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与高中生朝夕相处的中学校长对某些优秀的学生进行实名推荐,既可确保高招选拔没有“遗珠之憾”,也可消弭高校单纯依靠自身考察的陌生感。在肯定这一点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中实际上包含着这样的“信任推定”:每一位中学校长的人格品行都是足以令人放心的,因为这种诚信的存在,所以其实名推荐,对高招全面公正性带来的只有“公正叠加”,不会因为其自身方式的诚信沦陷而造成新的招生不公。而事实上,这只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设计先行美好幻觉。
尽管北大表示将通过诚信推荐档案的设置来约束中学校长们爱惜声誉,中学校长的个体操守也不至于简单被否定,但这显然都无法杜绝中学校长“非职业化”所带来的制度性不诚信可能。从管理层面而言,中学校长只是作为垂直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分子,对其的评价、考核甚至提拔都取决于上级管理部门。基于熟人社会的惯性力量,中学校长的决策也将受到人情、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这种行政力量与其他利益,一旦干预到校长实名推荐中,其所带来的“实际好处”,往往都将超过诚信推荐档案的 “象征性惩罚”,极有可能将校长推向造假之路。
显然,只有当中学校长因推荐造假给其带来的污名化影响,会超过其他外在的负效应时,其才会选择恪守诚信底线。换而言之,校长实名推荐的诚信着力点应在于:中学校长不是作为一种“体制内的安排”,而是真正作为一种职业存在。在推荐学生中造假,不仅将会给其带来名誉受损,还将会影响他的职业生命与职业地位。而国外特别是美国的中学校长或教授,之所以其为考生所撰写的推荐信,可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接受,正是因为脱离于行政体制之外的“职业化”工作,促使其“爱惜生命一样爱惜自己的声誉”。
若校长不“职业化”,则实名推荐难诚信。当前我国高招中的校长实名推荐制不可行的最重要原由,恰恰就在于此:拿什么为其自身的诚信“担保信用”?现实中无所不至的行政主义魅影,兼而纠缠不清的利益纠葛,体制性消解了中学校长本应有的“天生职业尊严感”。因而,即便我国中学校长的个体操守良好,也会呈现出一种因非职业化而整体 “制度性不诚信”的可能。
也恰缘于此,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看似是一种高招制度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忽略了国情的“与国际接轨”。没有对中学校长的“非职业化”进行体制性反省,很难讲校长推荐制究竟将会捍卫高招公平,还是让高招公平再一次失守。
">如果真的能够按照制度设计的本意运作,则可以使那些具备优异素质的学生从“高考指挥棒”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成为大学里的新鲜血液,有利于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当然是一桩好事。
不过,在中国,“本意”不错,但实行起来效果却很糟糕的制度,这些年来实在是不胜枚举,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忽视制度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环境中运行的。制度不错,但由于条件和环境不匹配,在实际运行中就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笔者看来,“校长推荐制”如果在目前情况下匆匆推出,就很可能会落入同样的命运,到2010年也不行。理由主要有三点:
其一,目前的中学校长,主要还是由官员担任的,而并非是由“职业教育家”担任的,这就决定了“校长推荐制”暂不可行,除非我们首先对中学校长的任命制度进行改革。
为什么呢?理由并不是因为职业教育家比官员高尚,而是在于,如果一旦职业教育家校长因为胡乱推荐而丧失了自己作为教育家的声誉,则他就会从此丧失自己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地,甚至连饭碗都找不到。但官员却没有这方面的忧虑,即便他因为受贿推荐而搞得声名狼藉,也无非换一个地方继续做官而已,并无太大损失,况且已经赚得盆满钵溢——这其中的道理,和原来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可以只顾自己发财,而不在意企业经营得好坏是一样的。
其二,是在当前社会分化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实行校长推荐制,简直等于把校长放在火炉上烤。由于推荐的标准主要靠校长主观掌握,所以推荐名单一定会让校长大费周章:如果推荐的社会下层的孩子多了,则有来自官员权力的压力、富人金钱的诱惑,如何抵挡?如果名单上尽是官家、富家子弟,民怨沸腾则在所难免。由于“校长推荐制”并不像考试那样有大家都公认的标准,所以很容易影响和谐。
其三,实行校长推荐制,相当于又搭了一座通往大学的“独木桥”,在目前家长和学生心态都比较浮躁的情况下,校长推荐制,很可能不会像制度设计者所一厢情愿的那样,成为“素质的竞争”,反而会变成校长“后门的竞争”,更有可能让校长变成背后某个更大权力的傀儡——这对中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教育”,只不过是负面的罢了。
在中学教育的基本制度环境发生根本转变之前,“校长推荐制”应该缓行——北大敢为天下先是对的,但也不要为改革而改革。 (北京 郭松民)
">北京大学的想法并不错。但是校长实名推荐,能让校长用好手中的推荐权吗?根据当前高校的自主招生规则,一般高中生通过推荐和自荐两种方式,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而无论是推荐和自荐,自主招生的高校都要求申请学生所提交的申请材料中要包括一到两名教师的推荐信,要有所在高中的意见,而所在高中的意见一栏中,既要盖上学校的公章,又要签上学校责任人的姓名,证明学生的申请材料属实。也就是说,现行自主招生规则之中,至少有两人是“实名”推荐学生的,其中就包括一校之长。
实行校长实名推荐,显然想进一步强调学校校长要对推荐的学生负责。但在当前,如果一到两名教师的推荐信、学校出具公章的证明都不管用,那么,校长的实名推荐又有多少公信力呢?
