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环保失信企业惩戒须谨防“法律失信”
2016-07-28 15:41:38来源:东南网责任编辑:邢晓宇我来说两句 |
记者从环境保护部获悉: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等3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对环境保护领域失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启动环保严重失信企业惩戒机制,通过环保严重违法失信企业信用信息的公开和部门共享,依法依规运用信用约束手段,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部门、跨领域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高企业环保自律、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环保守法氛围。(7月28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环保部门积极推动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公开,建立和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促进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和奖惩联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企业环境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仍然整体不高,建设项目环评未批先建,排污单位超标排放、暗管偷排、篡改、伪造监测数据和骗取环保专项资金等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仍然突出,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是社会生产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倡导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信用评价,自觉履行环境保护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加快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环境保护机制,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亟待关注的问题。 分析我国目前在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首要问题在于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尚不健全,缺少专门有关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造成对守信者保护不够,对失信者惩处不力,也使得环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性受到很大制约。与此同时,环境信用数据的公开和使用都缺乏法律上的明确界定。即政府信息公开和保护国家秘密的界定,信息公开和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界定,信息公开和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权的界定,这将为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带来困难,对于信用服务、信用市场的开发缺乏法律支撑。 更要紧的是,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某些银行在执行绿色信贷等相关政策时还是更多地从银行的商业利益考虑,对一些界限不清、短期难以暴露问题的企业和个人仍然给予信贷支持。在法律上,有一个法律的功能问题,即预知功能,也就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法律后果,有一个法律预判,知道自己的行为合不合法,如果违法,将受到何种惩罚。从而,在开始自己的行为时,就权衡利弊,以“两利相较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当然,这是以法律能够得到不打折扣的执行作为基础的,如果对违反法律的行为一次次降格处罚甚至不处罚,而违法所得利益远远大于所受惩罚时,法律就失去了信用。在人们看来,违法就可以占便宜,守法自然也就吃亏了。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法律失信”的问题——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守法吃亏”的认识,而根子则在于法律“不守信用”,从而让人们只看到了违法的利益。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联手对环保领域失信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实施联合惩戒,是环保领域的一件大事。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对环保失信企业的联合惩戒,既有利于引导企业环保自律,提升企业守法意识,又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环保监管方式的有力举措。通过将企业的环境信用信息与其他部门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并向社会公开,可以有效动员各部门和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守法氛围,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但是,对于环境保护来说,建立惩戒机制等固然重要,但如果法律不守信,有了惩戒机制而难以落实到位,也难以从根本上遏违法之风,“守法吃亏、违法得利”就依然会成为困扰环保工作的一大难题。 所以,推进环保失信企业惩戒,必须谨防“法律失信”,真正做到严格执法,重树环境保护的法律信用。真心希望社会各方能搞好制度配套、协同,推动环保部门从过度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信用约束等手段转变,提高企业的环境守法意识,使环保严重失信企业惩戒机制能真正落实到位,让环保失信企业付出更大代价,为生态文明建设织起更严密的社会防控网,这样才能全方位加大环保违法成本,最终实现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
相关阅读:
- [ 07-27]中国31部门联合启动环保严重失信企业惩戒机制
- [ 07-15]27家失信企业上法院“黑名单” 其中莆田境内20家
- [ 04-05]工商总局部署《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工作
- [ 02-24]4月1日起 漳州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将被列入黑名单
- [ 12-14]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将进“黑名单”
- [ 07-11]多部门联手惩戒税收失信企业 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