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中国是“自行车大国”。近年来,这一灵活轻巧、低碳环保的交通工具又有了“王者归来”的架势。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公共自行车在国内城市遍地开花,俘获民心无数。以北京为例,2015年公共自行车平均周转率同比增长56%,单日最高骑行人数超过2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公共自行车惠民便民,剑指出行“最后一公里”,将其称之为城市文明进步、民生改善的标志毫不过分。而在城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严重的大背景下,低碳绿色出行更是被寄予厚望,被视为节能减排、呵护环境、缓解交通压力、倡导健康生活的重要举措。 有了这些“光环萦绕”,各地公共自行车项目纷纷提上日程,有的还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立下“军令状”,可谓扬鞭奋蹄、大张旗鼓、风风火火。不过,项目落地之后不同城市的“画风”简直截然不同,有的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甚至跻身城市名片之列;有的则是“掉链子”,大把问题扑面而来。一方面是市民吐槽,从车辆少、租车难,站点设置不科学到管理、服务不到位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则是运营困境,自行车使用率低再加上“车霸”、车辆损毁而连年亏损。 闹哪样?看上去很美的民心工程怎么会闹心?应该说,自行车虽小,但涉及千头万绪,其中涉及的管理、技术、经营等尴尬也都需要“换挡升级”。 首先需要换观念,摒弃短视思维。目前,有些地方仍对公共自行车心存偏见——这种项目投资巨大,并且涉及路权分配难题,在城市道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势必要劳神费力,因此一些地方、部门不舍得投入,不愿意改变。另一方面则是认识不清。公共自行车不是简单地一投了之,还涉及城市规划、配套设施、统筹协调、维护管理等问题,没有长远考量、科学规划,只是盲目单兵突进会埋下无穷后患。从案例来看,有些城市将公共自行车作为“一锤子买卖”,只重视前期宣传和投入,有了自行车就以为大业已成,最后一笔投资沦为摆设。 第二要提升管理,避免管理“真空”。公共自行车的投放数量、站点布局、租借流程、相关服务等,都考验着管理的智慧。针对市民吐槽的奇葩体验,不妨逐一反思,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自行车屡遭“毒手”甚至下落不明的问题也是很多城市的通病,在这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制定可操作的管理规则,引入诚信机制、在停车点安装监控设施等,加强对公共自行车的监督管理。 第三,运营模式也可以继续探索。公共自行车姓“公”,有公益属性,但并不意味着必然入不敷出、一味依赖地方财政。比如杭州在经历连年亏损之后,尝试对自行车车身及服务点广告位进行拍卖,出让服务亭的经营权开展多种经营等,既保证了企业收入又减少财政负担,形成良性循环。而厦门也将面向社会开展公共自行车“认捐”活动,发动各界力量造血。这些尝试和努力,值得借鉴。 最后,还期待技术“放大招”。满足市民需求,使自行车出行真正常态化,这是项目实施的应有之义,而这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活。一方面,不妨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实现科学、精细化布点,普及微信、App“扫码租车”等,让自行车更加“好借好还”,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自行车本身也应该不断提升魅力。目前,一些城市提供“亲子款”自行车,有的则计划推出能测心率体重、边骑边供电、有GPS的“聪明”自行车,将租赁点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连接——想想看,这样的自行车会不会有更多人喜欢?(夏振彬)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