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吸毒”的“失误”需要一纠十年?
2016-04-06 15:58:56来源:东南网责任编辑:孙劲贞我来说两句 |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的王涛,因其堂舅2006年在四川达州违法犯罪冒用其身份接受公安处罚,导致其“被逮捕”两次。后该信息于2010年4月被录入吸毒人员数据库,王涛的工作和生活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今年3月30日,录入单位四川达州通川区朝阳派出所的负责人表示,“我们错了就是错了,保证在今年7月底前解决这事”。(4月5日《京华时报》) 王涛“被吸毒”的10年,完全可以用“梦魇”来形容:先后2次收到“逮捕通知书”,一次收到“强制戒毒通知书”,算得上尽人皆知。颜面尽失不说,驾照因此吊销,妻子为之离婚,就连5个月的胎儿亦被打掉。更让人尴尬的是,乘车验证,却让乘警莫名架走;入住宾馆,又遇警察破门而入。可以说,“被吸毒”如影相随了他整整10年,时至今日,也尚未恢复“清白之身”。 应该说,王涛的表舅之所以“冒名”成功,与其对王涛家的情况应答如流,又持有王涛的身份证件,加上当时一代身份证成像模糊有莫大的关系。然而,对于一个显然不具诚信品格的吸毒者,仅凭本人“满嘴跑火车”就完成了身份认定,未免也太过草率,最起码也要到其户籍所在地实地确认呀。若说最初的疏忽尚情有可原,那么,其后强制戒毒2年,再后来又涉嫌盗抢,且被网上追逃,均无人质疑其“冒名”身份,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从2006年首次被抓“冒名”,到2015年7月再次归案供认“冒名,时间跨度长达10年,如果连最基本的甄别程序都不屑履行,又何谈禁绝冤假错案呢? 其实,在王涛“被吸毒”的10年间,警方有很多机会可以纠错,但却一次次被漠视了:譬如,王涛曾两次把莫名送达的“逮捕通知书”退回当地派出所,两次为驾照吊销到交警队说明情况,再加上屡屡乘车住宿被查时的自辩,可以说相关警方实际已掌握了王涛“被吸毒”的冤情。然而,或因其“被吸毒”的数据并非当地警方录入的缘故,致王涛纠错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但笔者就不解了,既然一条错录的信息就能搅得风生水起,各地警方频频“出招”,“被吸毒”者疲于应对,那么,洞悉冤情的他们为何就不能互通信息,跨省合作,为“被吸毒”10年的王涛做一件实事呢? 即便王涛因驾照再度被吊销,而不得不从陕西岚皋来到四川达州,祈望录入地警方纠错,但进展并不如所愿:先说须抓住正在潜逃的案犯,才能获取纠错的证据。好不容易待其归案供认,又言程序繁复,需层层上报至公安部。然而,从去年6月申请信息纠错起,其间不断补充材料,完善证据,但无奈进展缓慢,迄今无果。而让王涛弄不明白的是,先前仅凭案犯自说自话即可“一锤定音”的“被吸毒”,为何改起来却如此“举步维艰”? 显然,王涛的疑问,同样是公众的疑问:相关警方在更改错录信息上的慎重,固然体现了法律的严谨,但”走程序“又岂是旷日持久拖延的借口?何况,若是相关警方当初在甄别信息时即这般丝丝入扣,王涛还会苦熬这“被吸毒”的10年么?而尤让王涛后怕的是,倘若其表舅在归案之前意外亡故,那“被吸毒”的恶名莫非还得扛上一辈子? 诚然,王涛之所以“被吸毒”10年,自身也有一定责任,譬如,由于不懂法的缘故,身份证被盗,非但不报警,更在获悉被其表舅冒名后,相当一段时间未置可否。但站在警方的角度,除了信息核查、信息共享的手段有待加强外,全国一盘棋的跨区域合作似乎更是“短板”。此外,某些基层派出所的主动性及担当性不够,也是王涛“被吸毒”长达10年的一大成因。 因为“被吸毒”,王涛的妻子走了,孩子没了,无论如何,这样的“梦魇”都不该再持续下去了。好在当下依法治国的步伐正在提速,据悉,公安部已出台新规,要求全国各地须在今年7月底前,核查清理改正类似错误信息。期待借这股东风,相关警方纠错的步子再快一些,尽早揭掉王涛“被吸毒”的“帽子”;更祈愿“被吸毒”的“失误”需要一纠十年的“蜗牛速度”自此不再重现。或许,这就是王涛被吸毒”10年所给予我们的“前车之鉴”。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