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西岸时评>时政观察> 正文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

2024-08-05 10:17:25作者:刘建平 陈俊来源:光明日报责任编辑:蔡秀明我来说两句

【光明论坛】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此为指引,加快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必将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3年的60.2%,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等文件的出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更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

贯彻落实《决定》决策部署,要求我们全面对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改革发展的红利为全体人民所享。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新时代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更多高水平大学和一大批优势学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未来,广大高校要继续争当教育综合改革的先行地,在全国教育综合改革中发挥开路先锋、示范牵引、突破攻坚作用,构建适应时代要求、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育评价新机制,加快推进大学治理体系改革,抢占教育数字化先机,走更高质量、更具活力、更富效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决定》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任务书和路线图,旨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完善科技治理体系,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正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我国共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61476亿元,同比增长28.6%。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作用,加速孕育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比如,湖北大学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与湖北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瞄准新型生物医药、种质创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提升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加强基础研究的组织形式创新,聚焦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推动高校自主创新能力跃升,使科技创新活动更加主动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对接,必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增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决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人才资源规模、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研发人员数量等指标居全球首位。据统计,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2012年至2024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亿人,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需要继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把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作为关键支撑,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加快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打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强磁场”,促进广大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加快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作者:刘建平、陈俊,分别系湖北大学校长、湖北大学师范学院副书记)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