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一道城市文明的考题
2016-07-14 16:55:09来源:东南网责任编辑:孙劲贞我来说两句 |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机动车数量大幅度增加,造成城市交通拥堵更加严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如此语境下,福建泉州发展公共自行车,既是一种化堵治污的有效举措,也是一项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的民生工程,体现了城市管理的人性化和公共服务的细致入微。然而,公共服务的善意,却被一些市民恶意透支,他们在“虐待”公共自行车的同时,也损害了公共道德和城市文明。 架空空踩、立架上坐、故意反转坐椅等“虐待”公共自行车行为,看似无伤大雅,但当其演变成一种群体行为时,势必会消解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善意,也挫伤了城市提供人性化服务的积极性。可以预料,一旦“虐待”公共自行车之风难止,城市管理者只得放弃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善举,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将导致大多数市民失去了享受公共自行车服务的机会。可见,一些市民“虐待”公共自行车,造成车辆损坏严重,阻碍了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可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市民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并非仅限于“虐待”公共自行车。比如,城市公共绿地被无情践踏和侵占,花草、苗木被恣意采摘、折断,公共设施被蓄意破坏,甚至被“顺手牵羊”据为己有,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等等。然而,我们的一些市民,在习惯于批评和指责城市公共设施不优,管理服务意识不强的时候,首先应该反躬自省,检讨和反思一下自己的道德素质,是否已经与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相适应呢? 可见,公共自行车,首先应承载公共道德。一些市民“虐待”公共自行车,表明其品德修为和文明素质,尚与创新化、便民化、人性化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存在一定的差距,更与文明城市的标准格格不入。换言之,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是创新社会管理和优化公共服务的关键和基础。因此,要尽快制定“市民日常行为准则”,正确区分文明与不文明行为,做到有法可依,照章行事,用法律和制度规范市民的行为举止,同时,也让市民有一个基本的文明判断标准。遵守社会公德,呵护城市文明,应从善待公共自行车中得到体现。 |
相关阅读:
- [ 04-14]电动自行车国标也该与时俱进了
- [ 04-13]电动自行车管理要在供给侧着力
- [ 04-07]为什么说电动自行车是占了大家的便宜
- [ 04-06]“禁电动车”须用《立法法》的尺子量量
- [ 03-29]爱护公共自行车,乐见小手再牵大手
- [ 03-25]垃圾围堵自行车租赁点,该反思什么?
- [ 03-16]管理不该比电动自行车跑得慢
- [ 02-23]公共自行车,也需“换档升级”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