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西林模式”结出乡村教育的成功硕果
2017-07-29 14:29:36来源:东南网责任编辑:孙劲贞我来说两句 |
在部分乡村教育逐渐凋零的时候,西林村却另辟蹊径,并结出成功硕果,成为云霄县乡学复苏的样本,吸引到其它乡村学习和效仿,促进云霄县乡村教育质量逐渐提升,甚至于赶超县城,形成学生回流的局面,令人为之惊喜赞叹。“西林模式”为各地解决乡村教育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其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从“西林模式”可以看出,“乡学复苏”背后有政府的大力引导。政府放开教育发展政策,鼓励乡村大胆探索社会捐资办学、合作办学,并在师资配备等方面特意给予倾斜,实行强校带弱校、名校带分校等城乡教育补差补弱措施。 村级基金会亦是“西林模式”的支撑力量。为解决办学资金问题,西林村成立了教育基金会,由村民和乡贤自发捐资,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共同审核管理,专项用于扶持村里学校的良性运作。捐资助学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解决乡村教育的资金来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村民拥有参与感,看到自己的孩子因此受益,助学积极性更强。 比如西林小学面临迁校问题时,就由村委出面召开村民大会讨论,结果村民们的意见出奇地一致:钱不够,村里捐;没场地,几十户村民商量让出自己的菜园。这就是发动群众力量的优势,让村民感同身受,理解发展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主动愿意为孩子的成长付出。 硬件解决了,软件也要跟上来。搞好乡村教育需要人才,要留住教师,就要想办法给教师提高工资待遇,让教师体验到政策温暖,才能真正留住心、留住人。西林村教育基金会设立了奖教基金,为所有教师免费提供食宿,给各年级教师发补助金,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还给予年度额外奖励。如此优厚的福利待遇和激励政策,自然会让教师产生归属感,感受到村民对教育的渴望,从而静下心来,认真教育孩子。 教育补短板,不仅需要政府投入,也要鼓励社会参与。“西林模式”的成功大大鼓舞了其他乡村,莆美镇阳下村、云陵镇下坂村等纷纷建立村级基金会,扶持本村学校发展。比如下坂村村干部带头捐资,带动经济能人和群众一起捐资助学,不到一个月就捐资739万元,在省民政厅登记成立了“下坂助学奖教基金会”,建立了奖教助学的长效机制,实行“五位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 “西林模式”的成功亦体现在学生成绩上。西林小学的学生成绩综合评定连续4年在全县农村学校中排名第一;下坂村考上县重点中学的学生每年有近50位,学生不再外流;2015年,云霄首次挺进“漳州市初中教育先进县”,城乡多所初中校在全市排名均大幅提升。各项优秀成绩,证明“西林模式”符合乡村教育现实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强等特征,各地乡村可以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在“西林模式”的基础上,再加以融合创新,探索出自己的乡村教育模式。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