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中国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

2018-08-13 09:41:12 郑功成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将社会保障列为管理学门类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独立二级学科,一个新兴学科——社会保障学科在我国诞生了。20年来,社会保障学科从无到有,社会保障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社会保障理论指导实践、服务改革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正在形成。社会保障是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也是最具人文关怀的学科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学者要着眼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理论上作出新概括,在规律上作出新总结,在话语上作出新提炼,努力把中国社会保障学科建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

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回顾

中国社会保障学科的诞生,是以上世纪90年代末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和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为背景的。1998年,落实“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三条保障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进入全面深化改革与制度建设时期。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变革相伴随,从1998年到2018年短短20年间,社会保障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不断壮大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如下特色。

社会保障专业发展迅速,专业人才培养渐成规模。伴随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学科也获得了快速发展。1999年,首批招收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的高校仅8所,招收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生的高校仅3所,招收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生的高校仅1所。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在教育部备案和经审批可以招收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已达179所,其中近百所高校设置了社会保障系,年招生规模近万人;拥有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点的高校达60多所(不含在相关专业设置社会保障专业方向的),拥有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点的高校有10多所,研究生年招生规模近1000人。这表明社会保障专业已成规模。

研究者与专任教师从多学科交叉逐渐走向专业化。一方面,首批社会保障专业研究者与专任教师的学历与研究背景多样,促进了多学科交叉研究,打开了社会保障研究视野。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学科独立办学近20年,培养出一大批年轻社会保障专业研究者。这些年轻学者较之第一代研究者更具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与国际视野,构成了我国社会保障研究队伍的有生力量。尽管来自其他学科的研究者仍在关注并研究社会保障问题,但社会保障学科专任教师已经成为研究主体,这是社会保障学科建设从多学科交叉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标志。

服务于社会保障改革的能力不断提升。没有1998年的社会保障改革,社会保障学科就不可能诞生。因此,为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提供理论支撑是这一学科建设的重要使命与任务。在社会保障成为独立学科之前,一般是经济学者、社会学者和商业保险专业教师等以跨界或兼业身份开展社会保障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经验,为国家社会保障改革决策提供参考。社会保障学科诞生后,伴随专业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直接服务于社会保障改革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2000年,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率先在中央部委成立咨询委员会,开启了专家学者参与社会保障改革决策咨询的先河。这批咨询委员被认为对世纪之交的社会保障改革作出了直接理论贡献, 但14位咨询委员主要来自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人口学领域,专业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仅1人。到2007年,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理论学术界组织开展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2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其中高校社会保障专任教师占60%以上,核心组成员中社会保障专家占80%以上,所完成的重要成果《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及其衍生的四卷本成果,被誉为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体系建设的全景式理论蓝图,为2008年以后的社会保障重大改革与社会保险立法等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这充分反映了专业队伍建设的成就。

社会保障学科发展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学科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决胜期的大背景下,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步伐也在加快,社会保障学科建设进入繁荣发展期。

社会保障理论学术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2月正式成立的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是全国社会保障领域专家学者的联合体和学术共同体。该学会搭建的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全国社会保障教学研讨会、全国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中国养老金高峰论坛等一系列平台,为社会保障界的学术交流创造了条件。2017年1月创刊的《社会保障评论》,是全国唯一进入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社会保障期刊,填补了社会保障领域没有核心期刊的空白。2005年由中国学者联合日本、韩国学者发起创设的“社会保障国际论坛”已在中、日、韩成功举办了13届,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机制。

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走向繁荣。这主要表现为一些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受到空前关注。伴随社会保障改革从试点进入成熟、定型发展新阶段,急需对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道路、价值取向、目标追求、体系建构与行动方案进行深入研究。过去5年,各种观点纷呈,著述丰富。特别是《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等年度报告的出版,对社会保障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促进学术界在社会保障发展理念是基于互助共济还是个人主义、是基于社会公正还是效率优先等问题上增进了共识。被中宣部、教育部列入重大项目的社会保障课题达50多项,一大批研究成果被立法与改革方案吸收。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慈善法以及具体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案的背后,均有相应的理论学术成果支撑。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也从以定性研究为主走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精算技术、模型应用开始进入社会保障学术领域。

社会保障专业发展更加理性。近5年来,高校社会保障专业师资队伍持续壮大,每所办有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平均有9名以上专任教师,师资的学历与职称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同时,社会保障专业发展更加理性。在教育部备案和经审批可以招收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的高校中,近几年有18所高校已不再招生,部分高校的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点、博士点被并入行政管理等专业,办学数量在收缩。这并不意味着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减少,而是对以往一些高校在不太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盲目上新专业的纠偏。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与招生规模有所缩减,反映的正是社会保障学科建设与发展更加理性。

在肯定社会保障学科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这一学科建设的目标还不清晰,理论研究水准有待提升。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障专业起步较晚,加之没有经历过从培养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的成长过程,这种跳跃式发展使学科存在先天不足:专业属性不够清晰,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模糊。有的高校社会保障专业完全依附于公共管理专业或人力资源、商业保险专业,其课程体系亦被所依附的专业侵蚀,毕业生大多从事非社会保障专业工作。这种状况若持续下去,将难以形成成熟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也难以担当起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足够人才支撑的重任。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存在人文关怀与公正意识薄弱、对计量技术的迷信与忽略并存、应用性对策性成果多而基础理论成果少、盲目跟随西方、有中国特色的重大成果不多等问题。这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经历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显然不相匹配。

社会保障学科发展展望

经过20年发展,社会保障学科在高等教育界与社会科学理论界已占有一席之地,但与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学科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保障学科应当也能够实现更大发展。

新时代为社会保障学科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大背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些重要思想为社会保障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在这一进程中,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需要优先完成的重大目标任务。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全民福利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必将实现空前发展。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需要科学的社会保障理论支撑,而且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承担相关工作任务。国家发展与增进民生福祉的现实需要,决定了中国社会保障学科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发展社会保障学科需要着重解决三大问题。一是明确学科性质,完善专业知识体系。任何学科建设都需要明确以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知识体系来培养人,培养的人应当担当什么样的社会角色等问题。我国社会保障以公平正义共享为基石,以互助共济为基本原则,走的是政府主导、社会化、多层次的发展道路,致力于为全体人民提供基本生存与发展保障。这一制度特质决定了社会保障学科的鲜明价值取向是促进全民共享和增进全民福祉,进而需要构筑起具备人文关怀的专业知识体系。二是重视本土化专业队伍建设。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实践不仅提出了人类社会保障史上最丰富的研究课题,而且为全球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我国社会保障发展中,借鉴国外经验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及时总结中国经验、解决中国问题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作出理论贡献。因此,特别需要培养一支植根中国、了解中国并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队伍,避免陷入片面模仿西方理论与技术的窠臼。三是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摆脱依附于其他专业的地位。一些高校的社会保障学科依附于所在学校的强势专业,不仅无法塑造社会保障学科应有的价值观,而且无法根据社会保障工作需要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应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价值观与知识体系来培养专业的社会保障工作者。

社会保障学科发展要与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相适应,担负起为国家服务和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双重任务。最近30多年的中国社会保障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制度变革,也是人类社会保障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改革实践。它解决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生问题,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既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又决不照搬任何外国模式,因而需要中国自己的专家学者在扎实调查、充分了解国情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好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成,必将为人类社会保障发展贡献新的制度文明,也会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启示。无论是借鉴国外经验,还是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社会保障学科都有必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成为全球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者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