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保持“新三样”出口的良好态势
2024-02-05 17:12:26来源:光明日报责任编辑:蔡秀明我来说两句 |
作者:周湘智《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05日 02版) 【光明时评】 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被称为我国外贸“新三样”产品。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了29.9%。这份亮丽成绩单的出炉,彰显出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有力提振了人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过去,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大量出口、走俏海外,如今“新三样”扬帆出海、出货全球,昭示我国出口新动能由中国制造逐步向中国创造迈进的蓬勃态势。从出口产品的来源地看,覆盖面也非常广,共有27个省市“新三样”产品出口实现增长。其中,长三角区域出口额达5419.2亿元,增长19.7%,总额占到全国的51.2%;广东省增长了33.7%;作为我国新能源新兴大省的福建省,“新三样”商品合计出口1365.6亿元,增长49.8%;地处中部的湖南省,2023年“新三样”的出口增长幅度也达到了28.5%,创下近年新高。 当前,新兴市场加快崛起,全球供应链重新布局,世界贸易结构性发展深刻变革。过去10多年来,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重点聚焦的方向,各国都在探寻实现“绿色溢价”的可行路径。“新三样”之所以能成为拉动我国“三驾马车”的新动能,在世界产业竞争赛道占得先机,与我国准确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大势,超前规划、提前布局、大力推动紧密相连。 我国先后出台《“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2035年)》等政策文件,“新三样”分别对应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新能源应用终端、储能端、电源端,在良好政策环境下迎来了高光时刻,成为稳外贸的新引擎。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也为“新三样”快速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与强大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光伏组件价格和光伏电站投资成本10年下降了超过80%。 截至目前,我国“新三样”出口值已连续14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全球市场一枝独秀,但要进一步释放增长潜力,稳稳保住中国出口的这张“新名片”,还不可掉以轻心。进入新的一年,贸易保护主义,经济“脱钩”“去风险”以及全球经济放缓带来的市场萎缩挑战仍将存在,尤其是“新三样”及相关原材料出口面临的隐形“碳堡垒”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欧盟《新电池法》规定,自2024年7月起,动力电池必须申报产品的碳足迹,并在2027年7月达到相关碳足迹的限值要求。光伏产品出口海外也面临着降低碳足迹的压力,法国、韩国等国家均对进口光伏产品的碳足迹提出了严格要求,这些都对“新三样”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基于此,我国锂离子蓄电池企业已建设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为自己构建了牢固的“护城河”。我们要顺应趋势要求,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紧密依托绿色能源、高新技术及现有优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装备,以“深绿能级”有效应对贸易壁垒挑战,赢得战略上的主动。 我国的“新三样”之所以畅行世界,归根到底靠的是技术、成本和质量。未来要继续保持这种强劲出口势头,就不能只顾量的扩大,忽视了质的提升。坚持向创新要动力,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工艺水平,打造龙头企业与核心产品强大矩阵,抢占发展制高点,有力巩固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任何时候都要把降低运维成本作为赢得出口订单的利器,着力深化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这方面,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在4小时车程内配齐所有零部件的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市场需求在驱动“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会导致产能的野蛮扩张与市场的过度竞争,如果不妥善调节,一些中低端产能“一窝蜂”上马,必然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必须加强关联产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坚守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设定好行业技术、质量、能耗、排放、投资规模等方面的准入条件,以科学监管、密切跟踪避免产业趋同、量增价跌、恶性竞争。 消除“新三样”出口的不确定性,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奔赴。相关部门要围绕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倾听企业意见、帮助破解难题,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防止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加强国际合作,加快产业的海外布局,将部分加工环节转移到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各国各方共享中国大市场的机遇与红利,使“新三样”始终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稳定器。 (作者:周湘智,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