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现代快报在10版刊登该报记者采写的消息:《江苏搁浅抹香鲸体内发现8米长渔网 可能与死因有关》。同一天出版的华西都市报,也在第七版刊登该报记者采写的报道:《江苏搁浅抹香鲸 死前极其饥饿,但并非因胃里渔网丧命》。两则新闻的标题都提到抹香鲸的死因,其结论却大相径庭,让读者无所适从。 一个月前的2月14日,正好是情人节,江苏如东海滩发现一头搁浅死亡的抹香鲸,重达33吨。次日,相距10公里的滩涂上,又发现一头同样的庞然大物。在情人节的氛围中,有人展开想象:两头抹香鲸是不是一对情侣呢?很快,南京师范大学徐信荣教授现场确认:两头搁浅死亡抹香鲸均为雄性。情侣说不攻自破。 抹香鲸之死,令人惋惜。媒体就人们关心的问题,特别是两头搁浅死亡抹香鲸的死因进行报道,本身并无过错。但两篇出自不同媒体的报道,对抹香鲸死因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莫非是要让广大读者猜谜? 仔细阅读两篇报道,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硬伤。新闻标题对抹香鲸死因言之凿凿,但在新闻的正文部分,很难找到相关依据。现代快报这样写道:“记者了解到,在解剖时,工作人员从其体内发现了一张8米左右的渔网,这或与抹香鲸的死因有关。据如东县抹香鲸处置负责人韦建明介绍,这条抹香鲸体形偏瘦,专家推断可能是由于渔网影响了抹香鲸的消化能力,其可能与鲸鱼的死因有关。”究竟是哪个专家推断的,文中并没有交代。 华西都市报一方面说“对于抹香鲸的死因仍没有确切的结论。或许这将是永远的谜。”另一方面又援引生命奥秘博物馆创始人隋鸿锦的话说:“无法被消化的渔网,有可能已经在鲸的胃里存在了很多年。渔网会一定程度影响它的消化系统,但因为它的胃容量巨大,因此渔网的影响较为有限。”于是记者就有了抹香鲸“并非因胃里渔网丧命”一说。 那么,隋鸿锦何许人也?据百度百科介绍,隋鸿锦是大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主任,生命奥秘博物馆创始人。这么说来,隋鸿锦无疑是一位人体解剖学专家,而非海洋生物专家,关于抹香鲸死因的说法只能是猜测,至少不够权威。 搁浅如东海滩的抹香鲸究竟是怎么死的?会不会成为永久的迷?此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信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搁浅死亡的抹香鲸以雄性居多,搁浅死亡有生病或互相救助所致等多种情况。徐信荣说,根据现场观测,搁浅如东海滩的两头鲸鱼身体上都有大量划痕,是不是它们生前因打斗受伤导致的搁浅死亡,还需待进一步解剖研究。徐信荣是专门从事鲸豚类动物研究的专家,他的分析比较客观,也更为可信。 新闻报道应当以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想当然。某种程度上,科技新闻报道还肩负科学普及的责任,更需要记者严谨有据,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主观臆断。上述两篇关于抹香鲸的报道,都存在捕风捉影的嫌疑。要么无中生有“专家推断”,要么让外行“专家”说话,必然得出不靠谱、甚至互相打架的结论,让读者如堕云里雾里。这样做新闻,不仅背离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会损伤媒体的公信力。 |
相关阅读:
- [ 03-02]“反转新闻”让谁汗颜
- [ 03-02]“抹香香”事件反转是一堂新闻实践课
- [ 02-26]高举旗帜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首要职责
- [ 02-26]尊重新闻传播规律 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
- [ 02-26]以“五个抓”推进新闻舆论工作
- [ 02-25]习近平新闻舆论观
- [ 02-25]坚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姓党
- [ 02-25]让新闻作品更有“时代温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