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需要长效机制,而非短暂“热情”
2022-02-21 17:15:5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为赶进度完成造林指标,在2万多亩将熟庄稼地上开沟毁粮;推进农村改厕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导致新的如厕难……记者调研发现,少数地方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本为解决问题的政策在落实中又制造了新问题,导致基层治理“按下葫芦浮起瓢”。(2月21日 半月谈) 创城、创卫、“三禁”、“散乱污”、治霾……各种各样的“严打”“专项整治”“专项行动”在基层搞的是热热闹闹。每到这时,每名党员干部需统统搁置手中业务工作,集中精力服务于“中心工作”,可谓是基层干部“倾巢而出”。话又说回来在基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地方管理者确实做到了听从上级文件安排,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也确实造成轰轰烈烈的巨大声势,见效可谓是“立竿见影”,可最后为什么群众满意度甚微呢? 基层治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确实在某些基层的各项治理工作中,“运动式”治理并不鲜见,有甚者可以说是青睐、热衷于搞这种治理。许多人误以为各项“严打”或各种“运动式治理”会带来社会治理的好转,事实上,它至多会带来暂时的好转,但不会带来长期的好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搞治理,往往见效快,但很难常态化。“运动式治理”就像“蜻蜓点水”、“雁过留痕”,一阵风刮过,只剩下一地飞絮。 基层治理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防止“解决甲问题制造乙问题”现象的发生就需对对上级政策“变通”执行,“因地制宜”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为了追求治理的效率,为了满足领导视察时的验收标准,就简单粗暴地选择“严惩高压”和“一刀切”模式,使得治理治不到“点”上,惠民政策送不到百姓“心坎”上,“惠民事”也变“烦心事”。治理还需探索长效机制,而非短暂“热情”,少些“运动式”治理,多些“里子式”工程,才能让老百姓享受到国家和政府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张艳晓)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