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两会”上,民进湖北省委会的一项重启“张之洞博物馆”建设的集体提案,不仅吸引了与会者的注意,也让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张之洞博物馆”。 动工于2011年的张之洞工业遗址博物馆,一度备受外界关注。然而,随着2014年博物馆外体工程建成,该馆便处于长期停工状态,此后偶有延期开馆的消息传出,直到今天,博物馆仍陷搁浅困局。 据提案委员调研,新馆搁浅的主要原因是建设费用超出预算,以及建成后每年几百万的运营费用。这些因素促使投资方作出了终止继续投资建设的决定。 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新的张之洞博物馆的投资建造来自一家企业的自发提议,企业根据后期的投入核算,自觉无力维系选择退出,导致工程烂尾,纵然令人遗憾,又好像不违商业规则。而相关的重启建议,是把博物馆视为一张城市名片,更多地希望政府出面或协调、或引资以完成后续工程。也就是说,从提议来看,张之洞博物馆之困又不是单纯的商业难题。 进一步而言,张之洞博物馆其实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投资、建设、管理公共产品。这个问题很多城市都可能面临,只是情况未必完全一致。 毕竟,对于现代城市,愈是繁华、庞大,愈要有健全的功能设施、服务系统。这些功能的构建,服务的完善,政府一手包办既不现实,也不一定专业。开放投资渠道,服务外包,成为大多数城市的选择。一旦让更多主体参与到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建设中来,就不能回避一个问题,即如何让初期的公共愿景能够在后期的产品供应中充分体现,也就是缓和公共产品的低利甚至无利,与市场主体的逐利性之间的背离。 在开放公共产品,引入市场主体的同时,政府也一并把公共产品放置于市场。然而,市场并不风平浪静,市场行为本身始终与风险相伴,而公共产品的属性却意味着其不能也不应当承担风险。具体如张之洞博物馆,我们看到过不少投资失利下的商业烂尾楼,也能理解其间的风险,但对一个公共文化产品,这种投资主体的突然抽身,其留下的巨大空洞,是很难让人接受的。这也对加强公共产品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多的工作和预案要在前期确立和落实。这意味着政府选择恰当的市场“合作”主体,不仅仅要看其意愿、资质、能力,还要尽可能考虑到市场的变动情况作出相应预案,并严格确立违约细则,确保公共产品的属性不偏离,参与方也不能擅自离场。一旦不能确保公共产品“安全性”的前提,就只能等待其他合适的参与者,或者由政府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现在看来,张之洞博物馆留下了些许遗憾。但换一个角度,对未来城市建设,政府与市场合作,这未尝不是宝贵的经验。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