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成为热点,代表委员们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比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教育着手”“传统文化要进校园”“对各级各类学校教材进行修订,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等。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确实应当从学校教育着手。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打底色工程”,也是“铸魂工程”,学校教育无疑是重要阵地。但也应当看到,在向全球化、信息化和终身学习社会迈进的今天,教育的范围不可窄化,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不能仅仅框定在学校教育层面,而应立足大教育。 如今,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社区、企业、家庭、公共文化机构等都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教育场所。许多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校外教育机构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美国为了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艺术与人文素养,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对接融合,博物馆教育已成为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学校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德国对青少年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只是停留在学校教育层面,在社会教育机构中,甚至在社区的文化活动中也纳入相关主题,形成了“国家、机构、社会、社区、个人来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的综合育人体系。 传统文化教育应当融入开放的、丰富的社会教育之中。目前,我国由政府投资兴建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共1万多所,许多校外教育机构都在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发适应中小学生需要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体验性的教育活动中,让青少年儿童在活动和体验中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比如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组织的走进古代钱币博物馆活动,除了带孩子们参观,还安排体验制作刀币,通过让孩子们了解我国古钱币的发展史和现代科技的进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此外,以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的校外研学旅行活动,也成为很多地方进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形式和新亮点。 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社会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机制,大力推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协同与配合,形成“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和“无缝衔接”的传承发展综合育人体系,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贯通校内和校外的时空资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接融合、协同育人,传统文化的铸魂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发挥。 |
相关阅读:
- [ 03-21]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缺人缺钱 不同国家社工服务如何运作
- [ 03-21]媒体谈"在家教育"争议: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 [ 03-20]儿童性保护:教育越匮乏 罪恶越有机可乘
- [ 03-17]中式教育既不该自卑也不该自嗨
- [ 03-15]让外来农民工子女享同等教育待遇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