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西岸时评>民生巷议> 正文

大数据“杀熟”,“杀”掉的是信任

2024-07-29 09:58:51作者:来源:新华网责任编辑:蔡秀明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评:大数据“杀熟”,“杀”掉的是信任

新华网北京7月26日电 题:大数据“杀熟”,“杀”掉的是信任

新华网记者 徐宁

暑期以来,各地开启旅游旺季。人们频繁地使用在线旅游平台购机票、订酒店等,大数据“杀熟”的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有消费者投诉称:在相同平台、相同时间预订同一航班,不同账号显示的机票价格相差近千元,会员价比普通用户还贵;有人预定酒店失败,换个手机查询,价格竟然涨了……不少消费者苦叹“懂我的人坑我最深”。

在黑猫投诉平台,检索“杀熟”关键词,已有高达14248条相关投诉,检索“大数据杀熟”关键词,相关投诉有7245条。不少商家被曝出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在出行、住宿、网购等领域尤其突出。

大数据“杀熟”背后,是商家对“算法”的滥用。

一些商家并非依据商品本身的性质功能,而是根据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分析结果对商品定价,使处于相同交易条件下的消费者面对的价格不同。这种大数据“杀熟”行为,违背公平诚信的原则,也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从商业角度看,商家逐利可以理解,但当算法成为“算计”消费者的工具时,便触及了商业伦理的底线。

从长远看,这样的算计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尽管短期内可能带来利益,但会逐渐瓦解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

今年7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

这是我国在行政法规中,针对大数据“杀熟”首次规范差异化定价。《条例》的出台将更好支持消费者依法维权,倒逼企业规范经营。

大数据信息应该更多用在改进产品和服务上,而不应用来侵犯消费者权益,“杀熟”杀掉了信任,最终结果,恐怕“杀”的还是自己吧。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