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赢得掌声的永远是“奋斗”

2016-08-19 09:58:45 姜 赟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最是精神能动人。奥运比竞技,更比斗志、比拼搏】

“美得不可思议。”里约奥运期间,网友如此赞美徐莉佳。这位帆船名将的经历让人震惊:听力只有普通人的一半,左眼几乎失明,训练时曾跌入海中差点遇难,几次被迫改项,膝关节长肿瘤险些被截肢……人生被放入“困难模式”,徐莉佳却不断逆袭“通关”到底。所谓美,并不只在于外形,也不仅在于成绩,而是奋斗、拼搏与坚持的人生。

现代体育,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修炼。美国“篮球天才”科比在被问及为何如此成功时,反问道:“你知道洛杉矶每天早上4点钟是什么样子吗?”这句流传甚广的回答,道出体育运动的“精神性”。乒乓名将李晓霞练球起步晚,教练每天让她加练两三个小时,她也咬牙扛了下来;林丹即便已是“超级丹”,但在队友眼里“训练时他依旧像个疯子”……你流下的每一滴汗,都是“更快、更高、更强”的注解。纵情燃烧生命,向着理想飞奔,这才是最动人的“追梦赤子心”。

最是精神能动人。正如里约奥运会主题歌唱到的,“我坚持着前进的信念,所以我不会停下”,奥运比竞技,更比斗志、比拼搏。“重要的是我们流过的汗,淌过的泪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你技惊全场,我起身喝彩;你含泪退场,我依然为你鼓掌”……运动员的汗水与泪水,让观众超越胜负,欣赏体育运动“精神的魅力”。

“体育精神的本质,在于其激励性。”这样的激励,又岂止于个人?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韩国“红魔啦啦队”万人同声的呐喊,被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评价为“代表韩国的民族精神”“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身穿“红魔”球衣的人数达到了800万,而韩国总人口还不到5000万。而在西方国家,体育竞技被视为塑造精神的必然选择。英国名校牛津剑桥有着历史悠久的赛艇对抗,美国的哈佛耶鲁橄榄球赛则是两校之间的重头戏,这正是为了培养年轻人崇尚竞争、坚毅勇敢和团队协作的人格特质。激发精神、激昂意志,是体育超越于个人之上的社会价值。

近代中国,体育精神与民族精神,可谓息息相通。北京大学有一块不规则的三角碑,上书“振兴中华”四字,记录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1981年3月20日,男排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决赛中,中国队艰难战胜韩国队,学子们欢呼游行,喊响“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重温2001年萨马兰奇读出“北京”的那一刻,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举国狂欢、热泪盈眶背后,那对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热切渴望。奥运会之于中国,以运动员亮相宣示主权资格,以奖牌榜名次展现国家实力,以举办国身份彰显国际地位,完成了太多壮举,背后何尝不是一个民族由沉沦向复兴的奋斗、由自卑向自信的心路?

也正因此,与世界同场竞技,我们曾有太多心结。“体操王子”李宁兵败汉城,被不少人讥为“体操亡子”;“东方飞人”刘翔受伤退赛,质疑与指责扑面而来。李宁曾不无情绪地说,“那个时代人们需要金牌,不需要体育”。对于奋力追赶的中国,奥运的奖牌榜难免变成国家之间竞争的隐喻。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才能听清这背后一个民族在现代化潮流中复杂的心曲。

让人欣慰的是,里约奥运,中国奥运健儿举手投足显示出从容,场外中国观众理性观赛展现出豁达,彰显了新的时代气质。无论是在奥运会上,还是在其他比赛中,中国早已展示出“世界级”的水平,无需靠一次胜利来证明我们自己。同样,当每天30万游客坐上里约城“中国造”的奥运地铁,当奥运会场馆空调、电网保障、通信服务到处可见中国品牌,当“花木兰”“穆桂英”的头盔惊艳自行车竞速赛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雄姿英发的国家,一个在复兴之路上阔步前行的民族。这样的“中国实力”,或许才是“中国自信”最坚实的底气和最深刻的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索契冬奥会看望中国代表团时说过,“重大赛事最令人感动的未必是夺金牌,而是体现奥运精神。这正是中国人讲的自强不息。”当我们能从容地激扬意气、舒展心灵,我们也一定能摆脱历史悲情、拥抱历史机遇,以奋发之姿赢得未来的比拼。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