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避免网络直播打赏成“打脸”,就必须尽快健全完善网络直播经济秩序,依靠科学有效的监督监管和完善的法则实现网络主播、网络直播平台、粉丝的多方共赢。】 “辅助上热门”“特价代刷播放量”“1元8000人气”……打开淘宝搜索“直播粉丝”“直播礼物”,搜索结果中不乏各种价位和直播平台的代刷商品。网络直播间中的观众数可以造假,连礼物打赏也有“左口袋进右口袋”的把戏。(4月13日《人民日报》) 基于互联网产生的直播经济,说白了是一种“刷脸经济”。应当说,靠“刷脸”和“拼颜值”获得收益无可厚非。然而,当观众数造假,礼物打赏玩起“左口袋进右口袋”的把戏时,不知有多少人被蒙在虚假繁荣的网络直播里。对于一些人来说,虚假打赏无异于一种“打脸”。 首先打了一些粉丝的脸。自从出现网络打赏,有不少粉丝属于凑热闹,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跟风”打赏。“别人都打赏了,我也不例外”跟风打赏者的心理其实并不难揣摩。关键是,“跟风”打赏极易落入某些直播平台或主播设下的“圈套”,这让一些打赏的“托”有了用武之地。设若被“托”引诱着打赏的话,粉丝们岂不成了被骗了感情和钱财。而这恰恰打了这些粉丝们的脸。是“真粉”,还是“假粉”,一旦获悉自己被骗,恐怕自己心里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再就是直播平台打了自己的脸。网络直播间中的观众数造假,礼物打赏“左口袋进右口袋”,如此做法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自欺欺人。而且,虚假的打赏还掩盖了直播质量不高、抓不住观众眼球和观众心理的真问题,从长远看,无异于一种“自毁长城”的做法。因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纸最终包不住火,虚假打赏早晚有“露馅”的时候。而一旦“露馅”,将会对直播平台造成更大创伤,甚至毁灭性打击。 其实,对于一些网络主播和网络直播平台来说,是知晓虚假打赏其中危害的。之所以明知故犯,一方面在于他们短时间内想不出解决问题、缓解压力的正确办法,另一方面就在于某些网络主播、网络平台太急功近利。说一千,道一万,这些都是网络直播经济秩序不健全、监督监管不完善这一背景下反映出来的表象。所以,要避免网络直播打赏成“打脸”,就必须尽快健全完善网络直播经济秩序,依靠科学有效的监督监管和完善的法则实现网络主播、网络直播平台、粉丝的多方共赢。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