名单,以及下至普通民众、上至官方高层的各层面信息和反馈都以最快的速度公之于众。 反观光山伤人事件,不仅当地政府反应迟缓,而且应对事件的方式和态度可谓漏洞百出。比如,原定的新闻发布会无故取消,对媒体普遍采以回避。甚至有媒体报道称连嫌犯姓名都出现差错,还有教育局人员玩游戏、宣传部人员认为追问嫌犯精神问题没有意义等。据说当地已成立的“12·14”伤害案件处置领导小组,在过去的两天时间,除了“有力”封锁信息之外,还开展了哪些工作?事实上,既然连基本的事态组织管理都未见雏形,外界就更难奢求当地官员情感上的同情哀痛。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情感上的无知无觉又反向促进了行动上的无所作为。 一定程度上,媒体报道转淡源自消息获取的困难。不过,此处所见的“内外有别”的关注真的那么让人陌生么?客观地说,国内媒体或多或少有一种格外重视异地新闻、国际新闻的倾向,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甚至不自知的操作习惯,进而延伸到社会层面,成为民众的阅读习惯、关注习惯。某种意义上,光山事件背后所透露的,其实是转移视线的习惯如何形成。 或许在当地政府看来,光山伤人事件不过是一起伤者众多的事件,如果换作美国枪击事件里死者众多的背景,态度、方式、警觉性都会大为改观。然而,参看福建南平等地的校园血案,足见持刀砍人暂无死亡的情况是多么“何其有幸”。攸关生命问题上的轻视、麻木、侥幸,会让减少和避免的期望变得相当苍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