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没能早点告诉你,其实200分就能上‘211’大学”。最近,某教育机构的营销广告让很多家长眼前一亮。这家机构打出这样的广告,自有其底气——学生不参加普通高考,而是在他们的安排下,获得“华侨”身份,参加难度较低的“华侨生联考”,这一考试的全称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入学考试。 对此,有舆论呼吁监管部门要履行监管职责,打击中介机构违规运作,以防止假“华侨生”侵占真“华侨生”的权利,也破坏教育公平,影响内地高校的招生质量。但其实,大部分运作内地考生参加“华侨生联考“的机构,都是合法经营,帮助内地生合法地获得华侨生联考报考资格的。这就不属于监管的问题,而属于制度设计的问题。 考虑到真正的“华侨生”到国内读大学的现实需要——我国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等部门于2006年发布的关于印发《内地(祖国大陆)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简章》的通知指出,内地(祖国大陆)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工作,是加强内地(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对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体现国家侨务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华侨生联考”不可能取消,既保留“华侨生联考”,又打击借此进行“境外高考移民”,必须提高华侨生联考的报名门槛条件,并加强审核。 目前,华侨生联考的报考条件是:“华侨考生必须是取得外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且最近四年(截至报名时间结束为止)之内有在国外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一年中实际在国外记住满9个月可按一年计算。出国留学和因公出国工作不能视为定居)。报名时考生本人须持我驻外使(领)管出具的取得在外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的公证书或认证书(中文或英文)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参加报名。”这一报名条件,比之间只需要外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不要求实际居住记录,已经高了不少,但是,对于一心想运作参加“华侨生联考”的人来说,则仍旧没有什么障碍,无非是提前三四年,花钱请中介机构办一个移民获得“绿卡”,然后到国外生活两年。中介机构干的正是帮人办“绿卡”的活,有的还专门建立海外学习基地,经过一番运作,可顺利获得“华侨生联考”的资格,“土著”变“华侨”,就可以实现“曲线高考”。 这样的曲线高考移民,令“华侨生联考”变味,不是服务于真正的“华侨生”,而是制造新的高考不公,也败坏中国大学形象,给有钱有势者上名校一个通道,凸显“身份”在大学升学的重要作用。舆论指出,这是我国高校出于办学利益,包括通过招华侨生挣钱(收费高于内地学生),招留学生提高国际生比例,由此放松对华侨生和留学生的身份审查。可问题是,如果所有“华侨生”“留学生”的身份都经得起审查,高校有何理由不招华侨生呢?留学生还可以自主决定不招,招收华侨生则是一项国家政策。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不同的建议。有人建议所有进中国大学者,都要求参加统一高考。这并不具现实可行性,因为各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不同,而且我国的高考制度也存在诸多问题。还有人建议,实行和国外大学一样的申请—审核制,即由华侨生提出申请,大学进行自主招生,大学在招生中,严格执行招生标准,了解申请者的真实求学情况。可是,考虑到我国高校目前还非教育家治校,且国内名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是实行申请审核制,也很难实施高标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高校在留学生招生时,就实行申请—审核制,录取标准更低。也就是说,目前华侨生联考的标准,还比留学生高,如果不是华侨生,而是直接弄一个外国国籍,进大学就更容易了。 要堵住这样的曲线高考移民,当前,最紧迫的是,要提高报考资格门槛。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全面调查“华侨生联考”项目,听取“真华侨”的意见,在目前拥有国外“绿卡”和两年实际生活的报考条件基础上,延长绿卡拥有时间(类似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开放异地高考,提出户籍时间限制)和国外实际生活时间,还可视情况对华侨生的父母的身份提出要求,也要求有国外绿卡(国内开放异地高考,现在都对随迁子女的父母身份提出要求)。只要延长绿卡拥有时间和实际居住时间,就可以堵住国际高考移民。 而从长远看,我国大学要实行全面的自主招生和教育家办学,即把办学自主权交给大学,同时推进学校内部治理改革,让大学回归教育本位,坚持办学质量标准。这样在招生时,不管是针对国内考生的招生,还是针对华侨生、国际生的招生,都可以纳入多元评价体系,结合学校的办学要求,对申请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以此杜绝不同身份者,在招生中,有不同的标准,侵蚀招生公平和教育公平。 |
相关阅读:
- [ 04-11]有什么样的高考,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 [ 01-06]高考改革 要坚持公平优先
- [ 11-01]以高考“禁噪”思维管治噪声
- [ 10-28]篡改高考志愿案,需要多一些善意
- [ 09-27]监管“零容忍”,让骗子伸手必被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