高中推荐优秀高中毕业生,应有两大前提。
其一,教育行政部门不应干涉学校具体办学。如果行政力量直接参与办学,中学校长由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任命、考核、晋升,那么,校长将主要对上负责而不是主要对教师和学生负责,更不会主要对自己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负责。即便他推荐学生时受权力、人情因素影响,以至高校不满、举报不断,但倘若上级行政部门认为他不错,他照样能稳住校长之位。
其二,中学管理引入民主机制。应有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这两大委员会有权参与推荐标准的制订、推荐过程的监督,不能把推荐权集中在校长手中,且这种推荐权不受教师和家长的监督。校内有民主管理,推荐方可公平、公正、透明的执行,校长只不过代表学校进行提名而已。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中学校长完全可以以自主招生和中学现行学生评价体系不对接,来回避推荐质量问题。现行学生评价体系,强调与高考对应的学科卷面分数;而自主招生中,分数只是一方面因素,中学平时学科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在自主招生中“名落孙山”,已不是新闻。在这种情况下,校长进行实名推荐时,可以以对有关标准有不同理解为由而毫不负责。
若缺乏相关配套改革,只单独强调某一个环节,自主招生改革的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中学校长的实名推荐,将在模糊的标准、不受监督的环境中,为自主招生制造出更多的混乱和腐败,这并不利于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有序推进。这也难怪,在网上进行的调查中,有超过80%的网友反对北京大学这一做法,认为校长推荐很可能造假,可能会滋生更大的腐败。
(作者系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柏成/图
北京大学日前邀请全国近80所中学的校长探讨自主招生工作,并宣布明年北大自主招生将启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据介绍,北京部分高中校长明年就可以用自身的信誉作担保,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在通过北大专家的面试后,这些学生直接成为自主招生候选人。担任推荐者的校长和被推荐的学生信息都将向社会公示,如有举报,北大将专门调查核实。(7月13日《北京日报》)
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能对公平开展自主招生工作起到促进作用。但网络舆论基本一边倒地持反对态度,认为这只能让高中校长拥有更大权力,方便校长推荐有权有钱人的孩子,产生更多腐败。我不禁叹道:网友们犯了一个错,他们误认为如果不实行改革,自主招生推荐权就掌握在其他人手中,校长们就没有绝对的权力,就无法只推荐有权有钱人的孩子。
我儿子去年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所以我熟悉其中的程序。真实情况是:现在的自主招生推荐工作基本上是在各中学封闭的暗箱中完成,不设置任何的外界监督。
在这样不公开的环境下,不都是校长说了算?而且,校长不用实名推荐,而是以集体研究、集体决策的面目出现———推荐中的所有好处他可以笑纳,一旦出问题,却可以以集体决策的借口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如果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实质并没有给中学校长增加更多权力,但他须在自己推荐的考生名单上签字,要用自身的信誉作担保,一旦出现有人举报、有关部门调查、媒体曝光等情况,舆论的矛头就会直接对准校长本人,他就是明确的问责靶子。这意味着,校长不得不承担比往年更大的风险,这将敦促他在推荐考生上不得不慎重一些,不敢为所欲为。
有网友断言:“高招校长实名推荐制肯定不能杜绝腐败,因为校长可以假公开、忽悠监督,一旦出了事,他还可以采取种种办法逃避问责。”等等。我基本认同以上观点,但是,只要改革能让高中校长乱推荐的名额少一点、腐败的概率降低一点,那就达到目的了。改革没有灵丹妙药,只有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退一步说,如果改革后确实没有获得任何成效,那也算完成一次“试错”,获得了教训,也比死挺不改革要好。
">笔者对北大将启用“校长推荐制”非常支持,因为站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看,读不读大学意义已经不大了。一是就业率越来越低,二是社会上的好工作也被那些有社会资源的大学生垄断得差不多了。既然读了大学也难以找到好工作,谁爱自主招生就自主招就是了,别说要校长推荐,就是按父母行政级别来选拔,咱老百姓也没意见。
当然,北大属于稀缺教育资源,能够读北大是几代人的梦想,但同样读北大,农村的孩子和有社会背景的孩子差距还是有的。前不久就有北大即将毕业的研究生跳楼自杀,想必那孩子也没有多少社会背景,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差的心理素质。从这个角度看,北大自主招生可以选出那些心理素质强的孩子,书不怎么会读也不要紧。这可以减少北大学生跳楼自杀的概率,对社会来说是有益的,也是对底层群众学生家长的爱护。
比较自主招生,就会发现高考的确有很多弊端。其中按分数从高到低招生的弊端更让少数有资源的人黔驴技穷,再怎么加分,也没办法帮孩子加过北大这个门槛。若为克服这弊端,替换为自主招生,校长推荐,选有“特长”、有“潜力”的学生,说起来也很好听,我看行。
当然,我们通过高考加分、冒名顶替等来看,北大的自主招生会导致各类设租创租寻租,这会带动消费,刺激经济发展,对提高GDP和向消费社会转型也是有利的。相信北大这一政策会被那些拥有资源的家长们强烈呼应,至于普通老百姓,再挨上北大这“一刀”,已经感觉不到疼痛了。
如今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体来说,焦虑的事情太多了,房价高、收入低、看病贵,请北大就不要再折磨我们了,所以我们支持北大尽快出招,无论这招是不是“刀”,早出台早利索,免得让我们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