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弊入刑”的高压之下,为何还会有人继续铤而走险?显然,仅靠“作弊入刑”的高压是很难纯净考试环境,推进考试社会化改革刻不容缓。】 2016年全国硕士生统一入学考试初试26日到27日举行。27日晚,教育部新闻办在官方微博表示,接举报反映有考生收到个别科目部分试题的作答与考题内容相关,教育部门立即报请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将会同公安等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刑法修正案(九)》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国家教育考试刑事犯罪,绝不姑息。 这次泄题与2012年考研英语科目泄题事件有诸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这次开考之前,我国刚实施《刑法修正案(九)》,明确“作弊入刑”,舆论因此把这次考研称为“史上最严考研”。不幸的是,泄题事件再次发生,而且影响范围很可能比2012年的更大。 有舆论分析,考研涉及众多环节,包括出题、印刷、运送、保管、分发等,一个环节出纰漏,就可能泄题。这不是泄题的理由。正因为考试安全极为重要,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堵住漏洞。对此次泄题事件,司法部门应独立调查,不漏过每个环节。按以往经验,泄题必有“内鬼”配合,教育部门也应该被作为调查对象。在查处责任人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漏洞的根源,建立更加严密的安全体系。 在“作弊入刑”的高压之下,为何还会有人继续铤而走险?这就要分析我国国家教育考试机制了。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是由行政部门主导并赋予权威的,研招机构都必须以这一成绩为基础选拔学生。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考试即便出现严重泄题这样的安全问题,其“权威性”也丝毫不受影响。 这和国外的考试由社会专业机构组织,大学自主认可、考生自主选择完全不同。由大学自主认可的考试,必须重视公信力,若考试安全问题频发,评价质量不高,大学就会不认可,考试就难以为继。今年早些时候,雅思考试和美国的SSAT考试取消部分内地考生的成绩,就与其考试机制有关。由社会专业机构组织的考试,如果对疑似作弊现象不能作出迅速反应,其权威性、公信力都将流失。 我国教育部门多年来一直强调要严厉打击考试作弊,但考试舞弊并不少见,整个社会对待考试的态度也未见提升。发达国家在乎考试是否能真实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而我国考生在乎的只是拿高分,为拿高分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针对考试招生中存在的问题,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新格局,即推进考试社会化改革。但这项改革推进困难。显然,仅靠“作弊入刑”的高压是很难纯净考试环境,推进考试社会化改革刻不容缓。 本报特约评论员熊丙奇 |
相关阅读:
- [ 12-29]考研泄题,培训机构扮演什么角色?
- [ 12-22]考研复试成绩想改就能改?
- [ 07-03]提供考研答案的“追梦人”究竟是谁?
- [ 01-06]考研热降温的喜与忧
- [ 01-02]“考研热”降温 让人喜忧参半
- [ 12-31]考研人数下滑并非坏事
- [ 12-31]“考研热降温”清醒教育的脑子
- [ 12-31]“考研冷”是对“计划教育”的黄牌警告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