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自去年以来,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核心的“双创”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随着各项政策逐步推进,“双创”环境不断优化,创客群体不断壮大,“双创”氛围不断向好,“双创”对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作用日益显现。但是,也有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在推动“双创”工作中,把数量当政绩,挂牌子走形式,看似热闹红火,效果却令人担忧。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创业创新工作。特别是过去两年里,“双创”工作更是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去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从“顶层”对“双创”工作进行制度设计和政策规范。今年全国两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被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 我们看到,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制度供给,组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双创”工作总体已呈现出新增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初创企业用工需求迅猛增长、大型企业“双创”支撑平台大幅增长、技术市场交易明显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增长、新三板挂牌企业翻番增长等“六增长”的发展态势,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但不能忽视的是,一些地方在落实政策过程出现求急、求快、求数量等现象,或是将一些市场、商场“贴牌”成创业创新园区骗取资金补贴,或是打着建设“双创”园区的名义圈占土地,或是多个部门一哄而上导致资金投入集中在明星企业,导致一些“双创”有名无实,甚至“挂羊头卖狗肉”乃至“赔本儿赚吆喝”,偏离了正确轨道。 让“双创”政策切实落地生根,前提是在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从战略上对其进行清晰、全面定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注重产业布局,既要着眼于国家宏观上的产业战略规划,又要同本地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引导,既要注重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又要做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双创”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其次,要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改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的状况,让创业创新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避免重复建设、盲目跟风模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