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身热潮的兴起,户外健身器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器材的采购过程中“质优价廉”一定是最优选择。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由于预算的限制,一些地方在采购器材过程中常采用“唯低价中标”方法,这样虽然节省了成本,但也可能导致竞标企业间产生恶性竞争,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从媒体曝光的“毒跑道”等事件可以看出,由“唯低价中标”而产生的产品质量问题有可能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让人们不得不警惕。 本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明确规定“需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采购器材的,在招标评标中应采用综合评分法”,即对于竞标企业要通过综合考虑,而非单纯地“低价中标”,在器材采购的科学性方面,《办法》走出了非常积极的一步。 健身器材看似简单,但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器材的生产、销售、采购、安装、使用、维护、拆除等各个环节都有着非常广的涉及面。据2013年末数据,我国配建的室外健身器材超过330万件,如此庞大的数字背后是管理、维护的超高难度,因此,在以往的室外健身器材配建过程中,“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存在着。 有体育器材监管机构负责人透露,在实行“说明标识牌”“二维码配置”等规定以前,室外健身器材存在“找不到”“没法管”的现象,器材安装完毕后就脱离了监管机构的视线,一些器材损坏了无法及时维修,一些器材在报废年限到了之后依然在使用,这给百姓的健身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低质量、低标准的器材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而竞标规则的更新和细化,将对于室外健身器材的更新和升级、对于人们日常健身活动质量的提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器材的采购方面,应该鼓励扶持诚信、创新的企业,为百姓生产出可靠、实用的产品。另外,在器材安装完毕之后,应该加强器材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报废之后及时拆除,这些细小而复杂的工作,应当通过一定的机构、一定手段高效地去完成。 《办法》对器材的采购、安装、监管、维修和拆除都进行了相对明晰的规定,多位专家表示这是把政府采购、产品质量、知识产权、全民健身、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规章制度整理落地的一份文件,具备很强的操作性。 在解决健身器材数量的问题之后,提升质量就成了当务之急。“唯低价中标”的规则,某种程度上也是采购方对于健身器材知识储备和管理能力不足的一种客观体现,而在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对于健身器材的细分标准和量化评估成为可能,除了价格之外,采购方也有条件对器材生产方进行更多的考察和评估,从而做出最优的选择。 走出“唯低价中标”的恶性循环,让“质优价廉”者真正脱颖而出,人们平时健身的体育器材,将会实现一次升级。对于百姓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实惠。 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