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讨论“老人带娃”,不能只有利弊考量

2017-09-14 18:03:46 毕晓哲 杜建锋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日前,武汉媒体报道,67岁的李女士3年带2个外孙,每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最后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该报道引起热议,网友纷纷表示,年轻人要工作养家,年幼的孩子没人带,尤其是“二孩”政策放开后,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加上保姆雇佣费用高、水平参差不齐,由老人带娃已成常态。但老人带娃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两代人教育理念不同引发的矛盾等。在泉州,老人带娃的情况如何?老人带娃对孩子来说好不好?媒体记者也进行了走访调查。(9月14日 泉州晚报)

别把“老人带娃”搞成道德绑架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老人带娃现象,社会和媒体更多的聚焦于老人带娃的利弊,大多讨论的是对孙子一代的成长,以及导致老人带娃的原因等。譬如:媒体报道中大幅度提及老人带娃出现的几个问题:“带娃理念不同导致的两代矛盾”、“保姆价格高难以承担”、“对托儿所不放心”,以及“企业无幼托服务”、“可分担子女压力”等。这些问题观点不一,公众舆论对此莫衷一是,这说明时下对老人带娃现象的社会评判的多元化。这一带有中国特色的家庭育儿特征和现象,从这些角度分析,也不能说哪一个观点更有道理。

然而,对“老人带娃”的讨论多是围绕着青年一代家庭的利益得失,或是围绕在对下一代是否更有利的角度分析,却鲜有站位于老年人一代的利益角度上考虑和分析问题。那么,身为“老人带娃”中的重要主角,尤其是“带娃”行为本身于老年人利益休戚相关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听听老人们的意见?或者说,为什么不从老年人利益角度多做些考量?这一忽略老人话语权的带娃讨论,让人深感遗憾。

老年人虽然退居到社会的“二线”,但是他们有选择生活的权利这不会变。虽然,从家庭道义和传统伦理上,“儿孙绕膝”是一种生活美景,也是多数老人乐意接受的事儿,但却不应该是老人尤其是退休老人生活的全部以及必须完成的“义务”。他们仍有自己的生活安排,也应该有个人家庭情感与个人正常生活,如果仅仅为了新一代家庭“负担更轻”、“父母休闲时间更多”,以及所谓的“孙儿一代”成长更好,让他们全身心付出甚至放弃正常生活,这是不人道的,也是现代社会伦理观所不取的。

有多少老人对“带娃”有抵触情绪的,我们不好准确统计,但越来越多的老人将“带娃”当成额外负担却不不争的事实。在我们热议“老人带娃”之时,无形中将老人带娃再次定位成了天经地义的“老人职责”,而完全忽略了老人的想法,让“老人带娃”这一原本温馨的事情变的有些冷漠,老人成了新一代家庭的“附庸”成了带娃的“工具”,这显然不是社会的良好现象。从尊重老人意愿和爱护老年人的角度,新时代的社会中的老人在老人带娃中应属于“自由职业者”,而不是必须干的“固定工作”,尤其是社会舆论上应避免将“老人带娃”当成老人的道德义务进行道德绑架。[详细]

讨论老人带娃,须跳出利弊考量的藩篱

年轻人要工作养家,于是老人们便承担起带娃的重任。然而,由于教育理念、代沟等多重因素,矛盾时常发生,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本想省力省心的年轻人却陷入了利弊考量的困境。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鱼和熊掌兼得的事情少至又少,只有跳出利弊考量的藩篱,才能更好地理解老人带娃的困境。

其一,老人带娃是人伦家庭的需要。一个完整的家庭应是老人、年轻人、娃娃和谐共处的家庭,对老人来说,带孩子虽说辛苦,但也是享受天伦之乐的过程;对年轻人来说,工作之余,照顾老人与孩子更是一种家庭幸福;对娃娃来说,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对其人格的成长有着促进作用。

其二,老人带娃是培养、维系感情的需要。这种情感是三代人的共同需要,老人需要与年轻人、娃娃的情感碰撞中获得新的感悟;年轻人则需要体会老人带孩子的艰辛与不易;娃娃则在与老人相处的过程培养了亲情。情感的培养、教育的发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过度强调老人对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教育功利化和焦虑症的表现。

从长远来看,一方面,老人带娃需要相关方面的指导与培训,使其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时代变化和家庭需求;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加大提供幼托服务的力度,为年轻人提供更多选择,让老人们解脱出来。[详细]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